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增加你的知识储备,让自己获得深度思维?

我们都知道,读书是多多益善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够深化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看问题时更加犀利和准确。

问题是,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却无穷无尽,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其结果只会弄得我们精疲力尽。

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增加知识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我们怎么才知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我们呢?

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的英国已故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对于知识有过这样一番论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换言之,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对自己具备“比较价值”的知识上。而这个“价值”,是跟其他知识,对于自己的作用而比较出来的。

想要理解这个“比较价值”,有效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学习。

我们到底要怎么学?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信息,但未必真正能够学到知识。

知识跟信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需要经过我们的大脑加工、理解、重塑而形成的深度化认知结构。而后者,只是属于片面化的传播内容。

而根据我们所接触到的内容,其重要程度及对我们自身产生的影响,有低至高去排列,那么可以看得出来,数据只是一种事实的呈现,对我们的作用是最小的。

但如果你能够把所接触到的数据,经过自己的深度理解,一层层地转化为信息,知识,智慧,那么这些内容,对我们就会提供很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把“未经加工”的数据,转化为“获得加工”的知识,甚至是智慧,这样才会对我们真正起到指导工作或生活的作用。

记住,这里所说的“数据”,并不是狭义那种由数字、或者图标组成的资讯。而是任何没有经过我们深度思考的内容,都可以被称作“数据”。

数据是我们学习到的最底层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需要我们找到背后的逻辑和作用,才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信息,或者是知识。

如“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一个数据,只不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至于这个事实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在我们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去了解之前,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

同样,“某公司反常大幅裁员”,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只是一个数据或者是信息,对我们没有任何用意,但是对于某些股票持有者来说,说不定这个信息,经过他的深入分析理解之后,就能够帮助他避免某种意想不到的后果了。

这就是把数据转化为知识,或者是智慧的学习机制了。

怎么做呢?

这时就需要用到“黄金学习圈”。所谓黄金思维圈,是源于西蒙·斯涅克提及的一种看待问题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就是理解事情的表面,要做的事情。

第二个层面是How,找到做这件事的渠道,实现如何做。

第三个层面是Why,明白自己这样做的背后原理。

根据你接触到的内容,运用黄金学习圈去深度理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你才能够掌握其背后的意义和作用。

知识都包括什么?

有了“如何学习”这个基本认知后,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如何筛选适合我们的“数据”进行加工了。

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所提到的对于知识的分类,我们可以得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知识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1,事实知识(know-what);

这是一种通过观察、感知或呈现数据,就能获取了解的知识。如中国有56个民族;苹果是手机的其中一个品牌;太阳从东方出来等等。

这些知识,单靠死记硬背就能够掌握,虽然它们对于我们生活没有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掌握这些知识,是让我们脱离文盲的第一步。

2,原理知识(know-why);

一些在自然界客观存在科学原理和法则,就是属于这种知识。如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经济学的供需定律,心理学的鸡尾酒效应等等。

这一类知识,需要我们在深入理解背后的运作机制后,才能转化为我们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它们未必对我们生活有确切的作用,但会提升我们的认知思维,让我们变得更有学识。

3,技能知识(know-how);

这种知识,需要经过我们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到有关技术或诀窍的知识。诸如你的销售能力,演讲能力,管理能力等。

这种知识,是在原理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我实践深化而得来的个人经验,会有独特的个人烙印。好比厨师,不同的厨师做同一道菜,在味道上都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能力把菜做出来,吸引到不同口味的客人。

4,人际知识(know-who);

这是一种“外向联系”的知识,具备这种知识,你就懂得如何跟别人建立关系,获得想要的帮助。

例如你想出售自己的画作,你就需要运用相关的人际知识,接触到愿意购买你作品的人。或者你不会销售,你就要懂得联系相关的人员,给你提供帮助。

这种知识,某程度上会夹杂着自己的“个人智慧”,包括如何看人,识人,用人等,通过某种“价值交换”,让别人能够帮到自己。

尽管知识被分为四种,但每一种的知识,都没有明确的学习尽头,所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筛选出适合知识学习,就是掌握知识储备的一个重要步骤。

你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学习,都会有自己的需求和要求。

但如何把这些需求梳理一遍,其实我们的学习目的,离不开三个层面。我们可以根据下面这四个层面“取长补短”,或者“去芜存菁”,找到自己要学习的知识精华。

第一个层面,帮助自己生存的知识;

懂得如何运用好我们自己的身体,如何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甚至如何避免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意外,都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知识。

无论是食品安全上的知识,还是出门在外的自我保护知识,这些都需要掌握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于这个世界。

第二个层面,帮助自己更好生活或工作的知识;

你下个月就要考试,但你对于某些题目还不懂得怎么做,或者你的工作职责就是要提高产品的销售额,但你对此还没有相关的头绪,那么这些知识,就应当是你尽快要掌握的一部分了。

跟我们生活或工作有切身关系的直接,都具备一定的“比较价值”,至少跟我们学会如何打好游戏这类知识相比,它们更有价值。

如果你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你就需要根据前文所说的那样,通过学习黄金圈,再通过实践的方式,慢慢去积累它们了。

第三个层面,能够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的知识;

有些人喜欢看小说,并不是那些小说写得怎么出色,仅仅是因为小说能够满足到他某种心理需求而已。

同样,有些人喜欢玩游戏,那么一些跟游戏相关的知识,他都能够如数家珍地给别人说出来。想一想,你身边是不是有很多“吃鸡”高手,教导你怎么更好地吃鸡呢?

这些知识虽然对我们没什么用处,但提升陶冶我们的情操,缓解我们的压力,诸如艺术创作,摄影拍摄等,只要这些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那就值得去积累、学习。

所以,找到喜欢的知识,然后让它们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学习的核心宗旨了。

如何增加你的知识储备?

说完一些跟知识相关的知识,最后就要来说说,我们怎么才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了。

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增加我们的知识,从来都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当我们知道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向之后,我们就需要运用一些方法,更好地储备这些知识。

而这些方法,大概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以兴趣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

在我们学习某种知识之前,我们先要问一问自己,学习这类知识,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

然后再问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获取这类知识。最后思考一下,自己想要掌握这种知识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足够。

如果我们对此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无法勾起自身的兴趣,我们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因为人都是喜欢做一个能够立刻显现作用的事情,如果长期做着一些没有变化的事,我们的大脑就会选择逃离。

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践的方式去学习和运用知识。好比你学习口才,当你学到一个技巧,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运用出来;学习写作,就要按照方法,特意去写一篇文章出来。

只有这样去学习,才能够产生价值。

第二,懂得梳理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把学到的新知识,跟自己之前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然后让它们成为一个具有逻辑体系的知识框架,这样我们才能够触类旁通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例如你看书学到心理学的“鸡尾酒效应”,这个原理说明人的大脑,对于一些跟自己有关的东西,会生出强烈的注意力。

那么这种大脑的现象,用在其他地方上,诸如说话时,让别人感到重视,说一些跟别人相关的话题,不要只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那这样的交流,就会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了。

这就是心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也是跟口才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了,这就是对知识触类旁通的掌握。

第三,学会分辨真假知识,去芜存菁;

当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最好要找到这种知识的“源头”,因为只有是第一手的知识,才不会因为传播的关系而发生偏差。

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已经经过不同渠道的加工和整理,最后给我们呈现出来的知识,已经完全变了样了。

所以当我们对于某种知识存在怀疑的时候,一定要针对这种知识寻找源头,理清知识的脉络和时间线,去除不相关的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到核心的部分,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

第四,把吸收到的知识,传授给他人;

根据研究表明,知识留存率最高的行为,就是把学到的东西教授给他人。

教授给他人,不是说要“好为人师”,而是要让自己有一种实践的方法,强迫自己梳理学到的知识。当你把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知道,而别人也能够理解时,说明你已经把“数据”转化为“知识”或者“智慧”了。

相反,如果你怎么说,别人都无法理解,那你就需要重新梳理一遍你学到的知识,反复回顾一下知识的脉络才行。

所以,当你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别人或者自己复述出来。这不仅能够增加你的谈资,还能深化思维能力,让知识更好地留存在你的大脑里。

这就是储备知识的关键之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