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课本重点知识

1   56 条高中生物课本重点内容
(1)(必修1 P8)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2)(必修1 P20)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3)(必修1 P24)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必修1 P26)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必修1 P30)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6)(必修1 P32)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必修1 P33)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8)(必修1 P35)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9)(必修1 P4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10)(必修1 P4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1)(必修1 P53)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1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3)(必修1 P64)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14)(必修1 P80)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15)(必修1 P85)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16)(必修1 P88)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17)(必修1 P99)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18)(必修1 P100)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19)(必修1 P11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0)(必修1 P112)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21)(必修2 P16)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2)(必修2 P1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23)(必修2 P25)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24)(必修2 P27)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5)(必修2 P30)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6)(必修2 P30)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7)(必修2 P90)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28)(必修2 P4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9)(必修2 P48)①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C、G四种碱基。
②磷酸—脱氧核糖构成的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④DNA中,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0)(必修2 P54)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31)(必修2 P5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
(32)(必修2 P5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3)(必修2 P70)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4)(必修2 P70)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35)(必修2 P82)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6)(必修2 P8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7)(必修2 P82)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38)(必修2 P86)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性状的变异。
(39)(必修2 P8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40)(必修2 P99)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41)(必修2 P100)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42)(必修3P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3)(必修3P20)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44)(必修3P24)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45)(必修3P28)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46)(必修3P5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7)(必修3P54)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48)(必修3P60)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9)(必修3P66)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50)(必修3P67)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51)(必修3P107)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52)(必修3P12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3)(必修3P109)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4)(必修3P12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5)(必修3P12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
(56)(必修3P12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2  62 条教材重点结论
(1)(必修1 P32)动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糖原,植物细胞的重要储能物质是淀粉,细胞中的重要储能物质是脂肪。
(2)(必修1 P30)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3)(必修1 P36)无机盐对于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等具重要作用。
(4)(必修1 P2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
(5)(必修1 P32)细胞中的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
(6)(必修1 P118)用于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的检测试剂依次为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苏丹Ⅲ(或苏丹Ⅳ)[反应呈橘黄色(或红色)]、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碘(反应呈蓝色)。
(7)(必修1 P41)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磷脂、糖类和蛋白质,故其组成元素有C、H、O、N、P等。
(8)(必修1 P41)糖类在细胞膜上以糖脂和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且糖蛋白只能在膜外侧,据此可以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
(9)(必修1 P41)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10)(必修1 P40)提取纯净细胞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原因:无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
(11)(必修1 P46)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
(12)(必修1 P4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低等植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中心体。
(13)(必修1 P46)无论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及核糖体这种细胞器,且遗传物质均为DNA。
(14)(必修1 P45)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5)(必修1 P27)细胞核是DNA分布的主要场所,细胞质是RNA分布的主要场
(16)(必修1 P89)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真核细胞ATP的来源有光反应及细胞呼吸,前者产自绿色植物,后者产自绿色植物、动物和人等。
(17)(必修1 P93)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物为丙酮酸、[H]、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需耗水,产物为CO2、[H]、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需耗O2,能产生水,并产生大量ATP。
(18)(必修1 P99)叶绿体类囊体膜上4种色素分子的功能是吸收光能,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19)(必修1 P103)光反应可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可为光反应提供ADP和NADP
(20)(必修1 P103)光合作用产物O2中的氧全来自水,有氧呼吸产物H2O中氧全来自O2
(21)(必修1 P112)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其中减数分裂专适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
(22)(必修1 P11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加倍、中心粒加倍均发生于分裂间期,染色体加倍发生于后期。
(23)(必修1 P113)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4)(必修1 P114)无丝分裂过程中未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但仍需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与平分。
(25)(必修1 P115)制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可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6)(必修1 P122)水分减少,呼吸速率、代谢速率减慢,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色素积累,细胞核体积变大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27)(必修1 P125)癌细胞三大特征:能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的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分散和转移。
(28)(必修1 P126)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致癌因子作用下,两类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29)(必修2 P18)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最重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重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
(30)(必修2 P25)受精卵中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但DNA分子却是卵细胞提供的更多。
(31)(必修2 P27)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摩尔根则通过假说—演绎法验证了这一推论。
(32)(必修2 P2)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其做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便于分析。
(33)(必修2 P36)伴X染色体遗传男性相关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即存在交叉遗传特点。
(34)(必修2 P91)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宜选择单基因遗传病,在广大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调查遗传病患病方式宜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35)(必修2 P92)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产前诊断可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
(36)(必修2 P92)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22+X+Y)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37)(必修2 P43)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某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该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也不是荚膜多糖,而是DNA。
(38)(必修2 P45)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噬菌体中在前后代具连续性的物质为DNA。
(39)(必修2 P68)中心法则全部内容包括①DNA复制、②转录、③翻译、④RNA复制及⑤逆转录,其中,几乎所有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进行②、③,具分裂能力的细胞可完成①②③,④⑤只有某些RAN病毒能完成,且需在寄主细胞中进行。
(40)(必修2 P70)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作为一个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41)(必修2 P85)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染色体变异则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42)(必修2 P98)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育种原理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等。
(43)(必修2 P111)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及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大要点,该学说强调物种形成均是渐变的结果。
(44)(必修2 P1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含四大要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45)(必修2 P12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46)(必修3P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后者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被称为内环境。
(47)(必修3P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48)(必修3P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9)(必修3P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遭到破坏,必将引起代谢紊乱。
(50)(必修3P16)反射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51)(必修3P18)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外流(协助扩散)有关,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Na内流(协助扩散)有关。
(52)(必修3P1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在动物体内的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53)(必修3P31)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
(54)(必修3P37)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对付胞外抗原属体液免疫,由效应T细胞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属细胞免疫。
(55)(必修3P38)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均属免疫异常强大,免疫缺陷病则属免疫异常弱小所致。
(56)(必修3P61)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后者适用于身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57)(必修3P62)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58)(必修3P67)理想状态下无环境阻力,种群增长可呈“J”型曲线模式,无K值;现实状态下,种群可呈“S”型曲线增长,有K值,且在K/2处,增长速率最快。
(59)(必修3P8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
(60)(必修3P9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内容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61)(必修3P9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
(62)(必修3P107)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个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种群繁衍、生物种间关系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均是不可缺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