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致谢: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文/张闲语
把生活的苦当成了前行的动力。最近,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居然成为了网络热点。作者以平实的语言,深情回顾了自己22年来的求学之路和人生之路。
为啥一篇沉寂了4年多时间的文章会红遍网络,并且会引发网友共鸣。触动人心的部分就在于故事的主人公面对困难生活的态度,面对人生波折的精神。即便是在人生至暗时刻,也始终坚守着理想信念: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山区,走出贫困,走出逆境。
生活是一本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关键在于个人心态。
面对生活的重压,面对贫困的折磨,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要有一种敢于与命运叫板的不屈力量。
贫穷如一根鞭子,把生活抽打得体无完肤。呱呱坠地,有的人嘴里就含着金钥匙,而黄国平嘴里则是比黄连还苦的贫穷与苦难。下雨天“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这一幕令多少人刻骨铭心。在年龄稍长者的心中,半夜下雨,一家人用锅碗瓢盆接 雨水 的情景依然令人历历在目,同时,也生动刻画出了“家徒四壁”的窘况。
出生于贫困的小山坳,贫瘠的土地很难维持生计。在高中以前,为了交学费,靠自己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来解决。被狗追,被蛇咬,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在一些网友的记忆里,可能也曾经有过类似经历,但大多数并非是为生计所迫,而是一种童年回忆,而黄国平则不然,小小少年,肩挑重担。
“不枉活一世”,点燃心中梦想。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黄国平始终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始终把生活的苦当成了前行的动力。煤油灯下读书成为了他晚上最开心的事。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雨天湿漉着上课,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旧衣服,但这些都难以阻挡他对学习的兴趣。毕竟,奖学金也是一笔收入,还有贴满墙壁的奖状给了自己一丝慰藉。
心怀梦想,矢志奋斗,总会有梦想开花的时刻。
生活是一首歌,无论低音,还是高音,关键不能乱了节奏。
人生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在不如意时,要敢于拨动属于自己的人生乐章。黄国平所经历的人生磨难确实少见,由于家庭贫寒,父亲难以撑起家庭,母亲离家出走,小小少年就要担起生活的重担,就要学会自立自强。12岁,母亲耐不住贫穷的生活,一走了之;17岁,父亲车祸去世,同年疼爱自己的婆婆病故,家里就剩下一只老狗小花。
这只相依相伴忠诚护家的老狗,为其父亲和婆婆守过坟,却因为自己进城求学而“命不知何时何处所终”。在一个个亲人离开自己而去的时候,老狗小花俨然成为了家庭成员之一,但这只老狗最终也失去了仅有的依靠。作者对老狗小花既心怀感恩,更心怀愧疚。生活的苦,生活的难,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无论生活有多艰苦,有多艰难,作为个人,不能失去精神支撑,不能自暴自弃。因为在前行的路上,总会有好心人,总会有引路人。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
经历太多的生活苦难之后,黄国平的人生迎来了亮色。进入高中后,学校免了全部学杂费,还有好心人资助了他的生活费,更有恩师的引导和师母的照顾有加,当然也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帮助。
正因如此,在《致谢》中,作者虽然并未有明显的感谢之语,但看得出他的心中是充满感激与感谢的。面对亲人和恩师与师母的离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对于作者来说,珍惜当下,努力奋斗,这才是对好心人最好回报,这才是对这个时代的最好回报,这样才能对得起过去生活中所有吃过的苦。
正如作者在《致谢》结尾所言,“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既然个人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既然命运要考验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努力改变命运,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知识的力量,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敢于拼搏奋斗,这才是《致谢》带给我们温暖的力量,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与启迪。
《致谢》中黄国平励志奋斗的故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有梦想、并能够去实现梦想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去抱怨生活,没有理由去消沉泄气。当我们抱怨自己没有鞋穿时,要知道有的人却没了双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唱响自己心中的奋斗之歌、青春之歌,即便生活是一片乱石嶙峋,也要把自己“活成一棵石头缝里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