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杰出的中国女科学家
今年一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一同入围。BBC还专门制作了介绍短片,讲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传奇故事。
去年也是科研女性表现亮眼的一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以82岁高龄摘得第20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表彰她为生物进化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奖项被誉为“女性诺贝尔奖”,由欧莱雅集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创办。2016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奖人陈化兰院士,当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二届兼职副主席。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领导及欧莱雅中国高层合影
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近年来,在国家不断鼓励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涌现了一批如屠呦呦、张弥曼、陈化兰在内杰出的女科学家,她们与祖国同发展、共奋进,前赴后继,真正撑起了祖国科研事业的“半边天”。作为欧莱雅“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的延伸,自2004年,这一国际奖项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形式来到中国,也见证并推动中国科研薪火,代代相传。
张弥曼:一生追寻远古生命,创举征服世界
第二十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奖者张弥曼教授(中)与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巩(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任总干事奥黛丽·阿祖拉(右)合影
耄耋“国民女神”张弥曼是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的典型代表。张弥曼生于1936年,儿时志向是当一名医生,然而面对国家工业化大幕刚刚揭开,她决定响应号召,填补学科空白报考北京地质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地质专业大学生。尽管时局动荡、国力积弱,但张弥曼初心不改,甘于寂寞,坚守小众的科学事业,终于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开创性观点。
张弥曼生动诠释了优雅朴素的科学家风华,惊艳了世界科技圈。对于学术,她认真缜密,“说什么都有证据”;对于培养学生,她淡然大度,甘做年轻人的“垫脚石”;对于国家,她难以割舍,“我们国家的科学,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跟世界领先水平还差得远。”
陈化兰:坚守祖国阵地,用科技“绝杀”禽流感
第十八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获奖者陈化兰(右二)与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巩(右一)、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左二)、评审团主席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左一)合影
中国农科院教授陈化兰先后捧得 2005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2016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成就奖,以表彰她对抗禽流感病毒所作出的贡献。她曾谢绝美国科研机构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到国内主持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国外尽管条件优厚,但是从事的是职业;在自己的祖国,我感受这是一份事业,我一直坚信自己事业的舞台在祖国。”她的研究为禽流感疫情的预警预报、诊断试剂及疫苗研制与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成功用科技“绝杀”了H7N9流感。
“做研究、发论文,并不是我工作的全部。掌握疫情,准确诊断,帮助国家作出正确的决策,研究出更好的防治方法和疫苗,才是我最重要的任务,如果在某个学术杂志上发了一两篇文章,因而名闻天下,可是中国的禽流感却没有得到控制,这将是我的一种耻辱。”陈化兰心向祖国,肩担重任,为国家防疫事业建起坚实堡垒。
韩喜球:中国首位远洋科考“女汉子”
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韩喜球
2008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韩喜球出生于60年代,是我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在这个男性绝对主导的行业,她不但登上科考船在直面惊涛骇浪,还遨游“海底两万里”,为中国乃至全人类探索海洋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主要工作是与深海大洋打交道。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只要身体允许,我随时准备起航。”韩喜球觉得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是坚韧。靠着这股坚韧,这个柔弱女子身上不时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她不是女汉子,她比汉子更'强悍’。”她的同事这样评价道。
许琪:新生代女科学家的美丽人生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许琪
2018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许琪是一名“70后”,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多年来,许琪研究的是与脑疾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问题,揭秘抑郁症,突破世界性难题。许琪做的研究针对的都是发病率较高的人群,“一旦做出来能影响一大批人。”这正是她身为科学家自我实现感强的重要原因。
许琪性格开朗,能言善道,主张高效工作与高效生活,工作之外,许琪她也同其他同龄人一样爱读书,爱运动,还考了潜水证。生为辣妈的她被人称为金牌育儿家,对孩子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育体系。
卢艳丽:80后川妹子科研发扬“麻将精神”
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卢艳丽
最近几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见证了80后杰出科研女性的涌现。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就是其中的代表。凭借玉米基因研究的突破,她获得2018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本科毕业后,她半路出家选择一点也不时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到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卢艳丽立足于四川及西南地区对玉米生产的实际需求及特殊的生态环境,花了7年半的时间潜心研究玉米,常年穿梭于玉米地和实验室,以女性敏锐的直觉和细心的观察分析,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玉米的基因秘密。
这位美丽的“80后”女科学家认为,人生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遇到好老师,年老时遇到好学生,自己喜欢研究未知领域,去创造知识,并享受无穷的精神乐趣。卢艳丽表示,她将用感恩的心认真去工作、去生活,用四川人打麻将的精神把科学研究做到血战到底。
面向未来,中国女性科技力量依然潜力巨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9154万人,其中女性占科技人才资源总数的40%左右,数量和比例均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全国“两院”院士中,女性比例仅为5%至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女性项目主持人占比也仅在10%至25%之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观念的改变以及女性主观的进取,中国女性高端科技人才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机遇。
老一辈科学家的风华与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活力,正以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更多青年女性投身科学,也预示着中国科研玫瑰将迸发出更蓬勃的生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梦”与“巾帼梦”同心同向,每一位女性的科研追求和出彩人生都将得到绽放。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也将一如既往地发现、培育并造就女性科技领军人才,支持更多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价值,共同在伟大时代成就伟大事业。
(美通社,2019年3月8日上海)
消息来源:欧莱雅
编辑:小星、佳佳
来源:美通社
www.prnasia.com / www.prnewsw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