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393课:“读”、“讽”、“诵”三字的细微差别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两个汉字:“讀、訲(《说文》原字形不作此,请对照原书)”。“讀”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读”,“读”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入1988年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因此要强化记忆,“訲”是生僻字,了解即可。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讀(读)。读音有两个:

(一)dú。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读,诵书也。从言,賣声。”形声字。本义是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这里的“賣”读yù,与买卖之“卖”同形,但不是一个字。

(读)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改“诵”为“籀”,并注曰:“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讽谓背其文。籀谓能绎其义。”“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显然,“读”与“讽”不同,“读”相当于现在的“阅读理解”,结合上一课,这里有三个字义相近的字:“讽、诵、读”,在泛指“诵读”时,它们的意义相同,但它们又有细微的区别如下:

(不但要读,还要理解)

“讽”的语义侧重于背诵;“诵”的语义侧重于节奏、腔调控制;“读”的语义侧重于理解。

这三个字,相对来说,“读”出现得最晚,先秦古文中没有“读”字。《孟子·万章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这里的“读”,并不止于阅读,重要的还有“理解”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这些古籍的时候,每每读到周厉王时,都会合书感叹。

(包含理解的读)

读字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常用的有:

(1)阅,看。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用法了。毛主席《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的意义。

(2)说出;宣扬。《广雅·释诂二》:“读,说也。”《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毛传》:“读,抽也。”郑玄《笺》:“抽,犹出也。”宫闱的秘密,不可以宣扬。

(3)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题跋》:“至综其实,则有四焉,一曰题,二曰跋,三曰书某,四曰读某……读者,因于读也。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宋。”

此外,“读”还是姓氏,《万姓统谱·屋韵》有载。

(二)dòu。读这个音时,指句中的短暂停顿。现代汉语用逗号标志。也作“逗”。《增韵·候韵》:“读,句读。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则点于字之中间,是也。”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知句子停顿需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在标点符号未通行之前,句读是很重要的学问。因为汉语语句,停顿不同,句子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古书的句读)

“讀”的小篆写法如图:

(讀的小篆写法)

(2)訲。读yì。这个字,《说文解字》里的字形如下图:

(訲的异体字形)

訲是该字的异体字。现代汉语字、辞典一般将其归入“口”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訲,快也。从言,从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会意。中之言得也,言而得故快。”指事字,本义是快;高兴。造字方法是在“言”上加指事符号“口”,表示言中之意。林义光在《文源》中指出该字“从言,口以示言中意,当与意同字。”也就是说,它是“意”的异体字。

孔广居《疑疑》:“会言必有中(zhòng)意”。说话中意因此快乐,高兴。

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訲的小篆写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