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记事:县医院门口小吃棚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yMTgvMjI2MTQxNDkxXzFfMjAyMTA3MTIwNjA1MDc1NTg=.jpg)
华州小吃风味独特,种类丰富而名目繁多,每一种都能刺激人的味蕾而印象深刻,最关键的是“便宜实惠,好吃不贵”。当然,这是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价格,现如今的一顿普通的早饭,也要花费十元甚至更多了。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yMTgvMjI2MTQxNDkxXzNfMjAyMTA3MTIwNjA1MDc2Nzg=.jpg)
在军民路北段、老县医院西门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小吃大棚,很多在咸林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医院就医的华州人对此并不陌生。两条供食客行走的逼仄的短巷子两边是各家商户用竹竿、木棍和彩条布自行搭建的低矮棚子,高低不一,材质也不尽相同,显得非常凌乱而毫无章法。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EyMTgvMjI2MTQxNDkxXzRfMjAyMTA3MTIwNjA1MDgxNDc=.jpg)
几张不足半米高的长条桌子上配备着一次性筷子和调料一类的物件,二十公分高的长条凳与长条桌子是配套的:颜色和材质都一样。商户(兼厨师)们自己制作的土炉子平时风平浪静,一旦有了生意,则风葫芦马力全开,一瞬间坚挺的火苗便窜上来了,一个煮饭和炒菜兼顾的炒瓢架在上面,瞬间就“滋滋”地响,商户用最快的速度把虾皮、青菜、切成薄片的火腿肠或者牛肉、香菇等各类食材以最快的速度放进锅里炖煮,一边煮一边扭头问:“要不要辣子?”一两分钟的时间,一碗热腾腾的米线或者麻食就出锅了,又倒入一个套着塑料袋的大瓷碗里面,一宗交易就算完成了大半了。
大棚的米线汤浓味鲜,米线筋道,大受欢迎。小吃棚里的商家也以经营米线的为最多。最稳固的食客莫过于在咸林中学读书的学生了,他们的早饭大部分是在这里解决的。每每早读下课之后,咸林中学的学生们就纷纷走出大门,朝着各自定点的早餐摊点走去,一时间,咸林中学西校门前面的一条五十米左右的小路上,潮水一般的人流涌动起来,场面蔚为壮观。
二十分钟的早餐时间,无疑是这里商家最忙碌的时刻,土炉子火力全开,商家恨不得分身八处以因应。莘莘学子们选择最多的还是米线,后来一度形成了“大棚米线”这样的共同品牌。
当然,相比于比较受欢迎的米线,其他小吃的口味也不遑多让:有西头的镜糕,西南角的棍棍麺,东头的大肉包子和东南角的肉夹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学生的早饭大多简单而实惠,大多数人不过一碗米线,食量大的再来一个烧饼夹锅巴就尽至矣了。好在当时的物价并不很高,一小碗米线一元五角,大碗两元,一个烧饼夹锅巴五角,肉夹馍一元或者一元五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元钱左右的一顿早饭,内容丰富而口味绝佳,现在想起来,也是一种美妙的回忆。
某天早上,一个商户的炉子突然发生爆炸,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却引起了官方的重视:这么大片地方,个人搭建的易燃物组成的棚子,各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于是,在县里的主导下,这片地区开始整顿,几根竹竿和一块彩条布组成的棚子再也无法生存,这些棚子被作为违建拆掉,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钢结构琉璃瓦组成的标准大棚;原本蓝色的长条桌椅也不见了,换成了钢筋混凝土组成的长条平台,平台上贴着白色的瓷砖,就餐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此之后,很多商家就退出了,毕竟跟以前比起来来,经营成本增加了。这是大棚小吃第一次流失资源。县医院扩建之后,这一片地方成为了一个小广场,大棚小吃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部分商家在附近周边也有租房继续经营的,以期传承口味,但是没有了规模效应,加上经营成本等原因,最终也无以为继。大棚小吃作为华州美食界的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吉建军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