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书法雅言》谈论人品与书品
摘 要:人品和书品是书画美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项穆的《书法雅言》是明朝时期的一部重要的书法理论,书中就有对这对范畴进行论述。项穆认为人品和书品之间是存在联系的,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又不是唯一的。人品只是影响书品的一个因素,书品也只是影响人品的一个因素,不应过分夸大。时至今日,人品和书品之间关系的研究依然没有确切结果,但这不能抹杀这对范畴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项穆;书法雅言;人品;书品
赵孟頫书法
一、人品和书品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文字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单纯存在,而是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载体。象形文字使其本身就具有许多意义和趣味,而书法的出现又给文字带来了无尽的可能。
常听人言字如其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品和书品有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书品直接反映了书写者的人品。其实认真练过字帖的同学写的字都不差,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论,这些字写的好看的同学人品都是好的。这样的说法太过绝对,并不是所有字写得好的都人品过关。以大多数人都赞同的评论来说,宋徽宗赵佶、南宋王室后裔赵孟頫、明末大学士王铎都属于人品不被认同但是书法上造诣却很高的书法家。可见“字如其人”这样的结论下得有些绝对。
那是不是说人品和他的书法没有联系呢?说有或没有都会有人拿出一系列的例子来反驳。从古至今大部分的理论家还是认为二者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那么假设二者有联系,这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呢?
对于人品和书品的讨论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其中明朝时期项穆的《书法雅言》对人品和书品的讨论很是深刻全面。
二、人正则书正
项穆《书法雅言》的开篇《书统》道:“人正则书正。”刚开始就摆明作者的观点,人品和书品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是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书品。
接着他又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书统》)认为不仅是人品正能导致书品正;书品也对人品起到督促人们走向圣贤之道,指出人品和书品的相互关系。
国人常说由小见大、修身养性,书法就是这样一项活动。写字能静心,能让人自省,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审查自我,还能通透心神,让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在这种坏境之下,也许能对平常郁结于心的事情看透彻,从而释怀;更有甚者也许会进入澄怀观道的境界,一个审美的境界。
好的艺术对人可以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最直接的可能是审美力,间接一点的例如人品之类也会起到一个好的导向作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不是一句空话,每一项的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书法作为美育的一种也具有这样的功能。
孟云飞书法
三、心之所发,运之为字迹
《书法雅言》第三篇《辨体》详细论述了一些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人灵于万物”,而“心主于百骸。”那么“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认为书法是一个由心而起的运动,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正所谓“得心应手”,人的“心”怎么样是直接反映在这个人写的字里头。书法家在创作时是受到自己的“心”的影响的,那么在运笔的时候自然也就会带有个人特色。例如赵孟頫一波三折的捺,有人分析因为赵的人生经历坎坷,导致心中的矛盾纠结,体现在书法上才会有那么明显波动的捺。
项穆的分析没有具体到个人的字,可能觉得有些解释有些事后诸葛或者生搬硬套的嫌疑,他只笼统地概括了性格对字的影响。
因为每个人的“心”都不一样,所以写出来的字自然也就不同了。其辩体篇言:“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稳熟者,缺彼新奇。”每一种性格的人写出来的字都有其特点和缺点,人无完人,字无完字,“必欲众妙兼备,古今恐无全书矣。”
书品是不能完全代表人品,但是每个人的字在细节或者神韵上是会带有书写着自身的特点,正如项穆的《辨体》中所言,不同性格的人的字会带有他们的特点,这也是反映性格而不是人品。
张瑞图书法
四、人品和书品的定义
大多数人习惯于把人品定位于一个人政治立场,例如对赵孟頫和王铎的评价。但是在项穆的品评中却少见这样的描述,大多数都是对艺术家的性格和书品之间的影响的评论。艺术家的政治立场固然对其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其性格有所影响。但是反过来说人的性格的也决定着其政治立场的选择。所以把人品的界定只放在或者侧重放在政治立场去评价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人品好坏的评定,《书法雅言》中并未有明确的说明,并且他的划分标准也不是完全依据书法家的人品,“夫质分高下,未必群妙攸归;功有浅深,讵能美善咸尽。”(《品格》)“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文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项穆对书品的衡量还考虑了其他方面。
项穆把书品分为五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品格》)拿正宗做例子,项穆说:“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众体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解。此谓大成巳集,妙入时中,继往开来,永垂模轨,一之正宗也。”他对正宗的规定涵盖了书法家自身的素养要求、对字的要求、对风骨的要求,甚至对书法家和他的字所产生的作用也做出了期许。
项穆极力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之中,宗独以羲、献、萧、永,佐之虞、褚、陆、颜。”(《古今》),“盖闻张、锺、羲、献,书家四绝,良可据为轨蹰,爰作指南。”(《附评》)。这二人均是品质优秀,学识渊博且书法造诣深厚的人,其中献之尤被项穆可惜,他认为如果不是献之英年早逝,那么他的成就一定会超过其父。
五、资分高下,学别浅深
书法是一个有限制的艺术形式,如果写出来的不能称为字,又怎能称为书法,所以书法是有规定性的、需要学习的,正所谓“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资质、造诣等都是影响的因素。“书有体格,非学弗知。”“书有神气,非资弗明。”可见在项穆看来“资”和“学”都是对书品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其中“资”比“学”还更加重要,因为学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可是“资”却是天生注定的。
不论“资”、“学”还是“心”对书品的影响谁更大,项穆提出这些都说明“心”不是唯一的对书品有影响的因素。项穆确实承认人品对书品的影响,却也表明不是所有人的人品都能从书品中看出来,因为能做到得心应手的人是少之又少的,而他用来举例说明的都是有名的书法家,是那些能做到得心应手的人。
六、总结
项穆在《书法雅言》开头就肯定书品和人品之间是存在关系的,但他在后面又不断强调影响书品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人品这一项。
人品属于道德范畴,书品属于艺术范畴,且人品和书品高低的界定也因人而异,人品和书品的关系太过复杂。至今为止也没有谁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
既然得不出结果是不是说明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了呢?当然不是,人品和书品是书法美学中很重要的一对范畴,虽然研究得艰难,但却很有意义。我们能做的可能是做到分析起来更加具体、客观,尽量让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项穆.书法雅言.转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3]杨景亮.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书品”与“人品”关系解读[N].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6).
(原载于《丝路艺术》 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