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将至,农谚“大寒小寒,冻成冰团”,古时大寒冷还是小寒冷?
文/农夫也疯狂
今年大寒节气是元月20日,腊月二十五日。在农村有农谚“大寒在月中,明春冷的凶”,意思是说大寒在月中,那每年春天的天气比较寒冷。这句农谚也是古人经验的总结,虽然说不出其科学依据,但是古人常年观察之后总结出来的,所以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寒节气将至了,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要到了,老话说得好“大寒小寒,东城冰团”,那在古代的时候,小寒和大寒节气哪个更冷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很多人都很清楚,在现在基本上是小寒要比大寒冷,在民间还有着“小寒胜大寒”的说法。而且通过近现代对历年的观测结果来看,尤其是过去数十年来的数据对比发现,全年最冷的天气多数都是出现在小寒节气。那么古人是不是把“小寒”与“大寒”弄错了呢?在古代的时候,到底是大寒冷,还是小寒冷呢?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寒”的意思,在《授时通考·天时》中有详细的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其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在大寒节气的时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而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一样有记载:“大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大寒小寒都是农历十二月份的节气,其中月初的时候还不算太寒冷,所以叫小寒,而到了月半的时候,已经寒冷到了极致,所以就叫大寒。
另外东汉郑玄注《易纬稽览图》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意思是说冬至节气以后三十天,就出现了一年中最冷的天气了。而一个节气是十五天,冬至后依次就是小寒、大寒节气,换句话说在大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冷的。从这些都看得出来,古人还是认为大寒节气时是要比小寒节气更冷的,所以古人也没有把“小寒”和“大寒”搞错的。
其实,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的时候人类及动物对外界的冷暖是全靠感觉,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并没有温度计这样精准的仪器。而人体对极低气温的感受和表现是并不一致的。换句话说,气象学上气温最冷的时候人们并不一定感觉最冷。有时候,我们所感觉到了“最冷”的时候,往往只是因为积累起来的低温天,所以才感觉非常的冷,这个就和古人所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一样的道理。听农村的老人也说了,在过去的冬天比现在冷多了。在以前基本上每年冬天都会降雪,即便是在南方地区。而现在是多年都难得见到一次降雪,而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影响。
但从中国气象局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对比了国内从1951—2015年这60多年里出现最寒冷天气的月份,发现最寒冷的天气多数是出现在小寒节气,然后是冬至节气,之后才是大寒节气,排名第四的就是立春,从这也应验了“小寒胜大寒”的说法。不过,等过了大寒节气以后,就迎来了立春节气了,表示春天就要来临了,因此气温也回升了,天气就慢慢变得温暖了!
所以,如果通过古人所留下来的资料来看,在古代的时候应该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而近现代则是小寒比大寒冷。不过,不管小寒、大寒哪个冷,老百姓都是希望冷一些好。因为天气寒冷才能冻死地里的病菌和虫卵,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而农谚“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就是这个道理!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大家留言喜欢文章的朋友,不要吝啬你的发财手,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哦,谢谢大家的支持!(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