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经典之浅谈厥阴证
夜读经典之浅谈厥阴证
作者:端木文
自古厥阴一证,是仲师《伤寒论》中的一个谜团。被伤寒注家陆渊雷先生称为“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
厥阴究竟是何证?众说纷纭。
代表方剂有说是乌梅丸的,有说是当归四逆汤的,还有说是麻黄升麻汤的。
让我们溯本求源,先从厥阴经来看。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此二经皆是血行之脉,又有阴阳之别。
手经在天,属阳。
足经在地,属阴。
邪在于手经,即重不胜,阴血不升。
邪在于足经,肌肤不仁,血不温通。
心包之阳脉,靠卫气行心阳之血以温养全身,使阴不寒。
肝之主阴脉,靠元气输运脾肾之阴血上交于心包,使阳不亢。
二者一阴一阳,相互交接,不仅维持了气血正常运行,还是疏通阴阳以发挥作用的动力。
因此,厥阴之脉,其作用是输运气血,交接经络脉之阴阳之气,并维持着阴阳气血的相对平衡。此即张仲景所说“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道理。
厥阴病,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心包与肝发生病变,致使经脉与络脉中的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接,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所表现出的相关“寒热错杂”的疾病。
这也就是张仲景所说的“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之理。
阴阳气不相顺接,这就是厥阴之证。
再看厥阴是什么定义?
内经曰:“两阳合明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
厥阴是为一阴,是三阴中阴气最少的状态。其与少阳相表里。
少阳呢?是初升之阳。这正是三阳中阳气最少的“一阳”状态。
故此厥阴与少阳相对待。都是阳弱阴微的状态。只是一个更偏阴证为多(厥阴证)。一个更偏阳证为多(少阳证)。
但都是所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因此,症状都是有“寒热错杂”,“往来寒热”之象。
厥阴时有热郁,少阳常有里虚。
好,再让我们从脉象来看。
阳证脉浮,阴证脉沉。
左脉主阳,右脉主阴。
阳弱(阳虚)多水饮不化证(脉弦),
阴微(阴虚)多虚火灼津证(脉细)。
故此“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少阳证的脉象是偏浮弦,偏弦细。左脉居多。
厥阴证的脉象是偏沉弦,偏弦迟。右脉居多。
由此我们再来看【乌梅丸】。就知道其不仅仅是治“吐蛔”这么简单的一个病症了(而且吐蛔虫这种病在当代还不常见)。
白白把这么好的一张方子弃而不用,束之高阁。
我们看下乌梅丸这个方子的组成。
附子、干姜、细辛、桂心、川椒,5味辛热温阳之药。治厥阴【阳弱里虚】之寒。
黄连、黄柏,2味苦寒清热之药。治厥阴【阴虚火亢】之热。
乌梅、当归、人参,3味药,一敛一补,酸敛补肝体,甘补生气血。
十味药,温阳祛寒,清热祛火,补泻并用,收放自如。
可谓丝丝入扣,法度森严。令人叹为观止!这才是汤液经法家传之经方!
乌梅丸能治什么?厥阴主阖,凡是阴证阖不住的病都能治!
老是半夜一两点醒?
老是肚子凉久痢不止?
老是小便憋不住又淋漓不尽?
老是头目晕眩又下肢无力?
老是郁闷虚烦又阴沉冷漠?
……
再看脉象,阳弱,阴沉弦。
一剂乌梅丸,阖尽厥阴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