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刹之冠涌泉寺
涌泉寺
寻幽登石鼓,云里路回环。
山杳深藏寺,寺宏不见山。
清池容塔影,宝殿启禅关。
于此绝尘想,端然自敛颜。
天下名山僧占多,鼓山亦不例外。鼓山的景点很多,有名称的就达160多个,这些景点基本上是以涌泉寺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涌泉寺号称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深藏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确实,转过一个大山坳,“石鼓名山”的山门隐藏在一片葱茏林木之中,举目眺望,哪里有寺庙的影子?
进入山门,一条长长的石板山路蜿蜒向前,接连穿过两道牌坊。两侧绿树繁茂,浓荫匝地,非常的清静幽深,这才明白为什么在门外看不见寺庙建筑。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08年,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涌泉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 走近寺门,从大殿高企的飞檐外即可看见白云峰上云雾缭绕。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
古寺占地约1.7公顷,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布局和明、清两代的建筑物。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1699年,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祥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
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穿行于重叠殿阁之中,双目所见俱是寺庙雕梁画壁、宝塔香炉,果然是“寺宏不见山”,不负“闽刹之冠”的称誉。
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据说涌泉寺还是“中国的第一法窟”,藏经阁中有数量众多的宝贵典藏,寺内还有丰富的法器、文物,可惜我们只是随兴而来的观光游客,无缘一一寻访。
迴龙阁外,几株丹枫沐浴秋风,正是欲红未红之际,点染着莲塘宝阁更加肃穆庄严。试想枫红如火的时候,这千年古刹,应该别有一番景象吧?
古树苍苍,曲径通幽。石鼓名山,别有洞天。东门之外,则是通往喝水岩的摩崖石刻,那又是另外一道深厚的熏陶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