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服,华县这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你懂几个!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近年来,华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得到了扶持和培养。华县娃别不服,华县这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真的懂几个?

传统戏剧
华县皮影戏

名称:华县皮影戏

批次:国家首批

公布机关:国务院

公布时间:2006.5

代表传承人:潘京乐 刘华 魏金全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该剧种唱腔板式齐备,伴奏乐器很有特性,细腻幽雅、婉转缠绵,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皮影造型优美,人物个性特征明显、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华州秧歌戏

名称:华州秧歌戏

批次:省二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09.6

代表传承人:殷秀兰

非遗文化简介:华州秧歌戏是一种陕西省华县的汉族传统戏剧。最初是一种地摊子的表演形式,过去的演唱比较简单,只是锣鼓、大钗伴奏,没有弦乐,敲敲唱唱,唱唱敲敲,艺人中流传着这样的口歌:“敲得快、跑得快,不敲不跑唱起来。”为其主要特点。现在,秧歌剧的演出基本上走的是戏曲表演程式的路子,文武场面也是借助秦腔的乐队,这当然并不是十分恰当的,许多艺术性的问题,如剧本、音乐设计、表演程式等都还需作认真的研究提高,使陕西省华州秧歌戏逐渐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戏曲剧种。华州秧歌戏已经入选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县迷胡戏

名称:华县迷胡戏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徐振杰 刘竹青

非遗文化简介:迷胡发源古华州,尤以东府的“二华”(华县和华阴)为盛,历史上曾称为“二华曲子”,后传至陕西全境以至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陕西很早就有“同州的梆子合阳的线(指吊线木偶),'二华’的曲子耐人看”的说法。

金堆花鼓戏

名称:金堆花鼓戏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张双兰 武茂生 朱冬叶等

非遗文化简介:金堆花鼓戏属民间小戏,以任家滩村、铁炉村最为出名,多为两三人演唱的折子戏,以其服装道具简单,班子小,人员少,技艺高等特点,走红大沟小岔,还能在紧张劳动生产中发挥调节作用,南坡与北坡,河东与河西,互相对歌赛唱,优美旋律,铿锵腔调,山河水应,幽谷回荡,韵味悠长。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艺人日渐减少,戏剧濒临消亡,仍需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保护。

华县竹马戏

名称:华县竹马戏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史秉德 郭克俭 东振岐等

非遗文化简介:竹马戏是一种古朴而稀少的汉族歌舞小戏,享有“戏曲活化石”之誉

华州木偶戏

名称:华州木偶戏

批次:市三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3.5

代表传承人:王育周 王中秋 曹友民等

非遗文化简介:木偶戏又叫小戏,或名“傀儡”戏,流行于关中一代,是一种独特古老、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木偶戏演出时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木偶戏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传统技艺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

名称:华县皮影制作技艺

批次:省一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07.5

代表传承人:汪天稳(国) 汪天喜(省)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谓久已,远可追至唐、宋时期,发展鼎盛期当在明、清之际。要经过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

华县竹编技艺

名称:华县竹编技艺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李龙本 韩淑莲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千余年历史,据《华县县志》明《华州志》记载:“明时唐村(今华州乡境内)地瘠民贫,有民常习为竹器之艺。”华县竹艺,在陕西及西北一带有一定声誉。1960年,为首都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制作竹沙发54套。产品还曾先后在北京、西安、广州、天津参加展览和展销,远销国内13个省市及日本等国。

华县棉纺织技艺

名称:华县棉纺织技艺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吉茹法 高翠花

非遗文化简介:把棉纤维加工成为棉纱、棉线的纺纱工艺过程,最后制作成粗布、土布。六七十年代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关中传统木工技艺

名称:关中传统木工技艺

批次:市三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3.5

代表传承人:贾孟京 贾庆祥 贾吉祥等

非遗文化简介:华州传统木工技艺是一种流传于华州的传统木工技艺,华州传统木工技艺是一门工艺,一门独有的技术,也是建筑常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三行(即木工、木头、木匠)之一。据说远古时代建造房屋,房屋建好封顶之日必须请“木工”镇邪!镇邪之时木工拿出独门工具站在屋脊之上高喊大吉大利之话,以保日后平安富贵!当今社会“木工”职业应用领域广泛。比如房屋建设领域,船舶领域,美化景观建设,还有现在最常见的装饰装潢领域。华州传统木工技艺于2016年1月入选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家村手工挂面

名称:同家村手工挂面

批次:市三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3.5

代表传承人:同开娃 同新功 同会芳等

非遗文化简介:同家村手工挂面的制作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早在名清时期,同家村挂面就享誉高塘塬区,作为访亲送友的礼品。近年来,同家村积极挖掘挂面传统工艺,并让这一古老的手工制作发扬光大。 2015年六月,中央电视台转程报道了同家村挂面的生产全过程。 使同家村挂面生产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家村挂面不仅走进西安,而且远销到了西北五省。挂面已成为同家村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去年,全村挂面销售收入达到150多万元。

华州粮食字画

名称:华州粮食字画

批次:市三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3.5

代表传承人:郭晓宇 吕芳玲 张春芳等

非遗文化简介:华州粮食字画是用五谷杂粮为原料,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为体材,运用独特技术,以临摹的手法将构图、仿形、色彩巧妙搭配,精心粘贴而成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品。其特点是天然色彩,绿色环保,可长期保存。

赤水醪糟

名称:赤水醪糟

批次:县二批

公布机关:县政府

公布时间:2010.12

代表传承人:李 姣 李建利 王金民

非遗文化简介:赤水醪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小吃。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繁复,发酵配方独特。在挑选优质糯米后,还要经过簸、筛、捡、淘、泡、捞、蒸、晾、拌、酿制等十多道工序精工细作,方能酿造出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醪糟醅。赤水醪糟食用方便,既可煮喝又可冷饮,还可加入鸡蛋冲食或和甑糕同煮食用。深受群众喜爱。

华州黑陶

名称:华州黑陶

批次:县一批

公布机关:县政府

公布时间:2009.7

代表传承人:毋浪军 郭峰等

非遗文化简介:“土与火的结晶,力与美的艺术”是对华州黑陶的精辟诠释,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在华县的泉户村,元君庙,老关台等地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1958年,国家进行了规模试掘,出土了大量的红陶,白陶和黑陶碎片,黑陶才走进现代人类的视野,有关人员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试验,才研究并还原除了黑陶的制作工艺,华县黑陶工艺在众多技术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进行完善创新,将皮影影雕的刀功和绘画,造型艺术的技艺等融汇其中,才成就了今天的华州黑陶。

华县刺绣

名称:华县刺绣

批次:县一批

公布机关:县政府

公布时间:2009.7

代表传承人:张春芳 安芳草 龙荣侠等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刺绣是刺绣中的一种艺术。华县刺绣是民间妇女实用与民俗生活(生、婚、寿、丧、四时八节、信仰、祭祀、崇拜)相结合的手工艺术品。华县刺绣有虎头帽、鞋、围嘴、裹肚、枕顶花、荷包、鞋垫等。

高塘麻花

名称:高塘麻花

批次:县二批

公布机关:县政府

公布时间:2010.12

代表传承人:杨革委 梁亚丽 韩秀侠等

非遗文化简介:高塘麻花是一项传统的油炸面食。有甜、咸两味之分。其制作技艺古老而独特,麻花似绳,精巧喜人。其特点:金黄、酥脆、味美,有“饮食一绝”的美誉。经过不断总结、提高技艺后、高塘麻花远销渭南、西安、河南等地。在群众经济生活中影响较大。

传统舞蹈
华州背花鼓

名称:华州背花鼓

批次:省一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07.5

代表传承人:郭改名

非遗文化简介:华州背花鼓,因当地方言称“跳”为“bie”,故该舞在陕西华县群众中又称为“蹩鼓子”。背花鼓作为一种汉族民间祭祀性群舞,表演者均为男性,主要是背花挎鼓的年青人。通常由30人组成。分两队排列成纵列,每队12人,共24人;领舞和配属角色共6人,分执大小铜锣,其中执小锣领舞者2人,执大锣者2人,执大锣配音者2人。主要表演者扎一种巨型扇面五彩舞饰。挎鼓于腹前,双手击之而舞。舞姿粗犷原始,舞步多以跳为主要特征。背花随着舞者的跳动和舞姿的变化,如孔雀开屏,似旌旗飘荡。配以鼓声、锣声和演员节奏强烈粗犷豪放的呼啸声,声威雄壮,有排山倒海之势,现场气氛庄严而狂热。

传统民俗
东峪孝歌

名称:东峪孝歌

批次:省一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07.5

代表传承人:朱振海

非遗文化简介:东峪孝歌,流行于陕西省华县西南山区的汉族民俗文化。高塘镇东峪孝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孝歌,又称哭歌、丧歌,白事歌。“东峪孝歌”体现了古老的山区人民行孝和社祭文化,承载着山区人民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东峪山区长期的农耕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它是原始农耕祭祀亡人礼仪活动的雏型,孕育“孝歌”这一礼俗活动被保留下来。通过以唱“孝歌”祭祀亡人,成为山区汉族民俗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铁里芯子

名称:铁里芯子

批次:省一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07.5

代表传承人:李大成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铁里芯子是陕西省渭南市的汉族民俗文化,属于杂耍技艺。芯子是当地汉族工匠精心设计制造的木质框架,以规模及剧情不同,彩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云端或花卉等,精雕细刻,造型优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悬空中,看不出立足之处。这时靠底座中伸出的那根“芯子”的铁杆作为主杆支撑的。抬轿上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最上端为扮演人物打置了一对脚踩的铁耳,还为人物打置了T形铁腰卡,把人物与铁杆用布带紧紧捆为一体,妆扮着戏中人物的孩童,或站、坐、悬空于主杆上给人一个亭亭玉立之感。

蕴空山庙会

名称:蕴空山庙会

批次:省二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09.6

代表传承人:吴雪英(市)

非遗文化简介:蕴空山庙会,又称“蕴空禅院庙会”,始于东汉。是以汉族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是关中东部地区著名的庙会之一。它承载着大量的汉族民俗事项,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重视。同时,也保留了关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华县及周边的以民间信仰为特色的汉族传统文化,是研究关中东部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宁山寺庙会

名称:宁山寺庙会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释悟德

非遗文化简介:宁山寺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宁山寺香火最盛的日子要数每年的三次庙会了,而以农历二月十九的古庙会最为隆重。在佛教中,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每年的这天,宁山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如今,宁山寺古庙会已成为陕西东部佛界一大盛事。盛大的庙会也给周边群众带来了商机,小吃、衣物、食品加工、小饰物等各种各样的摊点绵延数公里,俨然一个庞大的物质交流大会,应有尽有。

永庆寺庙会

名称:永庆寺庙会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释演芳

非遗文化简介:农历三月初三的永庆寺庙会,是华州区具有代表性的庆祝民俗活动之一,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赶来永庆寺祁福纳祥。庙会除了常规的浴佛、出会等宗教民俗活动外,还举行了永庆寺“消灾祈福法会”。法会的内容有早课(诵经)、入殿、洒净等,上千名信众共同参与,让所有参加法会的信众和居士共沐佛光,平安吉祥,心有所愿。此外,数万民众汇集于此,看民俗展示活动;展民间手工技艺;吃传统美食等活动精彩上演。据悉,永庆寺庙会2009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文化空间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又赋予了它全新的魅力,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庙会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寄托。

华州面花

名称:华州面花

批次:省二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09.6

代表传承人:王润青

非遗文化简介:华州面花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种传统风俗礼馍,它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中。华州面花不仅以制作精巧、造型丰富而著称,还是严肃庄重的礼仪面食,同时具有适用性及观赏价值,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艺术品。华州礼馍—向是华县人们联结亲友关系的食物和纽带,“民以食为天”,礼馍的运用贯穿于了一年四季的四时八节和人生礼仪的全过程,是当地使用最广泛的民俗礼品。华州面花的代表作品有“谷卷”和“高馍盘”,其都是大型的组合体。

传统美术
华县梅花人绘画

名称:华县梅花人绘画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梅花人像绘画技艺,是民间艺人在梅花绘画的创作中将人像隐显其中的一种独特画法。绘画过程中强调意境,以笔墨传神达意,梅花与人物相映成趣,艺术性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可。

华县剪纸

名称:华县剪纸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白明侠 李雁敏 史小强

非遗文化简介:在华县有这样一首民谣广为流传:“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这首民谣说的便是华县剪纸最初的历史起源。民间艺术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执著向往。剪纸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填字谜语接龙游戏

名称:填字谜接龙游戏

批次:省三批

公布机关:省政府

公布时间:2011.6

代表传承人:白向亮(市)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填字谜接龙游戏,又名射覆游戏,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游艺形式。它一词开头,层出不穷,无穷无尽。词语可长可短,少到三五个,也可三五十个,甚至几千词语连接。是一种益智类文字游艺。

小涨芯子

名称:小涨芯子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吕友仁 李蒲城 潘九通等

非遗文化简介:

姜田背芯子

名称:姜田背芯子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3.5

代表传承人:田定泰 田明军 姜洪水等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姜田背芯子是逢年过节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社火形式,已流传百余年。姜田背芯子,用2米以上的槐木木锨把做芯杆,把大人和4—6岁的小孩捆扎在一起,木锨头捆在大人腰背部,锨把上钉有十字架,让小孩站在上面,按戏曲剧目角色大人、小孩着戏服、化妆排队型站立。表演的戏剧有《二进宫》、《三娘教子》、《断桥》、《三对面》等,深受群众喜爱。

掐方竞技

名称:掐方竞技

批次:县二批

公布机关:县政府

公布时间:2010.12

代表传承人:刘立功 刘德弟 梁长生等

非遗文化简介:华县瓜坡镇故城村掐方,又名华县掐方。明、清以来,一直享誉关中东部及周边省市的广大地区,经过该村的多代老艺人不断创新、完善,其走法、技艺日益成熟。成为一种集健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益智类游戏。该游戏简便易行、变化无穷。 棋类专家研究认为,掐方竞技就是今天国际围棋的鼻祖。

传统音乐
东阳跑乐

名称:东阳跑乐

批次:市二批

公布机关:市政府

公布时间:2010.8

代表传承人:孙志峰 王天庆

非遗文化简介:东阳跑乐,继承传统鼓乐艺术,融入外地鼓乐中的优秀内容,风格独特。 演奏中按逆时针旋转、跑动表演。经常演奏的有 “二龙戏珠”、“下河东”、“下西川”、“凤凰单闪翅”、“双凤卷帘”、“拜将”、“风搅雪”等,场面气势宏大,精彩热闹,与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深受周边群众喜爱。

民间文学
王宿传说

名称:王宿传说

批次:县三批

公布机关:县政府

公布时间:2013.4

代表传承人:毕西淼 刘高潮 弋增善等

非遗文化简介:在华县东北13公里处的渭河滩上,有座陕西最古老的乡镇——王宿,它见证着中国上古周王朝800多个春秋的兴衰更替,上演过西周灭亡、东周肇启这一转折关头的活报剧。斗转星移,世事更迭,3000年来,古镇在焕发出新时代光彩的同时,仍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内容来源/华县地情网、百度、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郝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