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回不去的年味【征文】

回不去的年味

老家过了腊八节,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民间普遍有“忙腊月”的习俗,从这天开始到年三十,山西人又称为“忙乱年”。每天似乎都有忙不完的活,所有的活都围绕着过“年”。开油锅,炸麻花,炸麻叶,少了这些美食算不上过年。炸麻花、麻叶是件大工程,一家人几口人是不够的,一定要叫上周边的邻居一起来帮忙。母亲年轻时就有一手好手艺,在村里名气很大,炸出的麻花酥嫩滑润。每到腊月,她就挨家挨户去给邻居帮忙,一群大人围在一起边忙活边聊着闲话,好不热闹!

从小听奶奶说,油炸过的东西不容易坏,可为过年囤够年货。还有一种说法,油锅翻腾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好运滚滚。麻花是家里上好的待客品,做好的麻花会放在奶奶窑洞的大篮子或者瓮里储存。她住的地方只有晚上才生火,冷的水瓮都结冰,麻花能一直吃到正月底。小时候总是摸进去偷吃,整根是不敢动的,害怕被奶奶旱烟袋敲打,每根麻花掰几块,好几次愣是没有被奶奶发现,她还误以为是老鼠偷吃的。

时间就如白驹过隙,似水流年,这些美好的记忆在指缝间悄悄溜走。记忆中的年味,五彩斑斓,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家乡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吃饺子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山西民间对春节吃饺子又有许多附会。煮饺子时要放鞭炮,烧柴要用胡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要多煮些,吃得剩下,意为年年有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或“赚”了,有的人家故意煮破几个,主妇向家人连连报说“挣了、挣了”以为吉利。盛饺子每人一碗之外还要多盛一碗,意在希望家中添丁。捞饺子时,不能全部捞出,要留下几个看锅饺子,意喻取之不尽。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有人吃出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出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出包有硬币的饺子,表示财运兴旺等。不管谁吃着,都要报出名称,全家齐声表示祝贺。家乡还有一种风俗,专门给上门的新女婿包几个辣椒、花椒之类的饺子,故意盛在新女婿的碗里,全家人眼瞅着他吃饺子的表情,只要饺子吞下去,表示已经和家人融在一起了。这时长辈会点头称赞道:“嗯,这是个好女婿!”

年关就在眼前,眼下疫情又开始抬头,看来回家陪母亲过年的念头又要落空了。时常能听到身边的人喊“没年味”,其实年味就在至亲真情中萦回,在美味佳肴中飘逸,在礼尚往来中传到;年味更在忙年的辛劳中,在过年的悠闲中,在拜年的祝愿中……

贫穷磨练了意志,家乡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在改变历史。我打小就记着家乡有杀年猪的习惯,那是最隆重的形式来慰藉世间的给予。大雪节气过后,猪也不再长膘,家家户户准备杀猪过年。如果赶上下雪杀猪,更印证了瑞雪兆丰年的年景。石头砌成的大灶,架起一口大锅,烧得滚烫的开水,等着肥肥的年猪来上锅。杀猪的场面是悲壮的,猪被五花大绑地捆起来,被几个身强力壮的后生死死地挤压在门板,女人和小孩往往躲在门后窥视,谁都不忍心看着血从猪脖子里汩汩而出,觉得有点残忍,但内心却涌动起幸福,好像秋收的粮食装满了粮囤那般幸福,很饱满,也很惬意。

猪的惨叫预示着一个生命完结,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年的欣喜和收获。杀猪了,款待宴客也很讲究,除了帮忙杀猪的左邻右舍,还要把家族的长者请来验证丰盈。灶里升腾着熊熊的烈火,新鲜的猪肉下锅,满满的一大锅,不停地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馋得人直流口水。父亲猛吸几口旱烟,突然停了下来,对着灶火“嘭嘭”敲打铜烟锅,烟锅里的旱烟随着火苗蹿进了土炕。“吃肉吧!”父亲的指令下,母亲把每个人的碗里装满了肉。我们吃着大块肉,油炸黄米糕,谈论着东家的粮食和西家的牛,嘴角蔓延的全是油,不停地咂嘴添唇。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对肉的渴望非常强烈,更何况是过年。村里有句老话,有猪就是肥年。过年没杀猪,过穷年不说,会被大队书记列入困难户慰问,被慰问并不是件光彩的事情,要是传到七八里外的村子,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谁都不愿意和困难户结亲,这个名声背不起。养猪成了农户的习惯,家里劳动力多,会多养一头,一头卖到供销社换成现钞,一头杀了让全家人解馋。人们对猪可稀罕了,将之看做家庭一员。

腊月节气,家乡的温度都在零下二十几度,泼在院子里的洗脸水,一眨眼工夫就冻得像石块一般坚硬。人们把杀好的肉埋在“肉窖”,挖肉窖很简单,扒开雪地,凿开二三尺的冻土,选几块匀称的石板垫底,猪肉就放在干净的石板上,抓几把秸秆覆盖,挖出的土回填便大功告成,功能等同于如今的冰箱,但它比冰箱好,是因为可以保留肉的原味。而今,肉窖早已被冰箱代替。家乡人的生活观念在改变,村里的人很少养猪,只有大姐等少数老人还在养。辛苦好一阵,成本比买肉还贵,但家养的猪,肉吃香的很,没等杀猪饭吃完,猪肉早已被分割一空,肉窖派不上用场。其实,让肉窖告别历史的还有一个因素是因为气候在变暖。

过年是心灵最值得珍爱的日子。我的童年时代吃素,不做吃肉梦,只做鞭炮梦。分明知道父亲是不会有多余的钱给我们买鞭炮,他只买五六个大麻炮。人家炸炮仗我们也能听得见,多了也是浪费,他常用这句话搪塞我和弟弟,听起来有道理,其实那是掩饰自己贫困的说词,我和弟弟不敢反抗,我们有给自己创造幸福的办法。

追梦是要付出的。每到秋天,我就带着弟弟逮麻雀,一只麻雀能到供销社换一分钱。麻雀飞在天空,成群结队躲在树上,要想逮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放学后,我们挎起箩筐就向山里跑,边拔兔草,边掏麻雀。我和弟弟是有明确分工的,我的兜里装弹弓,他的兜里装满小石子。麻雀喜欢群居,在茂密高大的杨树上呼朋引伴,活动双翅,叽叽喳喳不停地伸展歌喉,似乎在向我们示威。我们穿梭在杨树下,一两个月过去了,仅有一次击中过麻雀,那只倒霉的麻雀被击中后从树枝上跌落,但也只是趔趄了一下,便飞入夕阳深处不见了。

麻雀捡回了一条性命,它带走的是我和弟弟鞭炮梦。麻雀的栖息地在石缝,抄老巢是最好的办法。村口有座古老的石桥,桥梁两侧小洞里住满了麻雀。麻雀天生就有抗风险的能力,人能够得着的洞是很少有麻雀入住的。我让弟弟踩着我的肩膀往上爬,没有等到他爬到洞口,麻雀早已脱身而逃,盘旋在上空,捍卫它们的尊严。

对鞭炮的贪婪已经坠入了无休止的梦境。眼看就要过年,买鞭炮的钱还没有着落,我和弟弟把头埋在被窝里赖床。父亲很无奈,他掩饰不住内心的那点零星温存。他告诉我们逮麻雀的绝招,选择下雪天,到生产队的打谷场,用一根小木棍支起大筛子,木棍上系一条长长的细绳,筛子下面撒下一碗谷子,他让我们潜伏在二三十米的雪地等待奇迹发生。好奇和渴望充满了憧憬,湿漉漉的身躯,背负了太多希冀与无奈。突然发现几只麻雀俯冲下来,如铁丝般的细腿摆在一起向前跳,开始啄着地面上的谷物,啄了两三回之后,它们便扬起头一动不动,用那圆圆的小眼睛打量着四周,有时歪着脑袋,好像在倾听着什么,就连小小的声音也不放过。东张张西望望,啄一口谷子,抬起头来看看,生怕有人伤害它们。麻雀完全吃饱了,它们又一起飞上杨树的顶端,用尖嘴梳理身上的羽毛,然后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看样子,它们吃得很满意。不一会儿,一大群的麻雀钻入筛子,为了一粒谷子争夺厮杀,完全没有了警惕。父亲提醒我快速拉动绳子,筛子倒地,几十只麻雀就被关在大筛子里。连续几次埋伏打下来,囊中有了买鞭炮的钱。自己赚钱买鞭炮满足了虚荣心,树立的是自信心,父亲有点残忍但很管用,生活只有走出来的美丽,从来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踮起脚尖就会更接近阳光,需要找到适合我们快乐的方式。

回归生活的细节,诚实面对自己,原谅那些不该原谅的人和事,充实完美将来的每一天。每到过年就想起,儿时的童趣是在用欲望扼杀大自然,同时上演着两个悲剧,一个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是欲望得到了满足。假如能够遏制住自己的欲望,过着没有鞭炮的年,才算主宰了自己,掌握了命运。

家乡的年味是多彩的。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有全年兴旺之意。旺火的历史悠久,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垒旺火是很有讲究的,要选择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要制作成宝瓶形状,底小、肚大、顶尖、内空,里面放柴,外面贴上“旺气冲天”的大红字条,要做到煤炭燃烧尽而旺火不塌。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是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家庭的旺火规模小,倘若是单位门口的旺火就大的惊人,高达十余米,消耗几十吨的煤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父亲宁愿扣掉我和弟弟的鞭炮钱,也绝不会放弃垒旺火的打算,旺火预示着一代更比一代强,他不想让子孙后代过上和他一样的生活。其实,垒旺火的真正意义是点燃后为了接神,那是清末民初流传下来的规矩。民间俗信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上天,大年初一五更时分要回来和人们共度年节,民间讲究的是初一五更时分接神。接神宜早不宜迟,晚了接回来的就是懒汉神,对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不利。接神时,年长的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旺火正旺时,家里的男性磕头叩首接神。将旺火点燃,鞭炮齐鸣,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像我这样的孩子却喜欢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火着的更旺,谁家的旺气也大。看着熊熊的火焰,红红的脸蛋上印刻着儿时最灿烂的笑容,像是要把这团热情拥进怀里,装进心里。

接神的时刻到了,村里想起了震天的鞭炮声,那响彻山谷的鞭炮声宣布着新的一年到来了,孩子们也在鞭炮齐鸣中欢呼跳跃。沉睡的大山此刻也好似在打着哈欠,望着小山村的欢腾和不散的烟气,久久不能恢复往日的安宁。

在家乡,有了鞭炮和旺火过年才有气氛。有一年我早早就筹划回家过年的事情,妻子女儿都反对,理由也很简单,没吃没喝还受冻。妻女阻挡不了我的决心,等到年三十那天才知道,村里也在禁燃禁放,为了保卫蓝天,谁犯关谁的禁闭。记忆中的过年景象不再拥有,人们除了做点油炸类的面食,哪怕是炖上一锅肉也诱惑不了多少人的嗅觉。想象中充满烟火味的山村被寒风浸泡着,除了偶然一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低着头走着脚下那条熟悉的羊肠小道,放下那些一开始就不该有的期待,因为它是一个连回忆都不该触及的虚无。如今我们跨入了工业文明,散发农耕文明的年味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淡了……

(0)

相关推荐

  • 忆海钩沉(9)——年味的记忆

    年味的记忆 小时候盼过年,年--对孩子们的诱惑是巨大的. 一进入腊月,尤其是过了腊八,孩子们便蠢蠢欲动了. 我的有记忆的童年是在富山村度过,那是个非常深的山沟里的一个很小的村子,现在看来是落后得不能再 ...

  • 武 斌:儿时过年

    我小时不知道阳历,也就不知道阳历年-元旦,只知道阴历,也就知道阴历年-春节.就连我对生日的记忆也停留在阴历上,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我出生在阳历哪一天. 和现在一样,过年并不是过春节那一天,而是从腊月二十就 ...

  • 周进军:远去的年味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作者简介]周进军,湖南邵东人,两市镇三中教师,中学高级职称.曾在<湖南教育>.<教学与研究>.<教师报>.<中国教育报> ...

  • 张中才:春 节 记 忆

    春  节   记   忆 文/张中才 杀  年  猪 杀年猪算作年俗,好像有点牵强,但它确实是过年要做的第一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特别是东北的农村,过年如果谁家没杀猪,大人会觉得没面子,孩子会觉得 ...

  • 郝守华||儿时过年

    每到冬季母亲就开始给我们全家做过年的新鞋了,长夜漫漫,北风呼呼.我和母亲.张杰同学三人围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纳鞋底,我们两人做作业,夜深人静,寒气袭人.母亲把羊皮皮袄盖在三人脚上,手冷了放在皮袄 ...

  • 当代散文‖【故乡的年味】◆令军信

    作者简介 故乡的年味 寒假的一天早晨,上小学的儿子在客厅里背着唐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中描写的场景,在我的脑海中慢慢放大,继而变得清晰.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 ...

  • 记忆在家乡过春节

    记忆在家乡过春节 春徽 小时候,学校一放寒假,我们就盼过年,因为过年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和新鞋子,享受香喷喷的美味佳肴,点好多好多的鞭炮. 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家乡就开始散发出过年的味道,家家户户准备各种 ...

  • 张爱柳:年年岁岁年不同

    年年岁岁年不同 由于疫情,上级提倡就地过年,我们河北省是疫情严重的省份,所以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决定就地过年.这多少让我们有点失落,但为了孩子,为了大家更安全,我们也就释然了. 去年武汉闹疫情,儿子在家过 ...

  • 卓仓•扎西彭措:故乡的年味

     还有两天就过春节了,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春节朴素而庄重,简单而快乐. 我的家乡坐落于青海东部民和县峡门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是一个藏汉共居宁静祥和的村落.记忆深处,故乡给我的印象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回不去的年味/曹进

    坎坎坷坷几十年,过年累了,特别喜欢夜晚在氤氲如梦一般的夜色,一个人,一杯茶,静静地坐着,回忆着童年过年的情景,那情景悠悠地浮出记忆的海,那是一幅浓浓的中国画,沉浸着红红的色彩,粗简的线条,勾勒着简单的 ...

  • 散文||围着餐桌去话年【征文】

    围着餐桌去话年 申文峰||河北 餐桌永远是年的永恒话题,积攒了一年的劳苦瞬时化作餐桌上的美味,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忘我痴醉. 小时候吃饭是没有餐桌的,三十晚上,娘把饺子早早煮好,我就端着碗飞奔出去,和小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手写春联,回不去的曾经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 手写春联,回不去的曾经    河南 李焱 进入寒冬腊月,便意味着春节频临了,街头巷尾的货架上,超市量贩的展台上,增配了 ...

  • 【“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回不去的故乡/陈利萍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我们呱呱坠地的产床.日益进军的现代化,令许多人内心满是焦虑,只有淳朴的故乡风物才是治愈焦虑的一剂良方,如今哪里还有我幼时的故乡? 小时候的冬夜,我很害怕夜晚,小便总是一憋再憋,实在不 ...

  • 散文:有一种回不去的时光,叫童年

    作者:子墨 "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就选择优雅地老去.我们的童年,都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当我们想要认真地对待,岁月已霜染了两鬓,那些逝去的光阴再也无法从头再来." 这段话说的多好,我们 ...

  • 散文||厚土厚情的年味(二则)【征文】

    厚土厚情的年味 陈立仁||江苏 最难忘过年看村戏 我舅婆家卞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在江南大运河的河南.过年前后,乡村比较清闲的一段日子里,村里总有一些热心人,挨家挨户商量着凑钱请戏班子在大年初三到正月十 ...

  •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江苏54 】三月飞扬:【炒糖圆】(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炒糖圆 文/三月飞扬 还记得去年过年的相约吗?瑞香花开,再度重逢. 瑞香花又如期绽放.碧绿的冠上顶着一簇一簇的白花,好似戴着发簪的仙子,身上散发出的香味充盈了整个客厅.年味 ...

  •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深圳53】王伟:【过年】(散文)

    不忘初心.梦在三秦,2021我们再出发.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全国征文大赛启事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过   年 文/王伟 天刚放亮,西北风还在呼呼地吹着 ...

  •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征文安徽51】高平:【淡去的年味】(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秦文学 本期编辑:张小鱼 主  编:鱼儿姐姐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全国征文大赛启事 淡去的年味 文/高平 过完了元宵节, 随着乡下鞭炮声渐渐稀落,一年一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