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沿海港口铁矿石吞吐量发展特点及未来展望
作者单位系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作者:李宜军 沈益华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十三五”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大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效益、效能全面提升。在钢铁行业健康发展的带动下,沿海港口铁矿石吞吐量实现了高位增长。
一、“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效益大幅提升,钢铁产量屡创新高
1、淘汰低端落后产能,行业效益大幅提高
“十三五”初期全国钢铁行业粗钢产能大约12.0亿吨,全行业粗钢产能利用率降至大约70%,全行业亏损。随着国家实施“去产能”政策,2015年-2018年我国钢铁业累计压减超过1.5亿吨低端落后产能、全面出清1.4亿吨“地条钢”,2020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2074亿元,同比增长6.6%,钢铁行业效益大幅提高,全行业健康发展。
2、消费引领生产增长,钢铁产量屡创新高
“十三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钢材消费持续增长。“十三五”期我国钢材消费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大约12.9亿吨(产量 进口量-出口量),年均增长4.7%,比同期钢材产量增速高1.3个百分点,反映了我国钢铁行业是消费引领生产,行业总体发展是健康可持续的。
“十三五”期我国钢铁产业呈现增速快、增量大、比重高特点。2020年我国粗钢、生铁产量分别为10.5亿吨、8.9亿吨,均创历史新高,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0亿吨大关。“十三五”期间粗钢、生铁产量年均增速分别为5.5%、5.1%,增速较快,每年粗钢生产增量大约4000万吨,相当于德国年产量。2020年我国粗钢、生铁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56.5%、65.5%,产量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3、钢铁生产带动矿石需求,进口矿石持续增长
2020年我国钢铁产业对成品铁矿石需求量大约14.8亿吨,其中外贸进口11.7亿吨,外贸铁矿石依存度大约80%。中国外贸进口铁矿石约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70%以上。“十三五”期间增速为4.2%。
4、多个临港钢铁基地投产,产业布局持续调整
截止到2020年底,多个大型临港钢铁基地在沿海布局,钢铁产业重心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2015年湛江钢铁基地投产;2017年底山钢日照基地投产;2019年首钢京唐二期一座高炉投产;2020年6月防城港钢铁基地建成投产。目前河钢集团正在建设乐亭钢铁基地,纵横钢铁、瑞丰钢铁等正在建设丰南钢铁基地;中天钢铁正在建设南通海门钢铁基地;宝钢德胜正在建设罗源湾不锈钢和特种钢高端钢材制造基地。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沿海已经投产和正在建设的钢铁产能大约1.5亿吨。沿海钢铁基地的建设,具有规模集聚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成本,提高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十三五”期沿海港口铁矿石吞吐量保持高位增长
1、铁矿石吞吐量、接卸量快速增长
2020年沿海港口铁矿石吞吐量、外贸接卸量分别为18.4亿吨、12.1亿吨,实现高位较快增长,“十三五”期年均增速分别为3.6%、3.8%,呈波动增长态势。与“十二五”期相比,增速分别下降4.6、3.8个百分点。
2、地区分布“北重南轻”,南方增长更快
沿海港口铁矿石运输区域分布呈现“北重南轻”格局,2020年环渤海地区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7.2亿吨,占全国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的59.6%,比2015年下降1.9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3.5亿吨,占全国的28.8%,比2015年下降1.0个百分点。华南地区(东南沿海、珠三角、西南地区)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1.4亿吨,占全国的11.6%,比201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十三五”期华南地区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年均增速为12.2%,比同期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高8.5个百分点,比环渤海地区高9.1个百分点。
3、受40万吨码头、长江深水航道以及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外贸铁矿石运输格局持续优化完善
(1)40万吨矿石码头布局,带动为亚太中转量增长
2015年7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联合批准大连、唐山、青岛、宁波舟山四港的7个泊位在依法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后,可接靠40万吨矿石船。2020年6月,烟台、日照、宁德港三港4个泊位被列入国家第二批40万吨铁矿石码头开放名单,后续将有序布局连云港港、湄洲湾港和湛江港。
40万吨船舶的运营了降低了巴西到中国航线的运输费用,增强了上述港口在沿海铁矿石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例如,“十三五”期间大连港外贸矿石接卸量年均增速高达26.4%,明显高于营口港同期增速,进一步优化完善了辽宁沿海港口铁矿石运输系统。
依托上述40万吨码头,各港纷纷开展巴西矿石混配业务,为日韩等国中转混配矿,并为国内钢铁企业提供适应产品质量和排放要求的混配产品。2020年沿海港口混配矿规模大约8000-10000万吨,其中中转到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混配矿量大约1900万吨,开展混配矿业务的港口主要集中在大连港、青岛港、烟台港、宁波舟山港、莆田港、湛江港等港口。混配矿的发展适应了中国钢铁产业的需要,给港口带来增值业务,对稳定外贸进口铁矿石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提高了港口竞争力。
(2)钢铁产业布局的调整提高了部分港口在沿海矿石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
山东钢铁产业布局规划着力打造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莱—泰内陆精品钢生产基地,两大基地均在日照港沿海和后方铁路辐射范围内,因此,日照港在山东沿海运输系统中的重要进一步提高。未来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均可接卸40万吨船舶,进一步增强了山东沿海港口在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
2012年国家批准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2016年、2020年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分别投产,两大临港钢铁基地的投产带动了华南地区钢铁产业和外贸进口铁矿石的增长,提高了湛江、防城港港口在全国沿海港口外贸铁矿石接卸系统中的地位,2020年两港外贸矿石接卸量分别占全国沿海港口的3.9%、3.6%,分别比2015年提高2.3、1.8个百分点。
(3)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开通以及长三角部分矿石码头退出,带动长三角矿石运输结构调整
2017年长江下游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到南京,2019年以后南通狼山、上海罗泾矿石码头先后因港城矛盾、环保等因素退出减载接卸系统,减载进江船舶开始大量靠泊江阴港、镇江港等港口,江阴港、镇江港在减载进江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性大幅提高,长三角地区减载接卸运输系统从原来以上海港、苏州港、南通港等港口为主,变为以苏州港、江阴港等港口为主,镇江港、南通港以及沿江其它港口共同接卸的运输格局。2020年江阴港、镇江港外贸矿石接卸量分别为4508万吨、1576万吨,分别占江苏沿江港口外贸矿石接卸总量的34.1%、11.9%,“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51.6%、35.9%。
4、接卸能力以及铁路集疏运能力不足,亟需提高保障能力
“十三五”期间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在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出现新的问题。
2020年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12.1亿吨,同期沿海港口10万吨级以上专业化矿石泊位接卸能力仅7.8亿吨,总体看,随着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量的快速增长,专业化矿石泊位接卸能力仅占外贸矿石总接卸量的64.5%,沿海港口能力再次呈现紧张状态,压船压港艘数随之快速增长。据联合金属网资料,截止到2020年底,沿海港口主要矿石外贸接卸港压港船舶达到71艘,主要分布在大连港、营口港、日照港、防城港等港口,达到自2019年4月份以来压港船舶艘数之最,目前沿海港口外贸进口铁矿石大约2亿吨在通用泊位上接卸,沿海港口亟需提高接卸能力适应外贸矿石接卸量的迅速增长。
沿海主要外贸矿石接卸港大部分需要通过铁路疏港,但目前部分港口铁路疏港能力紧张,例如营口港、天津港、莆田港、青岛港等港口,后方铁路疏港能力都比较紧张,铁路疏港能力紧张限制了港口接卸能力的发挥,增加了疏港成本,应采取措施加快相关港口铁路疏港能力建设。
三、“十四五”沿海港口铁矿石运输发展趋势展望
目前已发布的《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钢铁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主要政策措施是提高电炉钢比重和废钢应用量;打造1-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海外权益铁矿石,海外权益矿占进口矿比重超过20%;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鼓励新建钢铁冶炼依托现有生产基地集聚发展;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
上述政策的出台能够保障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预计未来“双循环格局”和“两新一重”将继续引领钢材消费量保持高位稳定并可能有所增长。例如以城际铁路、地铁、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将继续加快建设,以5G为代表的新基础设施将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以及传统的家电、造船、汽车等都将保持稳健发展,从而保障钢材消费量高位稳定并增长。预测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铁产量将维持在9亿吨左右,进口矿增长到大约12.5亿吨,保持高位平稳态势。
建议“十四五”期间在沿海港口外贸矿石接卸能力紧张的区域继续增加港口接卸能力建设,尤其是新建临港工业基地配套建设专业化泊位;加快建设铁路疏港能力,解决疏港铁路能力紧张问题;对部分通用泊位进行提高码头等级、专业化改造;已有泊位进行绿色、自动化改造,提高港口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