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的人生改变来看执行力的强大作用
三十岁前是个庸庸碌碌的平凡人。
这大概是公认的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能也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三十岁左右的曾国藩,刚刚通过了科举考试,离开湖南老家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在翰林院做了一个小小的检讨(官名,类似于文字校对工作,不是让检讨自己错误),以当时极地的科举录取率来说成绩已经不错了,但那时的曾国藩还只是一个普通青年,甚至还有点二。曾被湖南的省教育厅长公开批评文理太浅,考了八次才中了秀才,就算后来中了举人,心里想的也是升官发财,和“中兴名臣”这样的人设不搭边,活脱脱一个努力啃书本只为了光宗耀祖的小镇青年。
通过科举考试后来到北京的曾国藩,似乎有点放飞自我,身上毛病多得很。首先心浮气躁,闲不住,喜欢满世界的找人串门喝酒听小曲儿,经常玩到后半夜才回来;其次尾巴翘的有点高,有点自傲,可能觉得自己是老家十里八乡第一个举人,厉害的不要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谎话张口就来,也不知道跟谁学的,跟别人聊天聊嗨了经常说话不过脑子,大话空话全出来了。
也许这样一描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一个这样的朋友,就是那种身上有些缺点、一起玩的也还不错、偶尔也会想抽他的朋友。
但绝大多数这样的朋友会一直这样,以后也不会变,只有曾国藩改变了,从某个角度讲,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历史。
那他是怎么改变的呢?
30岁那年,曾国藩严肃地立下了”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很厉害的人了),一般人在树立一个目标后,落实到具体执行,相当一部分人会大打折扣。毕竟人的耐心是有限的,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很难,普通青年曾国藩也不能例外。
曾国藩搞了个“日课”,也就是写日记,把自己这一整天的吃喝拉撒全都记录下来,只要发现了哪一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反省自己,听起来有点自虐狂的倾向,“男人应该对自己狠一点”的感觉。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受,因为写完日记后发现符合自己标准的没几条,全部都应该改,但说的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某天晨读完毕后,曾国藩就出去浪了,先到好友杜兰溪家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然后又去朋友何子敬家为他庆祝生日,晚饭后还和何子敬一起听了昆曲,半夜过了12点才回到家中,这一天的社(吃)交(喝)生(玩)活(乐)其实是青年曾国藩习惯和喜欢的,但这种习惯完全不符合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因此他当晚开始自我反省:何子敬的生日其实是可以推脱不去的,这样就可以腾出下午甚至晚上的时间来按照自己的计划用功读书,但自己没能克服自己的习惯,说明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格,应引以为戒。
类似这样的反省在曾国藩的日记中还有很多,而坚持反省后的效果就是,曾国藩开始有意识的减少并放弃不必要的社交活动,这也是他可贵的一点:并没有一刀切,断绝与外界的往来,而是保留积极的社交活动,专心经营自己的人脉圈子。
曾国藩这种超强的执行力,这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总在工作生活中说到执行力多么多么重要,但平心而论,很多人都只是挂在嘴边,并没有真正去严格执行,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强大的执行力带来的改变了。
要做到严格的执行,单靠嘴上说说是不行的,得学会自我监督。曾国藩通过写日记监督自己也是一种方法,现在很多人通过每天写工作日报的形式来监督自己,每天下班前的20分钟,梳理一下自己一天的工作,做了什么、哪些完成了、哪些需要改进等等,其实长期坚持下来,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会养成非常良好的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