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香径:一个庭院的深度(作者 徐方芳)
通往那个庭院的本不是长着大片竹林的开阔空间,而是一条悠长的火巷。墙很高,隔绝尘世的那种高,墙下是柔柯交错的桂树,倘是秋天,满树橙红米黄,一定香得人都醉了,醉了也好,醉意沉沉才能把超度的感觉品味得真真切切。其实,当青砖小道上响起我们的足音,生命的超度已经开始。
是一种超度,经历之后,我们就从某个纯而又纯的季节进入珍藏着四季的动与静的深深庭院:个园。“个”是湖笔徽墨凝结的竹,从这个名字很容易读出一种国画的清淡和洒脱。
庭院的景致始于春天,正如四季总是从春天开始。几竿修竹,数茎石笋,了了几笔把春意构思得简洁淋漓,竹节笋间上流淌出来的蓬动,水样地浸透宜雨轩,将古朴细腻的几案瓷器和来自法国有着香舍丽榭之华美典雅的蓝玻璃完全包围,绿晕晕的。宜雨轩,它最美的时候是静默在雨中吧,是那种雾气迷蒙,丝丝缕缕绵绵不绝的春雨。雨中,端坐窗下,捧一杯清茶,听雨。雨在窗外纷落,敲打着竹梢、桂叶,渗如泥土,铮然有声。潺潺雨声里,年轻的竹笋穿破土层,浴着款款春光华将春色加浓,浓到极至,夏天便来了。
一条小路,完成了春夏这盛大的交接。古代不知名的工匠将玲珑通透的太湖石堆叠成一片舒卷的云,夏天,栖落在云一般飘忽洁白的山上。水的瀑布,从山岩垂落,滑入深潭,冲起层层清漪;藤的瀑布,也从山岩垂落,缀满绿的叶及黄的花朵。它们,一动一静,同样让人一望而暑意顿消。从潭上的石桥开始,与夏天同行,仿佛是漫游于名山石径上,处处鸟鸣嘤嘤,流水潺潺,一派山林野趣。几番峰回路转,人以伫立在古松、鹤亭和百年老藤之间。导游一一解释了它们的含义,福、寿、和美、永恒——在这样层积着厚厚年华的庭院中,任何简单的布设都曾经刻写或最终被附会上某种隐喻,那是对生命的执爱和热望,是人们永远企求的福祉。
从紫花烂漫的藤萝下走过,眼前是抱山楼,导游说抱山楼的长廊是世间最长的,是啊,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回廊能让我们一直从夏天一直走到秋天?轩敞富丽的抱山楼天衣无缝地偎依着窗下廊外清丽秀颀的竹,又把夏秋两个季节拥揽入怀,于是风景在这里呈现的亦雅亦俗,亦清淡亦浓艳,亦田园亦居室,天人合一,在古人的设计下就这般轻松而微妙。
婆娑竹影中一路走去,长廊尽处是秋景。秋山之巅有亭“拂云”,拂云兴许是主人追求一生的夙愿吧。人生步入秋天,该好好休憩一番了,所以山间备下石屋,遍设石石椅、石桌,植桃树一株。躲在在其间下棋抚琴,烦忧喧嚣远在围墙岩壁之外,若有桃花落入襟袖之间,人亦定然逍遥如仙了。
秋尽为冬,是雪后的冬天,满山灰白的雪狮子。水仙的气息从透风漏月厅的窗口飘出添了几分清冷和恬然。若干年前的那些冬夜,主人是不是常常独坐厅内,听着墙上孔穴吹来的风,静静地思考那些逝去和未来的二十四节气。也一定有这样的夜晚,他来到西墙上对着春景的窗前,等待春和景明的时光。冬天,适合思考和展望,这里有最合适的氛围。
春、夏、秋、冬,又是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理所当然,又是如此契合生命的逻辑。在我面前和身后,无数游人熙来攘往,流连惊叹,他们中的许多和我一样,没有将这庭院彻底读懂。时光,智慧,灵感,梦幻和哲学牢固地依附在这里的一竹一石,一草一木之上,成就了它不可触探的深度,庭院有了深度,就成了园林。 `
一句话点评:美丽的风景用美丽的文字来传达,有形无形虚虚实实间,更添了一种诗意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