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的经验不可“拿来”
甘肃某中学李老师参加工作第二年便当上了班主任。他在邮件里说—— 有一次逛书店,看到魏书生老师的《如何当好班主任》一书,顿时如获至宝,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一番。学习后,我发现自己以往的工作方法存在许多不足,魏老师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比如,值日班长制度,犯错误写说明书制度。再比如,班级每个角落、每件大小事情都有一个学生具体负责,责任落实到个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日黑板上写一句名人名言,坚持让学生写日记等管理方法。我决心好好借鉴这本书的管理方法。新学期,我接手了初一新班,还没正式开学,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废寝忘食地制定一项项规章制度。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分工。
开学当天,我把这些规章制度向学生宣读后贴到墙上。与此同时任命了临时班委,也将名单贴在墙上,并让学生按照学号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没想到,这些功夫不仅没给班级带来多少好的变化,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尴尬,甚至是痛苦。 尴尬一:分工难以实施。虽然每个人都被分配了具体负责的事务,但就连我自己都难以记清哪个学生该负责哪项事务。尴尬二:班干部工作不得力。班长不仅不尽职尽责,还和同学吵架。纪律委员带头违反纪律。其他班干部也不把班级工作当回事。尴尬三:制度无法推行。如值日班长制度,值日班长日志流于形式;值日班长怕得罪人,班上出现上课说话、迟到等问题也不记录。一段时间后,值日班长制度名存实亡。为什么魏书生老师好办法在李老师的实践中却屡遇尴尬,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名现的经验,您是如何加以借鉴的?
魏书生的经验无疑是成功的经验,但为什么魏书生老师好办法在李老师的实践中就不灵了,甚至还屡遇尴尬,症结何在?
问题非常简单,魏书生的经验不可“拿来”。这和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即使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用药也不尽相同,还必须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因人而异,更没有照本宣科一试就灵的教育经验。
所谓“经验”是在特定环境,面对特定群体实践中得来,学生不同,接受训练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这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一个道理。
最主要的是,李老师在完全不了解学生,还没有营造出管理班级好氛围,人人争做事的前提下,就想当然地“拿来”魏书生的经验,想不出现分工难以实施,班干部工作不得力,制度无法推行,值日班长制度流于形式的尴尬都难。
人人有事做,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因人派活,最主要的是必须在班级凝聚力非常强,学生具有想干事的冲动的情况之下进行。
初一刚开学,学生面对的是不熟悉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相互之间缺乏了解,还没有“走两步”就任命,第一不能服众,第二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号召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做事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限制。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闭门造车,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夜郎自大,谁就会被动落后,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就会毫无朝气可言,前进的道路上就会形单影孤孑孓而行,只有借鉴成功的经验,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充满活力,焕然一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拿来”肯定不行,批判地继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是正道。
盲目地“拿来”,不仅水土不服,很可能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亦是如此。否则,将别人的肉贴在自己的脸上,不但不美,很可能成为一坨死肉,发霉变臭,甚至引起炎症,感染坏死,不但不能给自己增添新鲜血液,反而有害健康。实现巧妙地嫁接,必须对“血型”,方能生根发芽结果。
前些年见过一位“学习型校长”,今天学习这策略,明天实行那改革,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更不切合实际,结果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不仅他自己本身累,教师无所适从更累,邯郸学步的结果,不但怨声载道,没有办出自己的特色,连基本的东西都丢了,最后只落得个“搬运工”的美名。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是学生的楷模,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谁带出来的学生都会刻着谁的痕迹,这是照搬照抄他人经验所无法留下的印记。这也是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