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黃河上游:

第一節:仰韶文化;距今6800~5000年;

第二節: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300~4100年;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第四節:四壩文化:距今3950~3550年;

第五節:辛店文化:距今約3400年~2800年;

第六節:卡約文化:距今約3000年。

第二章:黃河中游:

第一節:裴李崗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

第二節:仰韶文化:距今6800~5000年;

第三節:廟底溝二期文化:約距今4900~4800年;

             清涼寺墓地;下靳墓地;陶寺遺址;
             石峁遺址;新華遺址;廬山峁遺址。

第四節:二里頭文化:距今3750~3550年;

第五節:河南玉文化。

第一章:黃河上游

  • 陜甘地區最早的彩陶文化是分佈於渭河和漢水上游的白家文化,年代大致在距今7800~7000之間,西緣達甘肅中部;其部分陶器飾有簡單的紅彩,是中國最早的彩陶文化之一,也是陜甘地區最早的以農業為主體的文化。

  • 陜甘地區彩陶文化總體上屬於羌人文化。

  • 仰韶文化的先驅,新鄭裴李崗文化、武安磁山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這時期絕少發現玉器,僅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有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綠松石飾。

  • 較早的大地灣一期文化、師趙村一期文化,與石嶺下類型未見玉器。

  • 四壩文化(距今3900~3400年~夏商之際)、寺漥文化(距今3400~3100年~商周時期)、辛店文化(甘青距今3300~3000年~商周時期)、沙井文化(距今3000~2500年~春秋早期)、卡約文化(西寧,距今2900~2600年~春秋早期)亦甚少玉器出土。

  • 公元前五世紀甘肅東部與中原地區不僅在文化發展上,而且在玉器發展上都是同步的。

  • 主要器類玉斧、鏟、錛、鑿等在同出的石器中都能大量找到。

  • 馬家窯文化(距今5300~4100年)半山類型、宗日類型增添了刀和多孔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時又出現了鉞。

  •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有了臂飾。

  • 自半山類型始,珠和墜飾等除綠松石和玉質外又採用了瑪瑙和水晶,玉材的使用範圍進一步的擴大。

  • 玉禮器的璧、璜、琮出現在半山類型中,宗日文化、菜園文化(寧夏,距今約5000年)都有這類禮器。

  • 青海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卡約文化為古代羌族的文化遺存。

第一節:仰韶文化:距今6800~5000年。

  • 仰韶文化因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現並發掘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而得名。

  • 仰韶文化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肅等地,而以陝、晉、豫交界地區周圍最為集中。

  • 仰韶文化的年代跨度大約從距今6800~5000年,可分為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廟底溝二期文化早、中、晚三個發展階段。

  • 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上游及其支流洛河、汾河、渭河和涇水流域,河南、陝西、山西西南部、甘肅東部是其中心地域。

  • 仰韶文化古國是軍權,王權相結合的王權國家。

  • 新石器時代仰紹文化中的陝西縣元君廟墓地第458號墓以及西北地區甘肅景泰張家臺墓地中,已出現了一些早期的“以石為棺”的墓葬。而進入到銅器時代以後,石棺葬已成為我國北部和西部邊地民族一種比較普遍的葬式。結束於鐵器時代

  • 2005~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發掘的仰韶文化中期(約距今約5300年)墓地,發掘墓葬34座,出土玉器14件。13件玉斧,1件玉環。

  • 某些玉刀,略呈橫梯形,在窄端的上方、背部的一端開一淺長缺口。這在青海的上孫家寨、宗日、下喇家等遺址中出土的穿孔玉刀上都有此現象。

  • 仰韶時期,陜、晉豫交界地區的彩陶曾經盛行一時,進入廟底溝二期文化階段以後已經基本絕跡。

  • 仰韶文化晚期,陶器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此期紅色陶器急劇減少,橙黃(或橙紅)色陶器比例激增,灰色陶數量增多。

  • 仰韶文化中晚期,大地灣文化四期(距今5800~4900年)出現了被認為代表著當時最高建築水平的建築—大地灣遺址中的F901房址。占地面積達290平方米。該房有前堂、後室和廂房,前堂有一對直徑約90厘米的大圓柱和許多附壁柱,殘存柱高超過3米,堂屋中間有一對直徑達2.5米的大火塘。房子前面還有兩排柱洞和一排石板,占地面積約420平方米。是一個中心部落或部落聯盟的總部所在地,或是中心聚落的首領們聚會議事或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

  • 小雙橋遺址(商代中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北約20千米的索須河旁臺地上,1990~2000年,三次發掘,祭祀類遺跡或地層中出土長方形穿孔石器78件,梯形,中間偏上有一個長方形穿孔。此類器物在鄭州地區甚至整個河南地區的商文化中皆沒有發現,而且也不見於夏文化和龍山文化,僅僅出土在小雙橋遺址。但是這類器物在山東地區岳石文化的多個遺址出土,被認為是岳石文化的典型器物。任相宏先生結合歷史文獻中關於“仲丁征藍夷”的記載,認為這批長方形穿孔石器是商王的戰利品。

  • 晉南襄汾縣陶寺遺址,發現墓葬400多座,可以分為大、中、小三種形制,玉石器在各類隨葬器物中比例最大,玉器有琮、鉞、瑗、臂環、梳、管等。

  • 陶寺遺址工藝技術就是二里頭琢玉技藝的前身。

仰韶文化玉器:

  • 新鄭裴李崗文化,武安磁山文化距今7~8000年。

  • 陜西關桃園H183:1玉環

  • 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斧、錛、鑿、環、笄、鐲、杖端飾、斧形佩、墜飾和綠松石飾等玉器15件。~6700年

  • 陜北發現的髮笄如釘。

  • 山西發現的琮呈墨綠色,有V字型的牙璋。

  • 仰韶遺址中發現玉器數量是很少的。河南南陽黃山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一件墨綠色玉斧,系用河南當地獨山玉做成。

  • 河南鄭州西郊、南召二郎崗、禹縣谷水河、洛陽銼李、偃師湯泉溝等地零星出土了玉璜、玉環、半月形玉飾、龜頭形玉飾等少量玉器。

  • 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個別少女墓隨葬有玉耳墜、石耳墜、石珠、玉笄等。玉墜飾呈淡綠色,沒有穿孔,上端刻有凹槽,供繫線用。

  • 2005~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發掘的仰韶文化中期(約距今約5300年)墓地,發掘墓葬34座,出土玉器14件。13件玉斧,1件玉環。

  • 某些玉刀,形略呈橫梯形,在窄端的上方、背部的一端開一淺長缺口。這在青海的上孫家寨、宗日、下喇家等遺址中出土的穿孔玉刀上都有此現象。

  • 根據地質部門調查,該地區出產鴛鴦玉、布丁玉(Pudding Stone)、祈連玉、山丹玉、酒泉玉、樂都玉、烏蘭玉等。在洮河支流大碧河的馬銜山溝和祁連溝中都發現有玉,推測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的玉器的玉材即採自臨洮。

  • 該地區史前文化中發現有較多的綠松石。據統計,出土有綠松石飾的遺址30餘處1000多件。比較集中的如柳灣出土278件,新庄坪169件,宗日225件。此習俗還一直延續至青銅時代的卡約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時期。

  • 柳灣墓地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的墓中都出土有玉石臂飾。臂飾有矮體型,高體型和器表刻有凹槽的圓筒形,橫剖面呈環形,其形制與琮甚為肖似。

第二節: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300~4100年

  •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佈在隴西盆地,西起海東,東至定西,西北越過烏稍嶺遠達武威,南端伸入白龍江流域。受渭河盆地同時期考古學文化遷徙的影響,白龍江流域的馬家窯文化開始翻越岷山,沿岷江順水南下。

  • 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分布範圍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涇水、渭河、洮河、湟水和西漢水、白龍江等流域,但以河湟地區最為稠密,甘肅青海東部是其中心地域。其年代經C14年代測定為公元前3300~前2100年。分馬家窯、半山、馬廠三類型。

  • 馬家窯類型的遺址發現千餘處,但出土玉器的並不多。

  • 半山類型是1924年發現於甘肅省廣河縣(原寧定縣)半山遺址而得名。半山文化的分佈範圍與馬家窯文化基本相同,稍微偏向西北。

  • 馬廠類型是1923年發現於青海省民和縣(原碾伯縣)馬廠塬而得名。

  • 馬廠類型之帶墓道凸字形墓,以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最多,在其872座馬廠墓中,共有387座這種墓,報告說:凸字形墓可能是我國最早的土洞墓。

  • 距今5000年左右的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林家村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弧背青銅短刀。

馬家窯文化玉器:

※ 宗日類型:

  •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拓展至青海東部的共和盆地形成馬家窯文化宗日類型。

  • 宗日文化是1994~1995年在青海省同德巴溝鄉宗日發現而得名。

  • 宗日遺址的石棺葬具有時代早、數量多的特點。

  • 宗日遺址可能是古代羌族,至少也應是先羌文化的遺存。

  • 宗日遺址出土玉器有穿孔刀3件、鑿(半成品)1件、璧1件、水晶墜4件、瑪瑙珠47件、綠松石珠146件、綠松石片或塊79件,共281件。

  • 刀、鑿、璧出土在一個長360、寬160公分的圓角長方坑內,堆放在坑的一端,不見陶器等其它器物。

  • 該坑是墓葬坑或是祭祀坑,尚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從墓地散見有18個祭祀坑,同時這批置放一起的玉器都很精美,判斷其為祭祀坑可能比較合適。

  • 宗日文化可能是古代羌族,至少也應是先羌文化的遺存。

※ 宗日遺址玉器

  • 青海省博物館收藏有三把宗日遺址出土的玉刀(如下):1.弧刃.2.單面鑽孔.3.背角切斜.4.有敲角的習慣。

※ 菜園文化:(距今約5000年)

  • 菜園文化是1985年在寧夏源原縣菜園村發現而命名。該文化的墓葬形制和彩陶等隨葬品與半山、馬廠類型相當,有的彩陶器與半山類型同類器極為酷似。同時也有部分陶器與天水師趙村齊家文化相同,但多數的器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 將綠松石貼在陶器上作為裝飾,甚為罕見。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0)

相关推荐

  • 古文化遗址有哪些?

    谢谢悟空邀请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二)

    第三節:齊家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齊家文化是1924年在甘肅省廣河縣(舊稱寧定縣)齊家坪遺址首先發現而得名.分布範圍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等流域,並以渭河上游 ...

  • 第六講:中原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三)

    第三節:廟底溝二期文化:約距今4900~4800年 廟底溝時期,中原文化表現出了強烈的擴張性,強盛時西到甘東,南抵宛襄,北達河套.它的影響面更大,西到甘青,東抵沿海,南到長江南北,北達長城內外,幾乎遍 ...

  • 第十講:南島與其他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南島玉文化圈:         第一節:廣東石峽文化~距今3800~3100年.         第二節:台灣地區玉文化:                 1.大坌坑文化~5500~4500年 ...

  • 第十講:南島與其他玉文化板塊課題綱要(三)

    第三節:朝鮮半島: 史前時期(A.D.350以前)已開始使用碧玉.水晶.玻璃等材質的勾玉(曲玉).管狀和球狀珠飾. 朝鮮半島的西北和東北部與遼寧.遼東和西伯利亞沿海地區具有諸多文化共性. 三國時代(A ...

  • 第七講:江淮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

    第一章:雙燉文化~距今7500~7000年: 第二章:薛家崗文化~距今6000~5000年: 第三章:凌家灘文化~距今5600~5300年. 江淮地區可能是第三個玉器起源區. 江淮地區的淮夷是東夷族的 ...

  • 第八講:長江中游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

    第一章:彭頭山文化:距今約7500年:湖南 第二章:皂市文化:距今約7000年: 第三章:城背溪文化:距今約6600年: 第四章:大溪文化:距今約6400-5300年: 第五章:屈家嶺文化:距今約50 ...

  • 第九講:長江下游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上山文化:距今約10000~8500年: 第二章:跨湖橋文化:距今約8000~7000年: 第三章: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5300年: 第四章:馬家浜文化:距今約7000~6000年: ...

  • 第九講:長江下游玉文化版塊課題綱要(二)

    第七章: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 良渚文化得名於1936~1937年杭州良渚遺址的首次發掘.良渚文化主要分布於長江下游太湖地區,往南大體以錢塘江為界,西北可達江蘇寧鎮地區以東的常州一帶,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從文獻看玉文化內涵: --四夷(四方諸侯)對中央王朝貢玉起源甚早.<竹書紀年>載:帝舜「四十二年,玄都氏來朝,貢寶玉. --<殷墟書契後編>上二六.一五:癸酉貞,帝王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