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腔溃疡中医简便治法
小儿口腔溃疡中医称螳螂子医案。陈某,男,1岁。一旬以来,吮乳困难,烦躁啼哭。目眵羞明,形瘦神疲,肌肤枯热,手心尤甚,大便稀溏,小便黄。口腔双侧颊部有如半片蒜瓣样白色物体附着,此名螳螂子,或称肉老鼠,由痰热蕴结肝脾二经所致。药用生香附、生半夏、生南星各15g,共研细末,醋调如饼,外敷涌泉穴,每日1次。2次后,诸症逐渐消失而愈。(本文原载于《胡国俊内科临证精华》)
本人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用的是吴茱萸打粉用醋+水调敷涌泉穴,男左女右,方法更简,效果也佳。
治口腔溃疡穴位按摩:可选太冲至行间。
如导改口不能张,口内白点吃刺激物剧痛(西医称为口腔癌),可在太阳穴、尺泽穴点刺出血,即能张口,长期点刺出血,可使白斑转红,张口如常人。
经方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也常一剂显效。
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黄芩10g,干姜6g,半夏(洗)12g,大枣5枚(擘),黄连3g,人参(或党参)10g。(剂量太小、适合小儿,成人建议用古书原方剂量,三剂愈。)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
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就范围而论是针对全身粘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是粘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临床方面,甘草泻心汤既可以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不管是何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 ,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一味老药“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剂。总之,本方的临床运用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的条文印定眼目。
注:口腔溃疡西医称为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上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该病常累及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以及附睾等器官,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注:心中有火,传之小肠,中焦虚寒不能制火,小肠火毒上升至口则成口疮。甘草泻心汤温中泻心火,效果显著。俗医治之以寒凉,效果很差。《内经》曰: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