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印作品:要学会做人处事 / 轩诚清读(第1534期)
文:梁书印
诵读:梁轩诚
上面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好几年了,也有许多人为建立这样的社会付出了努力,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周围的情况正在逐渐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也时时传来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仍然时有所闻。
文明是和谐的标志。要建成和谐社会,就要求大多数社会成员成为精神文明的践行者、传播者,大家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学会做人处事。
为了给同乡书法大师于右任老前辈的草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拓片断句,我读了几种版本讲解“心经”的书,相互参照,辑成注释,这一阅读过程,于无意中使我悟到了学会做人处事,也许就是修行佛法所说的“大智慧”。佛法认为,学会一门知识技能,可以谋生,但不能算作“大智慧”。那些只能叫作“小智慧”,“小聪明”,甚至是“雕虫小技”。这样看来,仅靠读几本书、学一点技艺,是得不到“大智慧”的。
无独有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另一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书法大师启功老人署名的一幅四字横披,写的是“静能生慧”。联想到修炼佛法提倡的“坐禅”“入静”,瞬间,脑际一亮。于是,我也每每于静夜卧床之后,对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进行深入地回顾与反思。久而久之,使我对佛教提倡“入静”的修行方法和启功老人的“静能生慧”有了一些肤浅的感受。
静,要求自己沉下心来,平心静气,对自己日常的为人处事进行深入积极的检讨。所谓“坐禅”,就是自我静思。这种静思,要求思维环境达到“清净无为”。“清净”,即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无为”,即停止任何躯体运动。“人之初,性本善”,回归人性本源,使自己进入一种“完全、彻底”的自我检讨境界。这种自觉的反思,完全可以作到无所避忌,无所包藏,包括自己最深层次的隐私,通通都要拿出来检讨一番。把拷问的鞭子抽到自己的灵魂上,让自己感到震惊,如是,才能醒,才能悟,才能接近所谓的“大智慧”的门径。借用文革时期一句流行语,叫“触及灵魂的革命”。
静,不是如木雕泥塑的神像一样蹲在那里,没有思维的静,不能叫静,也不是佛法说的“入静”。躯体停止了活动,但灵魂却在激烈运动着,不然,就不可能进行反思和拷问。其实,佛教对那种内外皆停止活动的状态另有称谓,谓之“寂”,“圆寂”,就是为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佛家弟子口头上经常说已故的“ xx大师修行圆满了”就是这个意思。他与活人不同的是,不仅肢体不能运动了,思维也不能运动了,不但不可能“生慧”,而且,尸体也要一天天腐烂下去。
我于退休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反思以及反复拷问自己,并数次重访故友,一是两次回到我原来做中学教师和党政干部的宜川县去,重会原来一起工作的同志、朋友和我直接教过的学生;一是两次去北京,拜望和我一起做插队知青工作的几位北京干部,以及十多年工作中交往较深的知青。我和大家都是很投和的朋友,久别重逢,相见甚欢。我特别注意大家对我工作过程中为人处事的评说,来证明自己反思和拷问的结论,更好地践行一条为人处事的原则:与人为善,广交朋友,困时有济,难中有帮。
所有这些活动使我认识到:人,只要面向内心悟出 “大智慧”的门楣,不断地修正自己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他的言行及处事方式自然就符合人的规范了。而那些人类公认的大艺术家、大科学家,为人处事就更不同于常人了。他们之所以做出了杰出成就,受到全社会代代敬仰,就是因为他们做人处事超群,有的近乎哲人,有的就是哲人,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的超人。
今天的青年学子,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既要学习好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更要历炼好做人处事的大智慧,这才是第一重要的。唯其这样,才能用自己学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做出更多、更大、更带有创造性的贡献,促进社会进步、人类发展。
二零一0年十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