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说明书 |
说明书目录
|
|||
第一部分 | 化学品名称 | 第九部分 | 理化特性 |
第二部分 | 成分/组成信息 | 第十部分 |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第三部分 | 危险性概述 | 第十一部分 | 毒理学资料 |
第四部分 | 急救措施 | 第十二部分 | 生态学资料 |
第五部分 | 消防措施 | 第十三部分 | 废弃处置 |
第六部分 | 泄漏应急处理 | 第十四部分 | 运输信息 |
第七部分 | 操作处置与储存 | 第十五部分 | 法规信息 |
第八部分 |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第十六部分 | 其他信息 |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
化学品中文名称: | 二氧化碳 |
化学品俗名:
|
碳酸酐 | |
化学品英文名称: | carbon dioxide |
英文名称:
|
||
技术说明书编码: | 42 |
CAS No.:
|
124-38-9 | |
生产企业名称: | ||||
地址: | ||||
生效日期: |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
|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
危险性类别: | |
侵入途径: | |
健康危害: |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 慢性影响: 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
环境危害: | |
燃爆危险: | 本品不燃。 |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
眼睛接触: |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
吸入: |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有害燃烧产物: | |
灭火方法: | 本品不燃。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
应急处理: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
操作注意事项: | 密闭操作。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远离易燃、可燃物。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
储存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
中国MAC(mg/m3): | 18000 |
前苏联MAC(mg/m3): | 未制定标准 |
TLVTN: | OSHA 5000ppm,9000mg/m3; ACGIH 5000ppm,9000mg/m3 |
TLVWN: | ACGIH 30000ppm,54000mg/m3 |
监测方法: | |
工程控制: |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
呼吸系统防护: |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
眼睛防护: |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
身体防护: |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
手防护: |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
其他防护: | 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无臭气体。 | ||
pH: | |||
熔点(℃): | -56.6(527kPa) |
相对密度(水=1):
|
1.56(-79℃) |
沸点(℃): | -78.5(升华)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
1.53 |
分子式: | CO2 |
分子量:
|
44.01 |
主要成分: | 纯品 | ||
饱和蒸气压(kPa): | 1013.25(-39℃) |
燃烧热(kJ/mol):
|
无意义 |
临界温度(℃): | 31 |
临界压力(MPa):
|
7.39 |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 无资料 | ||
闪点(℃): | 无意义 |
爆炸上限%(V/V):
|
无意义 |
引燃温度(℃): | 无意义 |
爆炸下限%(V/V):
|
无意义 |
溶解性: |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 ||
主要用途: | 用于制糖工业、制碱工业、制铅白等,也用于冷饮、灭火及有机合成。 | ||
其它理化性质: |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
稳定性: | |
禁配物: | |
避免接触的条件: | |
聚合危害: | |
分解产物: |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
急性毒性: |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
刺激性: | |
致敏性: | |
致突变性: | |
致畸性: | |
致癌性: |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
生态毒理毒性: | |
生物降解性: | |
非生物降解性: | |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 |
其它有害作用: | 无资料。 |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
废弃物性质: | |
废弃处置方法: |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气直接排入大气。 |
废弃注意事项: |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
危险货物编号: | 22019 |
UN编号: | 1013 |
包装标志: | |
包装类别: | O53 |
包装方法: | 钢质气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
运输注意事项: |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
法规信息 | 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储存、运输、装卸、分类和标志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GB 13690-2009);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 |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