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可以为儿女努力到什么程度?读完这个故事我被震撼了

如今的孩子各有各的优秀,一般来讲,他们有一项标配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的家长往往都有过人之处。不过,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文章,里面的故事还是彻底把我触动了——
这是我的朋友珊爸,回忆母亲如何教自己奥数。珊爸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奥数冠军、保送清华、金融精英。他是如何成长的呢?相信如果你读了,也会跟我一样被触动。
现在的珊爸,也是一个家长了,有两个可爱的宝贝。他教育女儿珊珊,拥有一套自己的“快乐土鸡”理念,也就是,用游戏力” “游戏式”的教育方法,外松内紧,让孩子感觉快乐而又能学到东西。他把自己教育和陪伴女儿的一点一滴,写在公众号【珊爸超级爱学习】上。在他的字里行间,我能够体会到,他对女儿的爱,和当年妈妈对他的爱一脉相承。
在这个公号里,不仅奥数冠军珊爸会分享他给女儿数学启蒙的经验,清华中文系毕业的珊妈也有不少育儿的心得。我以前就给大家推荐过【珊爸超级爱学习】,在这里,这对清华毕业的宝藏爸妈,既有教育方法上的干货,可以让大家学到有用的东西,文字也朴实温情,每一篇都很实在,令人喜爱。
对了,这个曾经的奥数冠军,还录了很多经典数学题型的讲解视频,包括“鸡兔同笼”、“牛吃草问题”、“行程问题”等等,很多零基础的妈妈都说一看就懂。去珊爸的公众号后台(对话栏),回复关键词“十分钟学奥数”,就可以获得这些十分有用又好用的资源哦。
前几天,为了写奥数课本测评的文章,我翻了一下自己的旧奥数课本。这些课本至少都有十几二十年历史了,它们一直占据着我书柜里整整两层。
说实话,这些书,现在除了给博物馆研究奥数演变史(如果有这种课题的话),已经没有太大价值了。但是几次搬家,我一本都没有丢过。它们代表了我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也是一段非常特别的回忆。随着书柜门的打开,这段尘封的回忆突然又苏醒了。
之前也有很多读者朋友关心我自己小时候是怎么学数学的,今天就先跟大家聊其中的一部分,那就是我数学学习生涯里面最重要的一名成员,珊珊奶奶,我的母亲大人。
我的数学思维启蒙,毫无疑问是母亲大人负责包办的。但是具体做了什么,尽管我再三询问,她也没能想起来——这就和我想不起来珊姐的数学怎么启蒙的一样,我的母亲也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做了她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毕竟,在那个年代,早教这个概念根本是闻所未闻,能在工作的同时把我拉扯大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真正开始学习奥数,是在我上了一年级以后。我还记得那个场景:母亲和我在全市最大的购书中心里,在一排连排大书架——也就是书脊朝外放,密密麻麻排满书的偏隅位置——找到我第一本奥数课本,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华罗庚学校数学课本》一年级。

(一年级课本已经找不到,此处放二年级的)

那时候,奥数是个只有很少人知道的稀奇玩意。即使在追求大而全的购书中心里,奥数辅导书也只能在教辅区域一个柜子的角落里找到。买下这本书的母亲大人,当然预料不到这件事对我后来成长的路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她只是单纯地觉得,应该让我多学点东西,总是没有坏处的。
然后,在之后的某一个周末开始,我的奥数学习生涯,就正式走上了有体系、有计划的轨道。
我小学阶段的奥数课,大概每周有三四次,每次大概一两个小时。四年级开始,我被学校推荐去区里的公办奥校(就是课外奥数班),后来又考上了市里的奥校,每周在外面学习2小时,但是家里的奥数课并没有减少。哪怕在初中寄宿,每周回家一次的我,周末也没有中断过家里的课程。
老师永远是同一个,学生也只有一个。除了寂寞以外,能坚持下来还要克服两大困难。
第一是母亲大人的备课时间。随着年级的增加,我学习的内容难度快速提升,要讲好这个课花费的准备时间肯定是越来越多。
我的母亲大人面临的,也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她先在这块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清理出一条路来,再带我崎岖前行。所以,我在晚上、周末上多少小时的课,她就需要在这之前额外花几倍的时间进行准备。
一直到现在,我们家还留了一些当时她备课的资料。那时候母亲准备每一堂课,每一道题,并不是简单地按照课本讲解而已。同一个专题,她要在几套书里找出所有的例题看一遍,互相启发;同一道题有不同方法的,都要记录下来,全部教给我。有时候书本上还有错误,她要自己先反复计算更正过来。最后,这些成果变成一张张讲义,每年都有一大摞。
第二点困难,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得到。当时“奥数”只是一种非常不为人所知的小众爱好,教材资料非常少见。我们在购书中心买到了最后一本《华罗庚数学》一年级,还顺带买了二年级和六年级,但是其他年级找遍了广州的书店都没有。
怎么办?淘宝一下?孔夫子二手书?别开玩笑了,那是1995年,586电脑都还是稀罕货,别提什么互联网了。
结果我的母亲大人按照书上的出版社地址,让远在北京的同学跑到出版社去问,买到了缺少的那几本书,再通过邮政寄过来。后来,我用到的书越来越多,这种缺货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有时候为了一本书,要打好多个长途电话,顺藤摸瓜似地问到仓库所在地,再托人去买;后面几年邮购开始常见起来,终于不用到处托朋友,可以直接电汇下单,于是家里就攒起了一堆的电汇单据。
另外一些书,是母亲大人在图书馆里借到的。那时候的寒暑假,我没什么地方去,常常泡在儿童图书馆,母亲则顺便去找找数学书。其中有一本《算的巧》,连出版社都停印了,她就拿去复印店,一页一页地复印下来装订好。
在物质匮乏、资料奇缺的年代,我的学习资料基本上就是靠着母亲大人这种锲而不舍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
如果说这两点困难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当时我的母亲大人面临的另一种状况,则是现在的家长完全无法想象的,那就是——缺乏目标
没错,在付出大量的心血给我在课外辅导奥数之前,我的母亲并没有想过学习奥数的最终目标。
在我三年级拿下全市的数学竞赛第一名之前,她不知道国内有多少种奥数竞赛、都是怎么参加的。在我读四年级之前,她不知道有一个特殊班级专门招收奥数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我上初中之前,她也不知道读大学有另一条独木桥叫做保送,门票就是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这绝不是因为她不谙世事,而是因为在当时,奥数就是一种不为人所知的小众爱好。加上没有互联网、没有妈妈群,更没有鸡血上岸的过来人发表经验,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奥数培训机构做广告。这一切都没有,所有关于奥数好处的宣传,都是不存在的。
在逐步发现这些奥数的用处之前,我的母亲大人已经几年如一日地在备课、买书、挑灯夜战给我讲课。背后只有一个原因:她觉得数学是一样好东西,多学一点没有坏处。
如果说,当下为了孩子的前程到处奔波、报读各种课程、考取各种证书帮孩子升入更好的学校,为了帮孩子降低高考门槛甚至不惜跨省搬迁、巨资出国的家长是能力极强的英雄母亲,那我的母亲只是一位平凡朴实的母亲。她按照自己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培养她认为对世界的有用之才。
无论世界如何轮换变化,有一些基本的道理是不会变的。例如,数学定理不会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会变,学习改变命运也不会变。
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我初三从数学改投物理,期间经历了8年时间。这8年里上过的课、做过的题、看过的书,全部都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毫无疑问,没有母亲大人的这8年的坚持,我在奥数方面的所有成绩——多次满分获得奥数竞赛的桂冠、跳级进入全省第一的初中再直升高中、兼修数学物理同时获奖并保送清华,这一切都会变成空中楼阁
每每想起母亲大人在培养我这件事情上付出的心力,对比我在珊姐身上的投入,都会让我一阵汗颜。
套用那句老套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拥有多么高的学历、或者给孩子留下多大的一笔财产——培养儿女,也不仅仅是送他们上了什么大学、找到什么工作。

关键在于我们给孩子展示的是一种怎样形象,传达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母亲的教育下,我感受到坚持的巨大力量;学会了锲而不舍、不言放弃的做事方法;参透了“但为好事、莫问前程”的人生态度。
十多年的奥数生涯学到的知识,对于我来说,除了给大家讲讲小学奥数专题以外,几乎并无大用。但是这种独特的学习经历带给我的思想变化,才是影响我人生的最重要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