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师治疗崩漏验案介绍
初诊:2012年7月17日。叶某某,40岁,月经失调三年。平素月经周期5-6月,量中,色红,无血块,无腹痛,稍有腰酸,伴头晕。末次月经:2012年6月5日,至今未净,现量少,色咖啡样。晨起下肢及颜面浮肿,纳可,寐安。B超:双附件囊肿,子宫肌层回声改变,考虑子宫腺肌症,内膜4mm。1-0-2-1(上环)剖宫产,2003年宫外孕一次,2011年1月行子宫肌瘤剥除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崩漏(脾虚挟湿)
治则:健脾升阳,除湿固经。
方药:调经升阳除湿汤加味。
黄芪15g 苍术9g 羌活5g 防风10 藁本9g 升麻6g柴胡5g 独活5g 蔓荆子10g 陈皮6g,4剂。
二诊:2012年7月25日。阴道出血已干净,易感冒,手脚麻木,咳嗽时小便出。妇科检查:外阴(-),阴道畅,见少量分泌物,宫颈尚光,宫体前位,略大,质中,活动度可,无压痛,双附件压痛(-)。方药:消癥汤。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三棱10g 莪术10g 没药4g 乳香4g 橘核10g 皂角刺15g 紫草15g 海藻30g 牡蛎30g 石见穿15g 荔枝核10g,7剂。
三诊:2012年8月3日。阴道少量出血。方药:消癥汤加减。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三棱10g 莪术10g 没药4g乳香4g 橘核10g 皂角刺15g 紫草15g 海藻30g 牡蛎30g 石见穿15g 荔枝核10g 益母草15g 贯众15g 败酱草15 蒲公英15g,7剂。
四诊:2012年8月10日。末次月经:2012年8月8日,量可,夹块,倦怠。
方药:圣愈汤加益母草12g、香附炭10g、阿胶(烊冲)10g、仙鹤草30g、荆芥炭10g、贯众20g,7剂。
五诊:2012年8月18日。经少,色褐,倦怠。方药:调经升阳除湿汤,7剂。
六诊:2012年9月17日。末次月经:2012年8月8日,今未净,量不多,色鲜红,后枕痛。
方药:牛角地黄汤加味。
丹皮炭10g 地榆20g 槐花20g 侧柏炭10g 海螵蛸20g 荆芥炭10g 阿胶(烊冲)10g 贯众炭15g 仙鹤草20g 生地黄15g 生白芍10g 水牛角(先入)30g 珍珠母45g 决明子12g,7剂。
七诊:2012年9月27日。经减色紫,腰痛较剧,足跟痛,脱发。
方药:肾气丸加仙鹤草30g、鹿角胶(烊冲)10g、海螵蛸20g、侧柏10g ,7剂。
八诊:2012年10月6日。2012年8月8日,至今经未净,咖啡色,量不多,卫生巾上见水晕样渗开。色淡红,苔薄白,脉细。
方药:猪苓汤加阿胶(烊冲)10g、仙鹤草30g、荆芥炭10g、海螵蛸20g,7剂。
九诊:2012年10月19日。经水已净4天,倦怠。方药:归脾汤加仙鹤草30g,7剂。
按语:患者平素脾气虚弱今又用心劳倦太过,更伐脾气,使脾之运化失职,湿盛内聚,冲任不固,致经血失摄,发为崩漏。故治拟健脾升阳,除湿固经,案中了用了四张不同的止血方,一诊用调经升阳除湿汤。方中苍术、羌活、防风、藁本、独活祛风胜湿,黄芪、升麻、柴胡、蔓荆子升阳举陷。王肯堂语“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带下脱,漏不止宜用此汤,一服即止。”马老用此方治疗清阳不升而水湿下流的疾病,如经期过长、带下、崩漏每收良效。六诊、七诊予凉血止血及补肾温阳止血,但漏下未止。八诊经水仍未净,咖啡色,量不多,卫生巾上见水晕样渗开。多数医家常以固摄止血为主治疗崩漏,此为常法,而马老以猪苓汤利水之剂为治,大异其趣,是能知常达变者。马老认为猪苓汤系通利化气行湿之方,凡水湿留滞、气化不行所致内外上下诸症皆可治疗。水湿留于外者,见水肿,可用之;水留于上之眩冒可用之;水蓄于中之呕逆可用之;水蓄于下之小便不利,可用之。能使津液敷布正常,无有余、不足之患。《诸病源候论》“妊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条,有“水渍于胞,则令胎坏”一语,水渍胞内,则胎水过多,以致胎坏,可用消水渗湿的药物消除过多的胎水,如《全生指迷方》之全生白术散便是。该病案的重要特征是出血色淡,似血水混同而下,以致可在卫生巾上见到渗开的水晕,此系水渍胞宫之兆。水渍胞宫,则胞脉损伤,便使出血不止,用猪苓汤加味治疗,水湿得除,胞脉修复,溢血可止。加用荆芥炭既可胜湿又可入血分止血,故患者服后漏下即止。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渗利之剂不可用于漏下之症。同时马老临证中灵活运用经方的经验,也进一步显示出经方组方严简,而效宏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