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鹰:颜体大家钱沣谭延闿只是二流水平,真正的大家是他们,兼论颜体学习误区

历代以来学习颜体的人如河沙数,但真正的颜体大家却屈指可数。四大楷书中,颜体入门易精深难,但普遍来说,学颜得法者往往蔚然成家,书史留名。

据传,颜真卿将笔法传之柳公权、僧怀素、杨凝式。柳公权就厉害了,创立了柳体,与颜体并驾齐驱,世称“四大楷书”之一 。世之学颜,柳公权是最牛的了。怀素从颜真卿处学得张旭笔法,这个史书上有记载。怀素草书下笔如龙蛇,细细观之,再与颜书“三稿”对比,你便会豁然开朗。五代时期的杨凝式杨疯子,宋元以后曾以颜杨并称,苏轼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

杨凝式《韭花帖》

宋四家中苏黄米蔡有三家学颜,蔡襄蔡君谟是老老实实的守旧派,他的楷书全部是学的颜真卿,在笔法是深得颜体三味,行书除了上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也满满的是颜体宽博圆融的味道。

蔡襄《大研帖》

蔡襄《暑热帖》

苏黄则是创新派,在颜氏基础上加以创造,又在才情上胜出,成为历史上两位顶流书家。苏轼中年学颜,后来皆以颜氏为诣归,乍看他的字肥满如墨猪,实则深藏规矩神采,大家很熟悉的《黄州寒食诗帖》可以说是活学活用的典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比较来说,黄庭坚在笔法的研习上要更深入一些,特别是他的行书,乍看笔笔是颜法,实则个个是黄字。人家一看,就是黄庭坚的字,绝对不会说是颜真卿的或是谁谁的,辨识度很高。这个就很厉害了,非有很强的悟性和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临习不可,一般人达不到这个水平。这里多说一句,黄庭坚在结字上也下过苦功,是从《瘗鹤铭》和颜体的宽博得到启发,他的字笔画努力向四面伸展,特别是横画,点画间互相避让、扬抑,但是他的字又有一个中心点,就像一个车轮的辐条一样,向外辐射,,或者说所有的笔画都指向一个中心,给人以扩而不散的美感。同时他又把这种结构运用到草书上,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趣味。这也使得黄庭坚在书法史上扬名立万的“独草”独而不散。这是黄庭坚的一个绝招,感兴趣的书友不妨研究下。

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稿》局部

颜体在宋初经欧阳修、苏黄等人的大力提倡,学颜就成了一种风气,一直流行到现在,影响广远,经久不衰。然而有宋一代,得法成大家者仅此数人,明清到近现代的伊秉绶、何绍基何子贞、刘墉、钱沣钱南园、翁同龢、谭延闿、华世奎等成为一代名家。

然而,近代著名书学家潘伯鹰先生却认为:“钱南园、谭延闿之学颜,舍笔法精神而袭取形貌,故不能跻于第一流。”仔细观此二人书,信潘伯鹰此言不虚。

潘伯鹰认为学习书法应当以学习笔法和精神气韵为主,形貌次之。在学颜方面,形貌不太像的伊秉绶和何绍基反而是第一流,翁同龢得颜体的雍容温厚之“精神”,所以次之,排在伊秉绶何子贞后面。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学习颜体学什么?学习颜体要避免什么。

学习颜体学什么?根据潘伯鹰先生的论断,主要在两个方面:笔法和气韵。当然这话放在现在也是老生常谈的论调,是个常识问题了,换句话说,但凡学过几年书法的人都知道了,不稀奇。但真正落实到实处,掌握这两方面的东西却难之又难,就稀奇了。根据前人经验总结,就这两个方面试谈一谈,抛砖引玉,望各位方家多多指教。

在笔法方面:1、折钗股,屋漏痕:折钗股是指曲折圆而有力,是一个很形象的物化比喻,转折处就像一根钗子把它折弯,所以颜体在转折的地方很有特点,这是颜体的重要特征,一个是转折的时候提笔暗过,要圆折,不能耸露出肩,出肩则面目狰狞剑拔弩张。或者干脆提笔另外起笔,二是要有力,你看那直挺挺的钗子折弯之后,与颜字的折弯的竖画对比之后,就完全明白了,非常有张力,且圆融美观。

屋漏痕也是一种自然现象,特指写直画的时候,像漏在墙壁的水那样,欲下不下,蜿蜒曲折。网上有很多屋漏痕的图片,各位可找一找,这里就不上图了。

2、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蚕头是篆法,燕尾是隶法。我们经常说的颜体有篆籀笔法,之一指的就是蚕头藏锋,方法是起笔的时逆锋圆转调峰铺毫行笔。

一波三折,据说锺繇作磔笔,是三过折笔。到了颜真卿这里更加运用的显著和成熟。刚开始学书法的书友如果写不好,记住这个一波三折就可以了。

气韵功夫在字外,是一种内在学识、道德涵养等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有句话说:笔法易得气韵难工。可见气韵比笔法更难,你学得了颜真卿的笔画,但你学不了颜真卿的气势,人家是铮铮铁骨,万古一忠烈,学不来的。就算是学得颜体结体宽博舒展圆满,但跟颜真卿一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东西。那怎么办?仔细研究前列学颜大家还是有迹可循的,就是字外功夫,比如苏轼,比如黄庭坚蔡襄,在比如何绍基、翁同龢等,做一个有学养的文人和一个有品行的书家。柳公权说:“心正笔正”。笔法到家,又有自己的精神面貌,那么恭喜你可以和前列之大家并驾齐驱了。另外央美教授邱振中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神居何所》专门探讨神韵的问题,有兴趣的书友可以查找下。

学习颜体要避免什么?

在常犯的毛病中,潘伯鹰先生指出:

“学颜常发现如下的种种毛病:象过于方板粗笨,遂成恶劣狰狞.或折处不提笔暗过,却相反显著地露出肩来。谭延闾之流就往往犯有以上的毛病。又有些人欲求气势圆满, 将“同”、“冈”等字之努笔写得过分弯,其实颜这笔只是略呈弯状,中段还提笔稍曲,是很富变化和向背有态的。或用藏锋,反变为模糊圆钝。又一波三折与屋漏痕,是于机到神来之际,自然呈现。”这段话应该说是深入的,下面钱谭二氏书法,好事者可与同是清朝之何伊二氏一同观之,这里就不评了,免得有网爆之虞,哈。

钱沣书法:

錢灃书法中堂

谭延闿书法:

谭延闿书四条幅

其实颜体是很灵活多样性的,颜真卿写书法,“一书一面目”,在颜真卿诸多传世作品中,几乎没有两件作品是一模一样的面貌,但其内在笔法和精神气韵又是一贯始终的。

现在人学书法,名义上是学笔法,实质上是求点画的一模一样,很容易的就程式化。每一个点画都一个写法,怎样起笔行笔收笔,没有变化,久而久之就没有随机处理能力,把字写得毫无生气,没有情调可言。馆阁体之所以被诟病就是这样,再严重一点的,干脆就用印刷体算了,还学什么书法?

所以写书法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学习颜体,或者欧体柳体什么体都一样,学习只是过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一笔好字来。

为此我们要总结前人学得好的经验来,除了篇首上述的苏黄蔡,伊秉绶和何绍基也是潘伯鹰先生推崇的学颜一流的书家,认为此二人深得颜法。我们且看一下这两家的书法,或许对于我们学习借鉴大有裨益。

后人评论伊秉绶早年学欧颜,楷书以颜真卿是起根本,据说是形神毕肖。后来从北碑入法写隶书,并以隶书名世,与邓石如一起被誉为“碑派开山鼻祖”。伊秉绶的楷书很难找到,下有小楷一幅,但不足以索求其颜氏笔法,因为小楷和大中楷是完全不同的写法,有另一套笔法。诚然如此,还是从中看出些许端倪,而另外一幅行书就极明显了。笔画、韵味均取法颜真卿,非常高明。

伊秉绶小楷

伊秉绶行书的颜体意味

何绍基,字子贞,早年也是从颜真卿入手,后学南北朝书,融分书(早期隶书)篆书与楷书于一炉,但他的书法无论融入什么,其颜体意味都极其明显。

何绍基对联轴

何绍基作品

作者:研书社颜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