阿是穴的位置及不同取穴法与临床应用

文章摘要: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思是根据痛的部位来定穴。

阿是穴是针灸或推拿医师经常选取的穴位。阿是穴的位置确定阿是穴的方法是,大夫用力按压患者,当压到最痛的一点时,患者会大叫一声“啊”,此点即是。一般认为,阿是穴是患者发病时机体任何部位出现的压痛点。按、揉阿是穴,可使局部的气血趋于畅通,对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许多腰腿痛或肩颈痛患者都有体会,他们腰痛捶腰,腿痛捶腿,其实这就是利用阿是穴在治疗。  
“阿是”一词出于吴语,意思是“是不是?可是?”。实际上,阿是穴的意义并不只是痛处取穴,治疗方式也不仅是按揉一途。早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就在《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中对阿是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说明,阿是穴不一定是“按之疼痛”之处,还包括“按之快然”之处。同时提出了可以根据病情对阿是穴进行针刺或温灸。  
基于这个理论,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阿是穴的选取方式及治疗手法做出有益补充,使阿是穴成为临床经常使用并且疗效显著的重要穴位。  
目前认为,阿是穴在机体正常的状况下并不存在,它是一类在机体疾病情况下显示出来的临时性腧穴,且随病情变化而发生变化。机体疾病状态下,寻切按压肢体可发现这些“按之疼痛”或“按之快然”的特殊反应点。它们不一定仅存在于经穴或奇穴中,可以存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较完善的阿是穴取穴方式应顾及到“面”、“点”、“线”三方面。所谓“面”,指患者病痛之部位,成为医生寻找阿是穴的大概区域。所谓“点”指医生在“面”的范围内寻取的并经患者认同的敏感点,其特点是要询问患者:“阿是”(“是不是”),是否有“按之快然”或“按之疼痛”之感。所谓“线”,指医生根据患者症状辨别该阿是穴之经脉脏腑的从属关系,在相关的经脉上寻取其他的反应点或敏感的经穴奇穴,亦为阿是穴。  
除了按揉的手法之外,当阿是穴应用于肌肉筋骨的痛证治疗时,治疗途径多为针刺、放血等;应用于胃脘痛、腹泻等虚寒性疾病时,则多采用艾灸等方法。  
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阿是穴进行自我保健。如看书或上网过久,眼睛感到疲劳时,可以点按常用的穴位风池穴和太阳穴,也可沿着眉毛用力点按,可起到醒神明目的作用。当头痛及颈部僵紧不适时,可以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交替在头上以手指点按,或在颈部的阿是穴处揉按。有慢性腰痛的人,可以以坐位姿势,双手掌贴于腰侧部,以中指和无名指寻找腰部阿是穴,并揉按之。注意用力要适度,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有皮炎及感染等疾患的人禁止点穴治疗。  
阿是穴主要是指无一定的名称,无固定部位,无一定的数目,无固定的治病功能,即患处、痛点、病理反应点即为该穴。哪里有病就在哪里治疗。《素问》王冰注曰:“不求穴俞,而直取居邪之处,此类皆阿是穴也”。  

阿是穴的位置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思是根据痛的部位来定穴。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疼痛性病证。阿是穴是腧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一类腧穴,弥补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是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典型体现,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阿是穴源流  
阿是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经筋》中有13处“以痛为输”的描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作为十二经筋病证的针刺治疗原则,出现在每条经筋病之后。但“阿是穴”一词最早由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千金要方·灸例第六》曰:“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由此可知,阿是之法治病早已在吴蜀之地盛行,但当时无人命名,直至孙氏对吴蜀人民施行的阿是之法加以总结,结合他跛涉民间、四处行医的临床经验,将其整理并记录下来。  
2阿是穴取法  
由于人体感受病邪时,机体呈现出来的异常反应不同,因此阿是穴有多种表现。其中,寻找压痛点是最常见也是临床应用最多的取穴方法。现代临床基本上把“以痛为输”“阿是穴”“不定穴”和“天应穴”的含义等同起来。《灵枢·背腧》:“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和《素问·缪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也是指通过按压,寻找压痛点,并以此取穴。  
以舒适感作为取穴依据。  
《千金要方·灸例》曰:“凡孔穴在身……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可见,“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都可以作为阿是穴的取穴部位。结合前文所言“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而知舒适感也是阿是穴的取穴依据。《内经》中亦有此类记载,《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即是通过按压寻找能使患者感到舒服的部位进行施术。  
可以以手扪之的条索、结节样改变。  
如《素问·骨空论》中所述:“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王冰注:“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经缺其名,当随其所有而灸之”。故“缺盆上切之坚痛如筋”就是指在缺盆处寻找明显的条索样结节,以此作为艾灸的施术部位,这些条索样结节即可看作阿是穴的选穴依据之一。  
局部皮肤温度异常或皮肤形态的改变。  
《素问·举痛论》有以“温热感”作为阿是穴的选穴依据:“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即是将体表出现特殊温热感的点作为阿是穴进行治疗。《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有:“视背俞陷者灸之”,即是在肌肉凹陷处取穴,可见局部皮肤凹陷也可以作为阿是穴的取穴依据。  
现代认为,在寻找阿是穴时,应该把患者的主观感受与医者手下的感觉结合起来,强调揣穴的重要性,根据患者自觉疼痛的部位,在其周围进行触摸按压,寻找反应最强烈的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以此取穴。  
3临床应用  
阿是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常与其他经穴配合作为针灸处方,清代廖润鸿的《勉学堂针灸集成·颊颈》有:“项强:风门、肩井、风池、昆仑、天柱、风府、绝骨,详其经络治之,兼针阿是穴。随痛随针之法,详在于手臂酸痛之部,能行则无不神效”。可见,廖润鸿在选穴的时候,除了选取十四正经上的穴位,还特别将阿是穴纳入针灸处方中,治无不效。  
临床上阿是穴多用来止痛  
早在《素问·骨空论》中就有治疗腰痛的医案:“腰痛不可以摇转,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痛上”即指压痛点,为阿是穴。《灵枢·杂病》中还有治疗胃痛的记载:“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此处的“心痛”即“胃痛”,治疗时当在缩筋上的八节之下或缩筋下的十节之下寻找反应点,则立即见效。王执中在临证诊疗中强调通过按压寻找与病证相关的“痛处”,即为针灸施治的部位。正如其在《针灸资生经·膝痛》治疗膝痛用灸法:“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王氏认为酸痛点即为所病之处,可针可灸,疗效显著。  
阿是穴还可用于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  
疾病的存在决定阿是穴的存在,对于不同的疾病,阿是穴出现的部位也各不相同。因而,体表某些部位或特定穴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可能提示相应部位出现了病变,这些反应点可以协助诊断疾病。例如:明代薛立斋的《外科心法》有:“中府隐隐而微痛者,肺疽也。”承淡安《针灸薪传集》中也有记载:“以手按中府,痛若为肺病,痛而发惊者为肺破,难治。”再如,心脏病的患者,往往在心前区和左侧肩背处有压痛点;患有胆囊疾病者,在阴陵泉周围可能会找到压痛点;漏肩风则能够在肩胛冈和肩关节附近找到压痛点。  
预后判断方面,詹永康在《针灸经穴的压痛诊断与治疗关系》中提到:“一遗精患者,横骨有压痛,第一次刺三阴交、肾俞、精宫、关元,针后横骨压痛未消失而遗精停止了,患者便停止针刺,但未到一月又复发……三次,横骨压痛完全消失,遗精自刺不再复发了。”由以上案例可知,有的时候其他症状消失了,但阿是穴依然存在病理反应,即表示尚未彻底治疗,病情有反复的可能。可见,压痛点的消失与否,也是衡量疾病是否真正痊愈的标志。因此,阿是穴的反应可以作为判断临床疗效的一个标准。  
4小结  
综上所述,阿是穴由来已久,最早由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本质是用来寻找疾病反应点的一种取穴方法,这一方法最早来自于《内经》,后世医家将阿是穴等同于以痛为输、不定穴、天应穴等,并逐渐发展为独立于经穴系统之外的一类腧穴。阿是穴被古今医家所重视,常常单独使用,或结合十四正经腧穴和经外奇穴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阿是穴的取穴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异常,如温热感;皮肤形态改变,如凹陷;以及医者可以以手扪之的条索、结节样改变等,都可以作为阿是穴的取穴依据。临床上,阿是穴有广泛的适应证,主要治疗由于气血阻滞不通而导致的脏腑经络病证,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在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弥补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0)

相关推荐

  • 针灸临床的治疗思路 何树槐教授

    ​临床思路的4个方面, 以部位为本,以经络为纲,以穴位为目,以刺灸法为手段. 1.   确定病位为本 所谓"定病位为本",即是针灸辨证论治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意思.确定病位即是诊 ...

  • 阿是穴的不同取穴法与临床应用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思是根据痛的部位来定穴.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疼痛性病证.阿是穴 ...

  • 肾盂肾炎(膀胱湿热型)取穴法

    临床表现为小便赤热,尿痛尿急,肾区扣痛,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兼有发执业恶寒,或恶心呕吐,尿液混浊,或腹胀疼痛. 取穴:夹脊,膀胱俞,脾俞,肾俞,胃俞,中极,蠡沟,阴陵泉. 配穴:兼有发热恶的加曲池, ...

  • 肾盂肾炎(脾肾两虚型)取穴法

    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沥,涩痛尿急,腰痛绵绵,夜尿频频.舌淡苔少,脉细沉迟.或兼有肢寒畏冷,或腹泻便溏,或五心烦热,或失眠健忘. 主穴:关元,气海,夹脊,膀胱俞,三焦俞,脾俞,肾俞,胃俞,阴陵泉,蠡沟. 配 ...

  • 泌尿系结石(下焦湿热型)取穴法

    泌尿系结石包含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中医归属于石淋,血淋,腰痛,癃闭等范畴,多由热积膀胱,肾气亏虚而致.初起多为实证,经灸不,则每呈虚象或虚实夹杂. 泌尿系结石下焦湿热型在临床上表 ...

  • 泌尿系结石(肾元虚损型)取穴法

    泌尿系结石包含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中医归属于石淋,血淋,腰痛,癃闭等范畴,多由热积膀胱,肾气亏虚而致.初起多为实证,经灸不,则每呈虚象或虚实夹杂. 泌尿系结石肾元虚损型在临床上表 ...

  • 人体保健大穴之一:大椎穴取穴法:正坐低头...

    人体保健大穴之一:大椎穴 取穴法:正坐低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最高突起骨)下凹陷处. 大椎穴是人体的十字路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椎穴的不通,会堵塞七条经络. 大椎穴对后背部脊柱.腰背部疾病,如颈椎 ...

  • 尿潴留,尿失禁(外伤瘀闭型)取穴法

    临床表现为小便点滴而出,时通时塞,舌质青紫,脉象涩滞.或兼有腰和下腹外伤疼痛,腹部或者是做个手术的创伤史.或者兼有尿中带血. 主穴:夹脊穴,膀胱俞,脾俞,中极,关元,次髎 配穴:兼有腰腹部外伤疼痛或者 ...

  • 尿潴留,尿失禁(湿热壅滞型)取穴法

    临床表现为小便短赤,频数疼痛,舌苔黄厚,脉象滑数.或兼有烦渴咽干,或少腹拘急,或大便干燥. 主穴:夹脊穴,膀胱俞,肾俞,脾俞,胃俞,行间,蠡沟. 配穴:兼有烦渴咽干的加阳陵泉,支沟 兼有少腹拘急的加阳 ...

  • 尿潴留,尿失禁(肾气不足型)取穴法

    临床表现为排尿无力,淋沥不止.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兼有面色㿠白,神怯少气,或言语低微,或腰膝无力. 主穴:关元,气海,中极,夹脊,膀胱俞,脾俞,肾俞,胃俞,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兼有面色㿠白,神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