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记事:县医院门口小吃棚

县医院门口小吃棚
作者丨吉建军

华州小吃风味独特,种类丰富而名目繁多,每一种都能刺激人的味蕾而印象深刻,最关键的是“便宜实惠,好吃不贵”。当然,这是十多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价格,现如今的一顿普通的早饭,也要花费十元甚至更多了。

在军民路北段、老县医院西门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小吃大棚,很多在咸林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医院就医的华州人对此并不陌生。两条供食客行走的逼仄的短巷子两边是各家商户用竹竿、木棍和彩条布自行搭建的低矮棚子,高低不一,材质也不尽相同,显得非常凌乱而毫无章法。

几张不足半米高的长条桌子上配备着一次性筷子和调料一类的物件,二十公分高的长条凳与长条桌子是配套的:颜色和材质都一样。商户(兼厨师)们自己制作的土炉子平时风平浪静,一旦有了生意,则风葫芦马力全开,一瞬间坚挺的火苗便窜上来了,一个煮饭和炒菜兼顾的炒瓢架在上面,瞬间就“滋滋”地响,商户用最快的速度把虾皮、青菜、切成薄片的火腿肠或者牛肉、香菇等各类食材以最快的速度放进锅里炖煮,一边煮一边扭头问:“要不要辣子?”一两分钟的时间,一碗热腾腾的米线或者麻食就出锅了,又倒入一个套着塑料袋的大瓷碗里面,一宗交易就算完成了大半了。

大棚的米线汤浓味鲜,米线筋道,大受欢迎。小吃棚里的商家也以经营米线的为最多。最稳固的食客莫过于在咸林中学读书的学生了,他们的早饭大部分是在这里解决的。每每早读下课之后,咸林中学的学生们就纷纷走出大门,朝着各自定点的早餐摊点走去,一时间,咸林中学西校门前面的一条五十米左右的小路上,潮水一般的人流涌动起来,场面蔚为壮观。

二十分钟的早餐时间,无疑是这里商家最忙碌的时刻,土炉子火力全开,商家恨不得分身八处以因应。莘莘学子们选择最多的还是米线,后来一度形成了“大棚米线”这样的共同品牌。

当然,相比于比较受欢迎的米线,其他小吃的口味也不遑多让:有西头的镜糕,西南角的棍棍麺,东头的大肉包子和东南角的肉夹馍……

学生的早饭大多简单而实惠,大多数人不过一碗米线,食量大的再来一个烧饼夹锅巴就尽至矣了。好在当时的物价并不很高,一小碗米线一元五角,大碗两元,一个烧饼夹锅巴五角,肉夹馍一元或者一元五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元钱左右的一顿早饭,内容丰富而口味绝佳,现在想起来,也是一种美妙的回忆。

某天早上,一个商户的炉子突然发生爆炸,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却引起了官方的重视:这么大片地方,个人搭建的易燃物组成的棚子,各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于是,在县里的主导下,这片地区开始整顿,几根竹竿和一块彩条布组成的棚子再也无法生存,这些棚子被作为违建拆掉,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钢结构琉璃瓦组成的标准大棚;原本蓝色的长条桌椅也不见了,换成了钢筋混凝土组成的长条平台,平台上贴着白色的瓷砖,就餐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此之后,很多商家就退出了,毕竟跟以前比起来来,经营成本增加了。这是大棚小吃第一次流失资源。县医院扩建之后,这一片地方成为了一个小广场,大棚小吃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部分商家在附近周边也有租房继续经营的,以期传承口味,但是没有了规模效应,加上经营成本等原因,最终也无以为继。大棚小吃作为华州美食界的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吉建军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0)

相关推荐

  • 冰雪压塌了大棚,菜农双手冻僵抢摘蔬菜

    首场大雪让合肥城郊的菜农陷入冰雪寒冷之中,部分大棚塌了,温度降到零下4°,让菜农们措手不及.他们一边抢救大棚,一边抢摘蔬菜,防止大棚再塌,防止蔬菜冻坏,因为这是他们一季收成的希望所在. 下午3点,伴着 ...

  • 【图文】北方羊肚菌设施大棚栽培技术

    北方羊肚菌设施大棚栽培技术 大棚的选择及改造 相比我国西南片区温暖湿润的春季而言,北方地区突出特点是冬季风雪较大.严寒,春季气温多变.忽冷忽热.空气干燥且升温较快.羊肚菌生长需要的最适空气湿度80%- ...

  • 不爱酒吧棚,那,搞个棚式办公室怎样?投入少,增值多!

    上周末,丽莎发布了一篇文章,告诉大家如何利用废弃的花园棚以及车库来打造英式酒吧.如果您觉得酒吧棚只适合老爷们,不太适合您.那么,丽莎还要告诉大家另外一个改造秘密--花园棚办公室.   其实,在花园里拥 ...

  • 华州记事:纺织娘的辛酸劳作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记事:纺织娘的辛酸劳作 作者 秦获幸 华州农谚有"枣芽发,种棉花"一说.在经过了播种,掐尖,抹裤腿好几道工序后,棉花没有辜负主人的期望 ...

  • 华州记事:收麦时节

    邮箱:3125136050@qq.com 收 麦 时 节 作者 秦获幸 华州民谣说:麦梢黄,饿断肠. 华州民谣还说:麦梢黄,女看娘. 布谷鸟尽责尽职,飞来飞去,提醒农民伯伯:布谷布谷,麦熟快收! 算黄 ...

  • 捞柴捞上个娃——华州渭河记事之三

    邮箱:3125136050@qq.com 河边纪事之捞柴,捞娃哩 作者 秦获幸 文人们笔下生花,把每一条河流都称作母亲河.如果较真的话,有些河流就不配称为母亲河.根本原因就是带给儿女们的利少而害多,沿 ...

  • 河里涨了大水,船往阿达搁——华州渭河记事之什锦篇

    邮箱:3125136050@qq.com 河边纪事之什锦篇 作者 秦获幸 这是一条让人爱恨交织的河流.她的名字,官方和书面的写作:渭河,沿河两岸的人们都叫她雨河.民间有俗语:黄河没底,雨河没岸.说黄河 ...

  • 华州遇仙河记事

    遇 仙 河 文/薛志勇 八百里秦川腹地,一条河蜿蜒从南边的秦岭山谷中流出,携沙带石,奔腾而来,注入渭河.从村西流过,那条河是遇仙河. 河边有个小村庄. 村子在尼姑庵前,因此那村叫庵门前.尼姑庵何时而建 ...

  • 华州高塘小吃中的“三宝”

    邮箱:3125136050@qq.com 高塘饮食文化中的"三宝" 在高塘塬饮食文化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高塘有三宝,饸饹.凉粉.豆腐脑,手抓.刀切.勺勺舀" ...

  • 华州赤水镇古今记事(下)——近代及人物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赤水镇古今记事(下) 蒋文正 史永奇 搜集整理 50.赤水两大牌楼,为猪娃牌楼(哄庙戏楼南),二为哄庙西五六十米处跨街木牌楼. 51.赤水镇四小石桥:遇仙 ...

  •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257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李旺岐硬笔草书唐诗三百首257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 华州杏林镇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作者李友良  (上世纪的梓里大队部遗址 宋朝峰摄) 梓里故县小涧头,石窝紧跟它后头, 只有沙圪塔住得远,全村人都住在沙上头.   (一)梓里村的历史典故 (梓里村远景 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