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茂良5法针灸治疗鼻病与处方

专家简介

邱茂良(1913~2002)男,浙江衢县人,著名针灸专家。师从张山雷。18岁悬壶乡里,年及弱冠,再求学于澄江学派鼻祖承淡安先生之门。他传承澄江学派渊源,熔中医内科方法与针灸技术于一炉,学术上发挥良多,名列澄江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册。他极目浩翰针灸典籍,而成《针灸学》一书,开针灸学学校教育的先河。其毕业于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通晓内,外,妇,儿各科,对针灸学造诣尤深。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针灸人才。在针灸治疗急性病、传染病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鼻病治法与处方

邱茂良

鼻为肺窍,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门户,具吐故纳新,兼司嗅觉的功能。
鼻与脏腑经络有一定联系,其中与肺、脾、胃和手足三阳经关系尤为密切。针灸疗法对防治某些鼻病有较好疗效。如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治宜宣肺通窍,取手太阴、阳明及足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属于风寒者,并可加灸。若湿热之邪蕴积鼻窍,见鼻塞不通、浊涕频流等症,治当清热化湿,取手足阳明及手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若肺脾气虚,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则易感风冷异气,出现鼻痒作嚏,清涕连连,治需补肺健脾、益气利窍,取肺俞、脾俞及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并宜加灸。若胃火上蒸,灼伤鼻络,发为鼻衄,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取足阳明、手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若因脾虚不能摄血而致鼻衄,治应健脾统血,取脾俞、督脉及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并宜加灸。
(一)宣肺通窍法
【配穴处方】风池 风门 列缺 合谷 迎香
【主治证候】鼻塞流涕,喷嚏频作,语音重浊,常伴发热头痛。因于风寒束肺者,鼻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因于风热犯肺者,鼻流黄涕,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随症加减】因于风热者,去风门、加鱼际;头痛甚者,加印堂。
【操作手法】以上诸穴均用捻转结合提插泻法,强刺激以增强针感,最好能令微微出汗,间歇留针20分钟。迎香针尖向鼻孔方向斜刺,使针感到达鼻孔内。因于风寒者,风池、风门、迎香三穴,出针后加隔姜片灸5~7壮。
【适应范围】本法适用于风邪客于鼻窍。凡急性鼻炎均可参照本法治疗。
【配方释义】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肺失宣肃,肺窍不利则鼻塞多涕。方取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阳维主阳主表;风门又称“热府”,为足太阳与督脉之会,督脉总督诸阳,两穴皆为风邪入侵的门户,针而泻之,可疏风解表,因于风寒者再加隔姜灸法,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乃原络配穴法,功能宣肺发汗、开关通窍。迎香位居鼻旁,功专宣通鼻窍。鱼际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擅长清肺,因于风热犯肺者,泻之以清宣肺热、通利鼻窍。头痛甚者,加泻印堂,以散风止痛、兼利鼻窍。
(二)清热化浊法
【配穴处方】尺泽 合谷 丰隆 迎香 鼻通
【主治证候】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时流浊涕,黄厚黏稠,气味腥秽,常兼鼻旁或眉额疼痛,头昏健忘,甚则恶寒发热,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随症加减】因于肺热者加鱼际;因于胆热者加风池。
【操作手法】迎香针尖向鼻孔斜刺,鼻通针尖向内上方斜刺。诸穴均用泻法,刺激宜较强,间歇留针20~30分钟。
【适应范围】本法适用于湿热蕴积鼻窍所致之鼻渊证。慢性鼻炎或急慢性鼻窦炎,可以参考此法治疗。
【配方释义】鼻渊之证,多因外感风热毒邪,蕴郁于鼻,致津液壅塞、鼻气不宣;或胆移热于脑,“脑液”下渗于鼻所致。鼻为肺窍,方取肺经之“合”水尺泽,针以泻法,清肺宣窍,乃“实者泻其子”之法。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其脉上夹鼻旁,取其“原”穴合谷,针而泻之,清泄蕴热、开闭通窍;再泻足阳明之“络”丰隆,运中除湿、涤痰降浊。迎香为治鼻疾要穴;鼻通为经外奇穴,位居鼻之两侧,专治各种鼻病,两穴皆为局部取穴,用以疏散鼻部郁热、祛浊通窍。因于肺热者加泻肺经“荥”穴鱼际,清金降火;因于胆热者加泻胆经风池,以散风泄热、通鼻利窍。
(三)益气利窍法
【配穴处方】风门 肺俞 足三里 印堂 迎香
【主治证候】鼻腔作痒,喷嚏频作,鼻塞流涕,量多质稀,发病迅速,消失亦快,常伴面白少华、倦怠懒言、气短自汗、纳呆便溏,或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随症加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肾俞、关元。
【操作手法】风门、肺俞、足三里针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风门、肺俞在留针过程中同时加艾条温灸;足三里最好用小艾炷直接灸,每日1次,每次3壮,连灸数月。印堂、迎香用平补平泻法,针后再用隔姜片灸3~5壮。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肾俞、关元,用温补手法,同时加灸。
【适应范围】本法适用于肺脾气虚鼻病证。过敏性鼻炎可以参照此法治疗。
【配方释义】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或脾气虚弱,则鼻失濡养;滕理不密,卫外不固,易感风冷异气,客于鼻窍,则鼻痒喷嚏,气虚不能摄液,则清涕连连。方取肺俞,为肺气注输之处,补法加灸,以温补肺气;风门乃风寒入侵之门,针而灸之,以固表卫外;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长期施灸,补脾健胃、益气养血,有培土生金之功、补虚抗敏之效;印堂位在督脉而近鼻根,迎香位居鼻翼两侧,皆为局部取穴,刺之以疏畅气血、宣利鼻窍。肺气根于肾,肾阳亏虚则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加取肾俞、关元,针而灸之,以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四)泻火止衄法
【配穴处方】尺泽 少商 合谷 内庭 上星 迎香
【主治证候】鼻孔干痛,鼻腔出血,量多色鲜,口干口臭,或兼咽痛咳嗽,或伴龈肿牙宣。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或洪数。
【随症加减】头昏头痛、面红目赤者,去合谷、内庭,加行间、侠溪;大便燥结加支沟、天枢。
【操作手法】少商、上星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其余诸穴均用泻法。
【适应范围】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甚鼻衄或肝胆郁火鼻
【配方释义】鼻为肺窍,手、足阳明经脉皆循行于鼻,故鼻衄一证,多由肺胃之热上攻所致。尺泽为肺经五行输中之“水”穴,迎而夺之,是谓“实则泻其子”,配肺经“井”穴少商,点刺出血,以增强清肺泻火之效。合谷为手阳明之“原”,针以泻法,可清泄阳明、引热下行。内庭为胃经“荥”穴,“荣”主身热,泻之以清胃降火。上星为前贤治疗鼻衄之经验效穴,血热妄行者点刺出血,可泄热降逆而止衄;气不摄血者,以艾灸之,可补气摄血而止衄。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泻之以散阳明壅热、凉血止血。若鼻衄而兼头昏头痛、面红目赤、脉象弦数者,乃肝胆郁火上逆所致,故可去泻阳明热盛之合谷、内庭,加泻肝经“荥”穴行间和胆经“荥”穴侠溪,以清泻肝胆之郁火、降逆止血。
(五)补气止衄法
【配穴处方】脾俞 气海 足三里 上星 迎香
【主治证候】鼻腔出血,量多色淡,淋漓难止,面色胱白,头昏心悸,神疲力乏,纳呆脘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随症加减】头昏心悸加三阴交。
【操作手法】以上各穴均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脾俞、气海在留针过程中同时加艾条温灸,上星、足三里用小粒艾炷直接灸3~5壮,迎香不灸。
【适应范围】本法适用于气不摄血鼻衄。
【配方释义】脾主统血,气能摄血。脾虚气弱则统摄无权,以致血不循经,妄行脉外,溢于鼻窍而致鼻衄。方取脾俞,为脾气注输之所,气海为元气生发之海,再加补虚名穴足三里,针而灸之,补脾益气、导血归脾;再灸督脉经穴上星,升清阳而摄气血;复补手、足阳明之会迎香,宁鼻络而止衄血。头昏心悸,乃气血两虚所致,加用三阴交以调补三阴、益气养血。

本文

本文摘自《针灸处方学》。作者:邱茂良。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