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赚钱还债,父亲全部拿去做善事,成功地把儿子留住

北宋末年,有一个世家子弟名叫郁忠仁,是个读书人,生性善良。他在一个文士的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姓崔的秀才。两人脾性相投,言语投机,成为好朋友。

崔秀才父母早亡,家境贫困,独自一人生活。他发现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加上没有生活来源,便想改行。他干不了体力活,只有做生意比较合适。可是,做生意有很多种,他觉得行商太辛苦,便想做坐商,便是开店铺。

开店铺需要的本钱大,他几乎身无分文,又没有得力的亲戚,唯一能帮上忙的只有郁忠仁,他便去找郁忠仁借钱。郁忠仁问他借多少?崔秀才说要二千两白银。

郁忠仁一愣,二千两可不是小数目啊!当时的一个教书先生,一年的俸禄也才二十两左右,普通人家一辈子也积攒不了二千两银子。郁忠仁便问他开什么店铺?

崔秀才打算在县城开一个布店,他有一个表叔,在北方一个布店里当伙计,因为战乱回到老家,在家里闲着。正是在表叔的鼓动下,崔秀才才打算开布店的,表叔愿意帮他管事。

听了崔秀才的话,郁忠仁认为可行,便欣然同意借钱给崔秀才。但是郁忠仁才十八岁,刚结婚不久,家里的财权还掌握在郁父手里,他便去哀求父亲。

郁忠仁是家里的独子,关键是郁家是本地首屈一指的富户,二千两银子对于郁家不算什么,郁父便同意借钱给崔秀才。

崔秀才的布店择日开张了,经营了大半年,生意还不错,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一年多后,崔秀才便会还请借债。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他的表叔是个火爆性子,这一天在酒楼里陪客户喝酒,喝高了,走在街上被挑着菜担子卖菜的菜贩子撞了一下,发生了争执,偏偏卖菜的也是火爆脾气,两人先是争吵,后来动起手来,表叔把菜贩子打死了。

崔秀才的表叔畏罪潜逃,崔秀才受到牵连,县令着落在他的身上要人,差役们趁机敲诈。等到崔秀才摆平此事,店铺已经变卖一空。他又急又气,一病不起,不到半个月,便去世了。

过了不到一年,这一天,郁忠仁的老婆分娩,他坐在厅堂里等候消息,忽然打盹起来。不一会,只见崔秀才走进来,抱拳说道:“我没有后人,欠你的二千两银子,只有我来还了。”说完,便往里屋走去。很快,里面传出婴儿的初啼声。

郁忠仁心知肚明,儿子是崔秀才投生的,取名郁友生。郁友生不喜欢读书,却热衷于做生意,十七岁便去县城里开布店。郁忠仁本不想让他去,但是他以绝食要挟,只得依了他。

从此后,郁忠仁便落下了心病。儿子去开店,二千两银子要不到两三年,便可以赚到。到时候,他还请了债务,不是要离开吗?那么,这些年不是白养了吗?父母花费在他身上的感情又怎么算?中年丧子对他难道不是一种打击吗?关键是,他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儿子死了,他不是要绝后吗?

郁忠仁忧心忡忡,为此还找到山顶道观里的老道算了一算,老道也是如此说。他问有没有办法把儿子留下来?老道摇头说不可能,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回到家里,郁忠仁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歪主意,就是让儿子永远也还不上债务。

到了年底,郁友生拿回家八百两银子。第二天,郁忠仁便以郁友生的名义,把银子捐到寺庙里,并跪在菩萨面前声明,这些钱是郁友生捐出来的,他没有收到还债。

到了第二年年底,郁友生拿回一千二百两银子,郁忠仁一半捐给寺庙,另一半以郁友生的名义拿去救济穷人。这以后,无论郁友生拿回来多少银子,郁忠仁一文钱不留,全部捐出去,或者拿去做善事。当然,都是冠以郁友生的名义。这事一直做了十几年,直到郁友生执掌家产时,才结束。

后来,一直到郁忠仁去世时,郁友生还活得好好的。

上辈子欠债,这辈子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人抱怨,做牛做马还债,不是更好吗?为什么当儿子呢?岂不是白养一场!小数目做牛做马还行,大数目只有做人来还了。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在不断地偿还因果,也在不断地创造因果,只要用良心和智慧去生活,命运还是会得到改变的。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留言评论,“正经说文史”祝读者诸君新年快乐,财源广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