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古建筑(2)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7处)

********************************************

5811. 安济桥(大石桥)

隋                                  河北省赵县

5912. 安平桥(五里桥)

南宋                              福建省晋江县

6013. 永通桥(小石桥)

金                                河北省宁晋县

6114 .嵩岳寺塔

北魏                              河南省登封县

6215. 四门塔

东魏                              山东省历城县

63. 16. 大雁塔

唐                                陕西省西安市

6417. 小雁塔

唐                                陕西省西安市

6518. 崇圣寺三塔

唐、五代                      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

6619.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隋、唐、辽、金                       北京市房山区

6720. 兴教寺塔

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包括兴教寺其他建筑

6821. 苏州云岩寺塔

五代江               苏省苏州市包括云岩寺其他建筑

*********************************************

11 安济桥(大石桥)

 赵州桥坐落于河北省赵县县城南部的洨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因此得名赵州桥,又因大桥用石头砌造而成,故当地俗称大石桥。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 ,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建于公元595-605年(隋开皇后期至大业元年,主拱由28道拱卷纵向并列砌筑,桥长64.4米,净跨37.02米,桥身座落在天然地基上)。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中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赵州桥的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3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当然圆弧形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赵州桥不仅建造工艺独特,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造型优美,桥体饰纹雕刻精细,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横跨洨河,宛如长虹飞架,巨身凌空,气势雄伟。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花环,装饰在桥身两肩,轮廓清晰,线条明快,在恢弘之中,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大桥顶部正中,雕刻出传说中的吸水兽饕餮,寄托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雕群像,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尤以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


1961年3月4日,安济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2. 安平桥(五里桥)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宝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

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1961年3月4日,平安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 永通桥(小石桥)


 永通桥又名小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建于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金、明、清以来曾多次维修,是一座带腹拱单孔并列券敞肩式石桥,桥长32米,宽6.34米,主拱券由20道独立拱券并列砌筑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4个。桥栏长32.7米,跨径26米,拱矢5.34米,桥面宽度,东西两端各6.7米,中间6.2米。桥栏板雕刻一为两端雕斗子蜀柱,中间用鸵峰托斗,华板通长无格,上有优美浮雕;一为荷叶墩代斗子蜀柱,华板分两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东端小券墩上雕飞马,西端券面雕鱼,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从现存实物看,应为唐、明、清不同时代的作品。

永通桥造型与著名的安济桥相似,只是规模比安济桥略小,俗称“小石桥”,始建于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5年)。相传安济桥(大石桥)为鲁班所修,小石桥为鲁班的妹妹鲁姜所修。当时兄妹争胜,限一夜之内完工,妹妹技艺不如哥哥,所以小桥处处仿照大桥而建,天快亮的时候,还未完工。这时天神过境,暗中相助,妹妹竟然胜了哥哥,造的桥比大桥更精美。这虽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却说出了两座桥各自的特征与相互关系。永通桥为单跨敞肩拱,全桥由21道纵向并列的拱券石构成,跨度长约26米,弧矢约5.2米,桥宽约6.3米,大拱肩上设有四个敞肩拱券。桥上有22根正方形的望柱,桥身及栏板有优美的浮雕如河神、飞马、游鱼等,形象十分生动,大多是明正德二年(1507年)的遗物。由于永通桥十分精美,历代文人题刻很多。


 徜徉在永通桥上细心打量,会发现永通桥的石雕图案的确是很讲究、很值得玩味的,大大有别与赵州桥。栏板上的图案多为花鸟、山水和人物,花鸟图案包括牡丹、莲花、梅、兰、竹、菊以及十字绣球、雉鸡凤凰等民间吉祥图案。人物图案则为历史故事。如"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舟中鼓琴,钟子期在山上挑柴驻足恭听,画面生动细腻;还有一幅三国故事"关羽灞陵桥挑袍图",画面上曹操率众将送别关羽,关羽立马灞陵桥上,挥舞青龙偃月刀挑起曹操的赠袍。将关羽的矜持、高傲与戒备同曹操的无可奈何,表现的淋漓尽致。古桥的主拱和四个小拱的券脸上均刻高浮雕吸水兽,寄托着石桥免受水害的愿望。小拱吸水兽两侧雕有游鱼,寓意连年有鱼。两小拱之间还有高浮雕的河神头像。此外,古桥的桥墩、桥台等处还雕有麒麟、飞马、飞天、金刚力士、太阳神等图案,这种雕饰在我国桥梁史上并不多见。至于桥栏板上的浮雕人物故事和鸟兽花卉图案就更多了,这些石雕作品刀法苍劲古朴、风格各异、意趣盎然。


1961年3月4日,永通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4.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嵩岳寺塔塔高近40米,历经1400余年,风雨侵袭,仍巍然屹立。在结构、造型方面是一座很有学术价值的古建筑。窥视全塔,挺拔刚劲,雄伟秀丽,不仅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且该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响,塔身各部做“宝箧印经塔”(阿育王塔)式样,并做出火焰形尖拱等,明显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我国早期佛塔受古印度塔的影响较大,嵩岳寺塔正是中印古代佛教建筑相融合的早期实物见证。

相传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们住在一起,种菜、煮饭等事情都分工明确,那个最小的和尚专门负责清扫塔房,他每天把那儿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扫地时,突然感到自己的两只脚慢慢离开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后又徐徐落到地上。以后,他每次去塔房清扫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因此,他每次腾空时都双手合十,低首敛眉,默默感谢佛祖的恩典。当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层塔棚的时候,他心想:我从小进寺,师父待我最好。现在我比他先升天,应当跟他说一声啊。

于是找到师父把情况告诉了他。老和尚一听,觉得挺蹊跷,便说:“你在这儿升一下给我看看。”小和尚在师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脚的,可就怎么也飞不起来,他只好说:“这儿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觉奇怪,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塔房,不一会儿,果然见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身体越升越高。小和尚开心得大叫:“师傅,快看!”老和尚却没吭声,只是留神四处观察。当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层时,老和尚顺眼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塔棚口上,一条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声:“黑蟒!”黑蟒受惊,一下子缩了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吓瘫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门锁上。老和尚招来众和尚,把情况一说明,当下一合计,决定用火烧来除掉巨蟒以绝后患。大伙说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里砍了许多柴来。他们打开塔门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烧死了黑蟒,也烧掉了塔棚和木梯,从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没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1961年3月4日,嵩山寺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5. 四门塔

四门塔,坐落在神通寺遗址东南方向的青龙山南麓,位于山东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公里处,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庭阁式石塔,与赵州桥同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四门塔原属神通寺,该寺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是山东境内最早的寺庙,后来庙宇毁于清末大火,剩下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遗址。


四门塔位于泰山之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市南郊30公里的柳埠镇,山清水秀,文物荟萃,民风淳朴。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劳动生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四门塔旁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还发现过战国时期齐长城遗址,并有唐高祖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时操练兵马的跑马岭为纪念黄巢起义驻兵的黄巢村、黄瓜峪、菜峪、车子峪、裁缝峪。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石结构佛教塔,全以青石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庭阁式石塔,也是现存最早的亭式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距今已有1400年了。四门塔全用灰青色石料砌成,每边面宽7.4米,塔身高6.6米,四面各开一半圆形拱门。塔内中心有大石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绕柱一周为回廊。塔檐用五层石条叠涩砌成,轮廓内凹。四门塔墙厚0.8米,塔心正中有每边宽2.2来的石砌心柱,顶部与塔外墙之间由一十六根三角石梁构成塔室四周回廊。

整座塔顶重量全部由心柱承托,并连接塔墙,使塔整体稳定性能良好,不易造成损坏。最上须弥座四角置“蕉叶”,正中置覆钵和五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的塔刹,也全是石刻。塔总高15.04米。四门塔很重视轮廓和比例的推敲及繁简对比,艺术价值较高。如檐下的内凹和屋面的优美凹曲给方正刚劲的石塔增加了柔曲的意味;塔门甚小,正确地显示了塔的实际尺度;塔刹形象丰富,给全塔简洁而质朴的风格增添了一些趣味。原四门塔属于一处寺庙附近,但该寺庙在近代一场大火中基本焚毁,只剩下部分遗址。


1961年3月4日,四门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刹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


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还有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塔座登道的东侧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精神。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师所赠,属一乘佛宝。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1961年3月4日,大雁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明、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小雁塔原有15层,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现存13层。

小雁塔第一层塔身南北开辟门洞,以供出入,南北门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质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频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初唐时期的艺术风格。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后被佛教吸收于天龙八部众神之内,成为佛教中常见的装饰题材。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是古代纹饰的审美特征;迦陵频伽,佛教又称“妙音鸟”,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西安博物院北门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建筑风格等与唐代内陆著名佛塔相似,可知其时南诏吸收内陆技艺、文化较多也表明其时苍洱境经济发达,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较高。而此类梵文砖的制作,亦表明佛教的流传较广泛,为研究大理崇圣寺三塔建造史、大理佛教史、南诏大理佛教与中原佛教之关系的实物资料。


1961年3月4日,崇圣寺三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房山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得名,又称石经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1961年云居寺塔与石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甚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


云居寺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辽代佛塔5座,堪称一绝。图为辽塔。


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石经就成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图为存放辽金石经的地宫入口处,上方为开山琬公塔。

辽代时,藏经洞已放满了唐刻石经,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储藏石经。刻经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朝,总计共造石经14278方;同时藏纸本22000卷,木刻经77000余块,均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佛教经藏。


1981年11月27日,在对藏经洞之中的雷音洞进行修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套函,其中藏有两颗释迦牟尼肉身舍利。1999年9月9日,北京市文物局为妥善保护云居寺所藏辽、金石经,将之全部回填地宫。


1961年3月4日,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 兴教寺塔


兴教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兴教寺内,是佛教传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和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兴教寺为佛教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兴教寺塔即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在佛教传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玄奘舍利塔由石灰石石块砌成,作单层造。塔体外方内圆,造型简洁,比例适度,坚固朴实。墓塔全部是用砖砌筑而成的,塔通高21米,平面呈四方形,五级,楼阁式,每层的边长5.2米,向上各层逐级内收,收分较大,因此塔身稳重坚固。塔身下为低矮的台基。第一层塔身的南面辟有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着玄奘的塑像。二层以上塔壁作枋木结构,每层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间。檐下用砖隐砌出最简洁的斗拱,在其它建筑物上少见。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进的做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曲的弧形曲线,檐角缀风铃。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每层挑出较大的叠涩出檐,砖层较多,更显楼阁式塔的意味。塔顶置巨大的方形塔刹,刹座为四瓣仰莲,上面承托覆钵、莲瓣、宝瓶和宝珠等。各层均为实心,不能登临。


1961年3月4日,兴教寺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1. 苏州云岩寺塔

虎丘塔是驰名中外的古塔建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虎丘山山门内8号,距市中心5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顶部的木檐均遭毁坏,现塔身高47.7米。1956年在塔内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传统艺术珍品,虎丘塔是座斜塔。


虎丘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6000多吨。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


虎丘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

虎丘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原因,从明代起,该塔就开始向西北倾斜。经专家测量,塔尖倾斜2.34米,塔身最大倾斜度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风雨侵蚀等。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
1961年3月4日,苏州云岩寺塔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看到这座塔,我才知道唐朝人也爱玩消消乐

    这是第一次写河南,虽然去过很多次了.河南也是文物大省,但让我第一次提起兴趣的地面文物竟然是安阳修定寺塔.多数中国人都对有唐一代抱有特殊感情,我也不例外,这座千年唐塔触发了心中那股暗暗流动的情愫. 修定 ...

  • 塔,塔,塔,塔。

    大地上有无数的塔,你曾经走近哪一座? 这座塔,等待了千百年,让你去见它.当你站在塔下,这方水土的文脉.几部壮阔的历史.无数人情的悲欢,也都前来际会. 在我们的文化里,对塔向来是极为敬重的.一座塔,世世 ...

  • 西北永平古镇

    沿312国道从永寿县城一路向北数十里,在与306省道交叉口前往麟游县的地方,便是关中地区著名的永平古镇.永平镇,位于永寿梁中部,被称为"关中分水岭",境内沟壑纵横交织,黄土地貌特色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涿州 永安寺塔

      星期天群里由古迹巡游带队去看涞水金山寺塔,没想到路上大家兴致很高,聊天错过了琉璃河出口,下一个出口就是涿州,返回去又觉得浪费时间,正好涿州三塔还缺一个永安寺塔没看,古迹巡游以前去过,轻车熟路就到了 ...

  • 古城定州的“中华第一塔”

    历史,文化,考古,收藏: 民俗,古建,风土,文章. 古城定州为唐侯故城.中山古都,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古代建筑实物,有一座古代建筑举世闻名,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塔"的定州塔,它始建于宋 ...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塔

    塔是一种在中国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共77处) ************************************** 48 1.太室阙  东汉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目录: ***************************************** 6922.祐国寺塔(铁塔) 北宋                              河南省开封市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目录: ********************************************* 88 41. 善化寺 辽.金                              山西省大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6)

    本篇目录: *************************************** 97 50 .观星台 元                             河南省登封县 98 51.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7.北海及团城)

    106 59. 北海及团城明.清北京市西城区: 北海及团城是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在北京故宫西北,占地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北海的水泊原为永定河一段故道积水而成,它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宫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8)

    本篇目录: ************************************* 107 60. 布达拉宫 明至民国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1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9)

    本篇目录: ******************************************* 117 70 .普陀宗乘之庙 清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0.拙政园)

    121- 74. 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 ...

  • 第一批国保--古建筑(11.颐和园)

    122-75. 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