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之都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是教堂最多的一座城市。据2015年统计数据,在这座不足60万人口的城市中,比较有名的教堂就有50多座。
行走在维尔纽斯的大街小巷,无论你从那个方向望去,都会有教堂的“身影”进入到你的视线。
而你在拍照时,稍不留神,就极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地被教堂抢了镜头。
因为,在维尔纽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一座座建造于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教堂。
由此,维尔纽斯也被称之为“教堂之城”。
这座建于1522年的古城门,是维尔纽斯原先9座城门中唯一保存完好的。
说是城门,其实它也是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内供奉的是圣母玛利亚。
一大清早,就有来自外地的教徒面向黎明门教堂进行虔诚的跪拜,可见这座教堂虽然不怎么起眼,但在信徒们的心中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建于1582年、高22米、宽10米的圣安娜教堂,是哥特式建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维尔纽斯老城地标性建筑,也是维尔纽斯老城世界文化遗产最核心的部分。
整个教堂外墙用了33种不同形状的红砖砌成,结构复杂,色调醒目,一眼看去,除让人心情愉悦之外,还使人心灵产生不小的震撼!
圣安娜教堂无论是远看,还是近观,都精美的无可挑剔,无与伦比。
难怪当年拿破仑东征路过此地时,在看到这座美轮美奂的教堂后,竟然想将它“放在手掌带回巴黎”,呵呵!
此教堂建成于1388年,600多年来,曾先后经过多次改建,逐渐融合了哥特式和巴洛克风格,是立陶宛天主教徒心中的圣殿。
我第一眼看到它时,还以为是市政厅办公大楼,它完全不像是一座教堂。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可能与它简洁的结构和雪白的墙壁有关。
维尔纽斯大教堂前矗立着一座钟楼,一下子提升了大教堂的精气神。
与圣安娜教堂内部的华丽比较起来,维尔纽斯大教堂内部则显得很朴素。
教堂内的礼拜堂保留了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原貌,里面有描绘圣徒卡西米尔生平的壁画和他的银棺,这是整个大教堂最为神圣和吸引人的地方。
据说,历史上立陶宛大公曾在这里加冕。而在苏联时期,大教堂曾被当作仓库使用。
这既是一座教堂,也是立陶宛大公国夫人的墓地。红顶白墙,在绿树的衬托下,远看非常漂亮养眼。
据说内部有许多圣母画像,同时也有多位大公夫人的画像。因该教堂上午不开放,这样我们也就无缘入内参观,有点遗憾!
所谓圣三一教堂,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堂,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样一座教堂。不过,它是古城众多教堂中最为破败的一座教堂。
好了,维尔纽斯城内的教堂实在是太多了,限制篇幅,恕不一一介绍,只能再晒几张图片请各位浏览欣赏:
各种造型美观的教堂遍布在维尔纽斯的老街古巷,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波罗的海三国首都的老城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而面积最大、历史最厚重的,是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老城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确定维尔纽斯老城区为世界文化遗产时评价说:维尔纽斯是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国的政治中心,在文化和建筑发展上对许多东欧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遭到入侵和破坏,它仍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维尔纽斯大教堂后面的小山丘上建有一座八角形塔楼,登上塔楼,整个维尔纽斯城市风貌尽收眼底。
上图那一片红顶建筑就是古城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塔楼上望去,那密密麻麻不同风格的古老建筑造型优美,鳞次栉比,堪称一座建筑博物馆。
上图黑顶白墙的古建筑,是立陶宛大公宫,即立陶宛大公爵的府邸。此宫始建于15世纪,19世纪初被拆毁,2002年在原址重建,现在是一座博物馆。
维尔尼亚河穿城而过,很自然地将维尔纽斯分成新城区和老城区。我在360度扫描之后,深深感到,这是一座既有历史沧桑又很现代摩登的美丽城市。
从塔楼朝北遥望,那矗立着几栋高耸建筑的地方,就是维尔纽斯新城区,它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未来!
小山丘上这座可以眺望维尔纽斯全城的八角塔楼,叫“格季米纳斯塔楼”,据说始建于13世纪,后来经历多次毁坏与重建,它是以14世纪初立陶宛大公格季米纳斯的名字命名的,已经成为维尔纽斯城市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小山丘半腰上的这座古堡遗迹,据说是维尔纽斯城历史最悠久的建筑,被称之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源头。
穿行于维尔纽斯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老城内保留了大量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同时也有许多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以及现代风格的建筑。
我继续发扬每到一地便利用早晚时间“自由行”的传统,在手机导航的引领下,自由自在地在维尔纽斯老城区走走停停,看看拍拍,感受它那古老的韵味。
最早的市政厅建于1432年,曾经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后经过多次重建,变成现在的新古典风格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