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小山村发现唐代石碑,揭示当年大唐20万将士命丧云南的真相

云南大理太和村村西的太和城遗址上,立着一块黑色的古碑“南诏德化碑”。 太和城是唐代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国”建立后的第一个都城,一共有着40年的历史。

“南诏德化碑” 立于公元766年,唐代大历元年,碑文是当时的南诏清平官王蛮盛写的,唐流寓使杜光庭书写的。石碑于乾隆年间发现。石碑的两面都有文字,加起来一共有三千多个字。而就是这三千多个字,却记载了一个历史悲剧,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笑话,更是一段被埋藏的历史。

说是悲剧,因为前前后后大唐有二十万将士命丧此地;说是笑话,大唐二十万将士血洒,当时的大唐丞相杨国忠向皇帝汇报的时候说没死人,还打了胜仗;说是被埋藏的历史,当时的大唐皇帝唐玄宗却还蒙在鼓里。

杨国忠的行为的确让血洒的将士寒心,我想他们九泉之下也得不到安宁。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又可气又好笑的笑话吧。

阁罗凤的羞辱

公元750年,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安史之乱爆发还有五年。这一年,南诏王阁罗凤按惯例,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去拜谒张虔陀。本来是一次例行的流程,但张虔陀接下来的做法直接惹怒了阁罗凤,并且引发了大唐和南诏之间的战争。

张虔陀这个人生性好色,看到美女就把持不住,趁晚上宴会阁罗凤喝醉之际,奸污了阁罗凤的妻子。更可气的是张虔陀还先发制人,诬告阁罗凤想谋反,并向阁罗凤索要大量财物。阁罗凤勃然大怒,上表说出真相,但朝廷不置一辞。没办法,一气之下的阁罗凤起兵问罪,杀张虔陀,攻城夺地数十处。

《资治通鉴》上记载:

“阁罗凤忿怨,是岁(天宝九年),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

阁罗凤是南诏的第五代诏主,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他的能力很强,才华出众,而且对汉文化非常感兴趣,阁罗凤很早就随其父亲皮逻阁出征,参加过多次战斗。所以,阁罗凤文武双全,颇有能力的一个人,看到妻子被侮辱、自己又被污蔑,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个人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爆发,更何况还是南诏王。

阁罗凤出击之后,唐朝这边作何反应呢?

唐朝的反应

事情很简单,错完全在张虔陀,唐朝其实很好处理这个事情,对张虔陀兴师问罪就行了,然后修复和南诏的关系。如果在唐太宗时期,或者说唐玄宗早期,这个事情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可惜,现在已经是唐玄宗晚期,晚年的唐玄宗早已厌倦了奋斗,厌倦了处理事情,每日只想跟自己的美人杨贵妃卿卿我我,研究歌舞。国事交给了小人李林甫,李林甫去世后,杨贵妃的堂兄弟杨国忠上位。

杨国忠可以说完全是个奸臣。他的忠诚没问题,对唐玄宗很忠诚,早知道安禄山不是好鸟,多次叫唐玄宗处理安禄山。但杨国忠不是一个干活的料,他把国事处理得一塌糊涂。就拿用人来说,他用人不是凭能力,而是凭和自己的亲疏关系。

就因为当年他在四川还没有发迹的时候,鲜于仲通有恩于他,他就把鲜于仲通提拔为剑南节度使。

剑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一带。职责是:“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六军,屯十三州之境,是唐朝的西南重镇。也就是说出事的云南属于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管辖范围。

当然,如果鲜于仲通这个人是个良吏、能官也罢。奈何,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跟杨国忠交好的人自然也是他们一类人了。

鲜于仲通小时候喜欢涉猎,不喜欢读书,以至于二十多岁还不知道读书,四十岁的时候才中乡贡进士。不过他运气很好,被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欣赏,想派他去长安结交杨贵妃。

此事被鲜于仲通拒绝了,他虽然拒绝了,但推荐了一个更合适的人,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杨国忠当时也没混出人样,要不是靠着鲜于仲通,恐怕吃喝都成问题。鲜于仲通推荐杨国忠后,杨国忠就去了长安,靠着和杨贵妃的关系,从此,飞黄腾达。

所以说,这件事上,鲜于仲通的确有恩于杨国忠,后来杨国忠提拔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也能理解。

问题是,鲜于仲通不是什么善类,他性情急躁,气量不够,根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他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缘由,看到南诏王出兵,就马上亲自带领8万大军攻打阁罗凤。

二十万人血洒

起先,阁罗凤对鲜于仲通是抱有幻想的,幻想解释清楚就没事。他派人前去陈述原委,表示自己愿意把占领的地方归还。阁罗凤还是不错的,如果鲜于仲通讲理一点,此事很快就能解决,但鲜于仲通却不干,他狂妄自大,不许讲和,“唯言屠戮”。

总之,鲜于仲通拒绝了南诏阁罗凤的请求后,继续发兵向西进攻。

《大理古佚书钞·淮城夜雨·天宝轶事》记载了此次战事的经过:

“仲通驻云南白崖城,派大将军王天运,兵出青龙山,渡茅草哨,顺漾水东岸,走冷水箐,出佛顶峰南坳口。为凤伽异、段俭魏伏击于苦竹箐,以毒箭、巨石射杀唐军三万余,俘一万余,唐军损将士五万余,王天运战殁。段俭魏直捣定西岭,夜击唐军,杀唐将二十余员,唐军八千余。鲜于仲通及四随从逃脱于红栎坪。”

这段史料的大概意思归结于一句话就是:此战,唐军一败涂地,全军覆没,鲜于仲通落荒而逃。

唐军之所以大败,关键在于鲜于仲通的瞎乱指挥。那么,鲜于仲通吃了败仗,会被处罚吗?

没有。因为杨国忠当政。

杨国忠不仅向唐玄宗隐瞒了鲜于仲通战败的事实,还篡改事实说唐军大获全胜。不仅如此,他还推荐鲜于仲通升官为京兆尹。

实在可笑、荒谬吧,但这是事实,大唐衰败不是没有道理的。总之,在杨国忠的运作之下,败仗成了胜绩,鲜于仲通最后得了善终。

虽然杨国忠对唐玄宗隐瞒了真相,但他自己心知肚明,所以,他很不服气,于是再次召集大军要一雪前耻。

公元754 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杨国忠任命李宓为将领,统兵七万,再次攻打南诏。为了这一战,唐王朝征发了陕西、甘肃地区的精兵,还配备了安南的士兵。这次唐军是来势汹汹,准备充足。

结果呢,唐军“流血成川,积尸雍水。三军溃衂,元帅沉江。”又是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连通主帅李宓本人都命丧云南。

当然,南诏不是一个对抗得胜的,是和吐蕃联合的,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唐军的悲惨。其实,唐朝和南诏的战争持续了四五年时间,前前后后唐军一共二十万将士血洒云南。唐军的失败还是在用人上面。

“杨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无敢言者。”

杨国忠的蒙骗,居然没有人敢说真相,实在匪夷所思,由此可见当时政治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大唐衰败不言而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