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童年曾经熬过盐
童年曾经熬过盐
徐进成||江苏
记得小时候,我家老屋南徐家庄大柴塘北,东西各有四、五亩的盐碱地。春风一刮,地温升高,地气上升,这两块地就冒白盐硝,偶尔看到几棵盐蒿草,虽靠近大柴塘,可这里连鸟屎都看不到。那个年代,农民年均收入二三十元,瓜菜代是桌上的主菜,用于烧炒菜的食用盐,供销社只卖一毛三分一斤,而市场上的小盐价格八分至一角。不知谁领的头,家门前的盐碱地突然“红火了”,村里部分老人和孩子,跑到盐碱地,插草为标,把盐碱地瓜分了。老人和小孩每家圈个八分、一亩地,用于土法煮土制盐,我和哥哥兄俩也圈了一块薄碱地,学着人家刮盐土熬制小盐。时过五十多年,想来有趣,用笔记录这段童年旧事,与他人分享乡愁、乡情。
在盐碱地上土法制盐,先用锄头把所圈之地表面翻刳一二厘米深赶平,晚上将草木灰撒播在盐碱地上,再用三五两食用盐,稀释成淡盐水,均匀泼在盐碱地上,人们把它叫做“种盐”,企盼通过“盐种”碱地上长出更多的盐。经过第二天暴晒,至下午三、四点钟,开始收场。用锄头之类工具把翻好地种过“盐种”的碱地表层土,铲刳堆成条形状,差不多一两方,足够一个池子之需。如盐碱表土多,就挖两三个水池配套,产量就上去了。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冒着四十度酷暑,刚把刳好淋盐的土堆积起来,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来不及把含盐土运到盐池,一场强暴雨把“劳动成果”冲走了,我难过得边哭边用芦苇蓆盖土,狂风把我连人带蓆刮跑好几米远,哥哥赶紧拉着我直往家跑,妈妈看我们兄俩淋得落汤鸡似的,但总算安全回来,也就放心了。她哄着我们,待开学时用卖小盐的钱,给我们一人做一件新衬衫。秋天开学,我第一次穿上了用缝纫机做的条子衬衫,高兴得又蹦又跳,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淋盐池大约长2米,宽1.5米,深0.4米,池底中间部位再开挖一个敞口倒八字形状的三角形,两边六十度左右的坡度,可放扎好直径约35公分的柴子儿,用于淋浓盐水的通道。池底上铺些松散小木棍树枝,上面放一张旧芦苇篾蓆,池的一头淘个小洞口,让淋出来的盐水经柴子儿流进备好的瓷盆或小桶就可以了。在盐水里放个鸡蛋,鸡蛋能浮在水面上就说明含盐分高;鸡蛋沉下去,就说明盐分淡。那就要把等的这些水重新倒到盐土池里再灌滤一次、两次·····
煮土为盐。用一二十块砖头,再用淤泥粘连,砌成土灶,放上一个大铁锅,不用锅盖,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烧, 大约两个小时,锅底可铲出白色结晶的小盐。连续煮熬六七个小时 ,锅里的淡水渐渐地少了,白花花的盐就多了,直到目测盐不再增多时就停止。捞出来的盐,放在用芦苇篾片做的篮子,放在草木灰堆上,把盐身上的水淋干爽净,就OK啦。相当于今天油条炸熟了,放在铁丝篮子散热爽油一样, 淋上盐水的草木灰当晚撒在盐场空旷地上,明天再重复昨天的过程,而天天如此。
锅里熬过盐的水叫卤水,呈淡黄褐色,是制作豆腐的“催化剂”。卤水点豆腐很好吃,当今市场上用卤水制作的豆腐,比石膏点豆腐至少要贵三分之一价。盐锅口下边结成的白色的盐硝,其实是火硝,可制作炸药。那时候,信息闭塞,大部分人文盲,没人收购,我们把它铲下来继续撒在刳盐的碱地上。第二天,继续淋,反复熬制实是伪科学,不用说,有重金属危害的副作用。
熬出来的小盐白玉如屑,我们何以称之小盐,供销社卖的盐是海盐,大颗粒,人们习惯称之为大盐,那个年代没有今天市场上经过加工的粉细盐、精细盐 ,与其相对应土法制成的盐就叫小盐。小盐炒菜吃起来有点苦味,其实是盐硝作的怪,口感不很好,但价格优惠低廉。大部分农家用于腌制品和食用,也有人家腌制品用小盐,炒烧菜用大盐,这大多是一些个别富人家。那时候家家收入少,卫生保健还谈不上。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父亲和三姐父女俩每人挑一担小盐到离家十五里的獐沟赶集卖小盐,最多一次竟卖了14.8元。因为有利可图,周围村庄一下子冒出三十余家“盐农”。离我们村庄四、五十里的蔡家桥、东坎镇的豆腐坊老板,专车到我们庄上高价收购煮盐后的卤水, 那年我们兄俩在暑期煮盐熬卤水卖了近60元,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解决了我们兄俩秋学期的学杂费和日常费用。我们农村人一年四百斤口粮也不过价值三十挂零就够了,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挣了这么钱,多少年后想起来心里还是甜甜的。
我的家乡地处黄海之滨。我记事时,全村有三、四百亩盐碱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徐家庄、顾家舍、庞家墩、周家塘几个自然村庄,春天一到,地气上升,盐分冒出,地表冒白硝,表土色重发潮发暄,足有一两厘米厚,光脚丫踩上去就有凹下去的足印。六十年代后期,我的家乡“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把苏北灌溉总渠的水引进来淋碱爽盐,那个土地冒白硝的场景早就在改天换地的岁月里消逝了,昔日盐碱地如今亩产均超吨粮成良田,父老乡亲都过上“丰衣足食” 的好日子。
我向孙子讲述童年熬盐的故事,他一脸茫然,感觉是天方夜潭。那个土地冒白硝的年代,被我们党领导的勤劳人民彻底消灭了,土地冒白硝熬小盐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图片/作者提供
作家简介
徐进成,江苏滨海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曾在农村担任村组会计、村党支部书记;塑料厂厂长、经济师职称;滨海县正洁分析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滨正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考取二胡八级证书、2015年考取机动车驾照、2015年暨2016年出版《父亲要我多读书》《进城留痕》两本纪实散文集;先后被国家级、省地县级二十多家媒体报道播发,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加入南京市作家协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冬 歌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