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之见|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中央党校最受欢迎讲座之一)
周海宏《走进音乐的世界》
主讲人简历: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为当前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第一人,也是公认的积极于音乐普及工作的中国音乐普及第一人。
周海宏:我不仅仅是一个音乐爱好者,我还是一个普及音乐的爱好者。心存一个梦想,希望欣赏音乐的人能够像喝白酒的人一样多,希望每一个中国人把能音乐作为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首先感谢朋友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观众鼓掌)
中国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他弹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来了一个砍柴人樵夫钟子期,钟子期见他弹琴张嘴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心里就是想表现高山,一下子被人听出来了。俞伯牙想我再来一段,我表现流水。钟子期一听就说:“洋洋兮若流水”,不管俞伯牙弹什么,人家砍柴的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什么意思,于是俩人成了好朋友。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不久,钟子期就死了,之后不管俞伯牙弹什么没有人可以听懂。最后俞伯牙非常伤心,伤心到极点就把琴摔了,发誓终生不再演奏,既然没有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弹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于是有了“高山流水”及“知音”这两个词语,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啊!
这个故事讲的是2000多年前的事,一晃人类文明过了200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听不懂音乐这件事好像就一点儿都没变。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还有很多人觉得音乐这玩意儿高深难懂,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欣赏。我估计大家一听是音乐讲座,并且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讲音乐,我估计你脑子里十有八九出现过“不懂”这两个字。
为什么音乐这么难懂呢?我们今天的标题是《走进音乐的世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只有一次机会跟大家见面,我知道大家在那么繁忙的工作学习当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听一场音乐讲座实属不易,所以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所以我讲座的后面还有一个小标题,这个小标题表明了我今天下午的决心,就是“欣赏严肃音乐一次通”,通过今天一次讲座就把大家带到音乐的世界里面去,把大家不懂音乐的困惑一扫而空,起到咱们国家历史上多年普及音乐都起不到的效果。(观众鼓掌)
今天的讲座三个目的。
第一,希望通过这个讲座,希望大家对音乐最基本的属性有所了解。
第二,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让大家从此终生地享受伟大的音乐艺术。
第三,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能使大家从此更加重视艺术。
要同时达到这三个目的,这个讲座主要有以下五个内容:音乐的基本美学属性、音乐的表现机制和理解活动的特征、再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如何体验音乐、再分析一下为什么严肃音乐难以接受,最后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
第一个话题“音乐何须懂?”
好多朋友一看这个标题都惊讶,心想我们本来是想通过在这里听周老师讲完以后就懂音乐了,怎么屏幕上打出这个标题来?其实我想在这个标题下面谈谈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和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都觉得听不懂音乐。
我们的研究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就是在北京六所国家重点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做了很大样的对比性调查。有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喜欢严肃音乐,那是为什么?”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中,“听不懂”、“不知道音乐表达什么”占了很大的百分比。其实做这个调查之前我早就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不去听严肃音乐、高雅音乐、经典音乐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听不懂,一想到自己啥也听不出来,坐在音乐厅里面装模作样地很尴尬,一般遇到这种事也不爱去。有时候电视台、电台赶上这样的节目了,听上去没什么意思,赶快就转台了,有时候你稍微想多听一会儿,人家就说风凉话“你听得懂吗?听不懂装什么高雅啊?装相。”很多人有这种经历,我从小是学钢琴的,有类似的经历。有一年我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钢琴学科,已经是钢琴专业的学生了,有一天我练了《夕阳箫鼓》的曲子(曲子还有一个叫法是《春江花月夜》)。有一天我正在练琴时,父亲来到我旁边(他是一个作家),他说,“这个曲子你弹了这么久了,你给我说说,这里哪个地方表现了春、江、花、月、夜?搞音乐的,你给我讲讲吧?”哎哟,当时急得我涨了个大红脸,什么都答不上来。我父亲非常不满意,“哼,还学钢琴呢,连自己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叫什么钢琴专业”。小时候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听到别人说这个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结果父亲回头又说了一句话,“以前光听说对牛弹琴,没想到牛也弹琴!”(观众笑)当时,我真的是非常难受。
大家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千年,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是在音乐里面来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后面蕴含着一个审美观念,这个观念告诉我们,在音乐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果你要是听不出来,说不出来,就说明你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所以,当一个人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层意思就是指不知道音乐表现的是什么。
为什么音乐就这么难懂呢?2000年前俞伯牙找不着知音,2000多年后的现代人听不懂音乐。在座的听不出来,我学了多年钢琴连自己弹的曲子是什么意思都听不出来,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多年。特别是我刚上中央音乐学院头两年,脑袋上扣了一个大帽子以后,一度搞得我非常苦恼。直到我在学校上了一门《音乐美学》的课,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使我有了豁然开朗、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当时一想,哎呀,就为了这么点简单的事苦恼了自己这么多年,实在是太亏了。大家不用上音乐学院,也不用学什么音乐美学,凭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经验都能够想通这个道理。
大家想想音乐这门艺术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最基本的材料音响就具有以下两个基本属性:第一个没有视觉性,“当”地一声,长的、短的、圆的、扁的?它本身是一个听觉的信号,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音乐不能传达视觉形象。我现在说话的声音也是声音,我说“桌子、椅子”,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人类语言的声音是一个符号,“桌子”这样的声音就取代了某个东西。但是音乐的声音不是任何代号,“哆唻咪”没有语义性,它不是一个语言的概念,所以音乐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音乐的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是客观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顺理成章的。我告诉大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实那些搞音乐的人他们也听不懂音乐。(观众笑)
可能很多人不信,我们要用数据来说话,问卷调查“搞音乐专业的人能听懂音乐表现了什么。”普通院校学习的同意率很高,音乐院校学生的同意率很低。这说明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敢告诉大伙儿的事实,其实搞音乐的人也听不懂音乐。我问一个学生,他现在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老师了,我问他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一听说你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就问你的音乐表现了什么?他说这种情况太多了。我说,你听得出来吗?他说,我根本什么都听不出来。我说,那你怎么办?他说,我必须得瞎编啊,要不多丢人啊?可见这种压力之大。
在“高山流水”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后面所蕴含的审美观念给我们每个人都造成了压力,什么压力呢?我概括为视觉性、语义性内容,视觉性就是形象、场景,语义性比如说是思想、哲理。但是音乐艺术、声音材料的基本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音乐不能直接传达那方面的内容,主观上想听懂,客观上实际上表现不了。这就是为什么音乐那么难懂。
2000多年前的俞伯牙找不到知音,2000多年后现代人听不懂,在座的各位听不出来,其实那些音乐专家们也听不出来,道理就在于此。说出来作品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现在我要说的是,“俞伯牙,是你不懂音乐,你要是真懂音乐,就不应该要求听众在音乐当中听出那么具体的东西来。”现在我就不怕你问我了,你问我,我说不出来,说明我懂音乐,你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是外行。大家都听不懂,你也听不懂,我也听不懂,难道我们之间没有区别了吗?我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我们还是要用数据说话,(问卷调查)“如果不了解音乐内容的人就没办法欣赏。”调查结果音乐院校和普通院校也存在着差别,这个差别说明了什么呢?又说明了一个我们圈内人人都知道,就是从来不告诉大伙儿的事实,实际上搞音乐的和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时往往并不在乎懂不懂的事,用我的话说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大家一听,这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得,这是严肃音乐,再一听什么都听不出来,哎呀,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法儿欣赏就不听了,可是我们这帮搞音乐的,一听和大家一样也是什么都听不出来,可是我们接着往下听!在座的听不懂不听,我们听不懂也听,这就是我们的区别。(观众笑)
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没有必要非要听出形象、哲理等等东西,用我的话说“我们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内容解说音乐”。这可能是大家以前很少听到的观点。我们认为,在音乐中寻求形象、场景、思想、哲理等等东西,是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欣赏音乐,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给人们欣赏音乐构成了很大障碍。
大家一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心想)得,这是严肃音乐,再一听什么也听不出来,哎呀,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咱可没办法欣赏,就不听了。还是这个作品,把它放到轻音乐唱片里,一听挺好听、挺舒服、挺悦耳的,也不管那么多,就听下去了。为什么?同样的曲子放在不同的地方就发生了能欣赏和不能欣赏的差别吗?
“要听懂”,这样一个纸一样薄的、一捅就破的概念把很多人挡在了音乐大门之外。之所以形成全国人们普遍认为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我觉得除了历史上的故事影响实在是太大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我国进行的音乐普及、教育工作,用我的话来讲,“基本上都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一般来说都是这个套路。不知不觉地这种观念就进了大家头脑,“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要欣赏它你就要理解它,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等,甚至还得学点乐理知识”。经年累月的宣传,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报纸、节目单等等各个层次的教材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了人们头脑当中这个误区。我觉得严肃音乐听众少是和以往的媒体、教育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有很大关系,当年我也做过那样的讲座。解铃还须系铃人,今天我来到这里,提出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的美!别管什么“懂”、“不懂”之事,这中午还有一点儿困,就着音乐咱们睡个午觉。
(现场播放英国艾尔加的《爱的致意》)
周海宏:大家觉得好听吗?(观众:好听)听懂了吗?
还行吧?听懂了吗?其实大家可以想听轻音乐一样,如果我刚刚说了背景,说这是英国艾尔加的作品《爱的致意》,乐曲表现了什么什么,可能在座的欣赏负担就不一样了。大家记住一个口号“音乐何须懂”?很多人可能有疑问了,那么多专家学者那么多年全想不明白?问题没有那么简单,现在我好想是川剧变脸一样,我把脸一边,开始站在那一派观点讲话。音乐真的不能表现内容吗?我们用事实说话。
我这里有四个场景:1、险峻的高山 2、清澈的小溪 3、秀丽的田园 4、汹涌的大海。
你觉得哪一段音乐分别表达了哪一个场景。
(现场播放比较一段比较雄壮的音乐)
周海宏:大家说号吧,几号?
(观众:1号、4号)
我到处搞讲座,上到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下到几岁的小孩,说得最多的是1号、4号,和在座的完全一样。
听第二首。
(现场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
周海宏:几号?
(观众:2号、3号)
回答最多的是2号,其次是3号,和大家完全一样。
周海宏:如此一致的理解又说明什么?难道音乐不还是可以听懂的吗?其实“要听懂”和“何需懂”是两种音乐美学思想间进行了多年的争论,难道音乐不可懂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进入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如何懂音乐?”
大家了解一点儿联觉的理论就差不多了。什么是联觉呢?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说哪一个像巧克力,哪一个像薄荷糖?——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一种味觉的感受跟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再来,一个重一个轻,高音、低音哪个重、哪个轻?低音重、高音轻。闷热和凉爽哪个是高音?亮色和暗色哪个是高音?羊绒和真丝哪个是高音呢?大家看这么多种感觉,味觉、重力、温度、视觉、触觉都和听觉的高、低发生的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大家觉得听不懂音乐,缺少音乐细胞是不是?好,我今天要让大家上一个台阶,让大家对自己的音乐细胞有一点信心,我想请大家当一把音乐制作人,我这里有一个空调机要做一个广告音乐,你选哪一段。
(现场播放两段音乐,一段低沉、一段轻快)
周海宏:用哪段?
(观众:第二段)
周海宏:谁说我们不懂音乐,我们非但懂音乐,而且还可以当制作人。高音给人的感觉凉快!
反正什么《社会经纬》、《法制进行时》就用第一段音乐,因为它给人感觉深沉。大家想想,“深”是空间的高度,“沉”是物体的重量,我们拿这两个字形容听觉的声音,这本身就是联觉现象。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跟视、听、味、触、嗅一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觉反应,人人都有,只是大家平常不注意而已。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使得声音这一门声音的艺术能够表现形象、场景、情绪、情感、思想、哲理等等听觉之外的东西,核心道理就在与此。
刚才大家当了一把音乐制作人,觉得自己音乐细胞还不错,我现在想让大家再上一个台阶,巩固一下对自己音乐细胞的自信心。我想让大家当一把作曲家,看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我想请大家创作一首哀乐,你来创作哀乐,是高音还是低音呢?(观众:低音)快速还是慢速呢?(观众:慢速)上升还是下降的旋律呢?(观众:下降的)你太有才了!(观众笑)
(现场播放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周海宏:慢速、低音、下降的旋律。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肖邦的音乐细胞长得是一样的。外国音乐这样给人以悲伤感,中国音乐要是这样也给人悲伤感。我有个同学现在是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主任,他说,有一天我哄小女儿睡觉,她才八个月还不会说话呢,我给她唱中国民歌《小白菜》。
(周教授现场清唱《小白菜》:小白菜呀、地里黄啊,两三岁上没了娘)
结果小孩给唱哭了,还不会说话呢,音乐就听懂了。
音乐在联觉的同时能跟情绪发生对应关系,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惟乐不可以为伪”,惟有音乐这件事不可能造假,你的真情实感透过旋律、音调都可以表现出来。现在好多流行歌给我的感觉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现在的流行歌都是爱情歌曲,其他都不唱,流行歌的题材范围非常窄基本上都是爱情,本来爱情酸甜苦辣都有啊,流行歌里面的爱情都是悲伤的,伤心、离别、痛苦、等待、找不见、不见不散,词写的都是撕心裂肺的,但旋律…(周教授清唱“伤心总是难免的”),听了一点而都不伤心。(观众笑)还有一首歌怎么唱的?“想哭的我,可怎么哭也哭不出来…”(周教授清唱)…一点儿都不想苦,日子过得太好了。(观众笑)
周海宏:我们用音乐表达一下汹涌的大海、起伏的群山。
(现场播放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题)
周海宏:首先声音很强给人感觉很有气势;其次很低给人感觉很深沉;第三你听旋律“拉西拉西拉嗦发唆咪”波浪型起伏。
周海宏:现在我想让大家写一首乐曲表现“黎明”,先描写黎明前的黑暗,你来表现的话准备用高音还是低音?(观众:低音)长音还是短音?(观众:长音)。现在描写天越来越亮了,怎么办?——越来越高,越来越短。
(现场播放穆索尔斯基《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周海宏:你们和伟大的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音乐细胞长得也是一样的。
周海宏:现在听听哪个是野蜂,哪个是蝴蝶?不是小蜜蜂,是那种大马蜂子。
(现场播放两段音乐)
周海宏:大家没有听错吧?
接下来听听哪个是英雄、哪个是恶霸?
(现场播放《红色娘子军》洪常青的主题与南霸天的主题。)
周海宏:在座的各位,现在我旋律的调调一点都不变,把它改成洪常青就义前的曲子,把它降低、拉长。
(现场播放《红色娘子军》洪常青悲壮就义前的曲子)
周海宏:作曲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啊。也就是降低、拉长这两项。其实音乐就是凭联觉表现各种东西的,作曲家也就是凭这种感觉选择和组织声音表现他所要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一套心理反应的机制下,在作曲家影响当中感受到他的表现意图。核心道理就在于此!
下来两派观点各打五十大板,首先是没有必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理解音乐,“音乐何须懂”。同时我们要指出的是,你认为音乐什么也表现不了,音乐欣赏就是纯粹的听觉感受也是错误的。那大家有产生疑问了,那我什么时候“听得懂”什么时候“听不懂”?怎么以前我啥都听不懂,今天周老师往这里一坐,全听懂了,这音乐细胞不能长这么老快吧。
我们继续分析。首先从作品角度看,音乐作品能否引起人们很明确的内容理解,取决于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你作曲家选择的声音和声音所表现的东西在联觉上要一直都对应得非常好,如果对应得非常好,像刚才的作品,人人都可以听得出来,如果对应得不好,就不能怪我们听众听不懂,是作曲家写得不像。首先还是作曲家的责备,下面这个曲子我们就听一句。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当当当滴…”持续地慢速、低音、下降,什么情绪啊?悲伤。巴赫的《约翰受难乐》。还有一种是这样的。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搭噔”上去了,“嗒”又下来了,“噔”又上去了,“滴”又下来了。一上一下,一快一慢,没有持续稳定的状况,这样的音乐很难让人产生表现了什么感觉,刚才的作品为什么大家感觉那么明确?因为我选的全是(联觉)最像的作品,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音乐的音响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是很难产生明确地表现了什么的感觉的。
当然了,我们听众也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大家不用担心自己的联觉能力,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特别小孩联觉特别敏感,刚会说话走路,音乐一奏响人就跟着音乐跳了,情绪、节奏一点问题都没有,很多家长还以为自己生出一天才来了呢。
其实人对音乐的反应是相当本能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这种感觉慢慢慢慢越来越被我们所忽略,所以关键是体验联觉的习惯,这可能需要努力了。理解音乐靠联觉,联觉人人有,就看你是否关注它,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反应。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比较复杂的作品,是西贝柳斯的作品《交响诗—芬兰颂》。西贝柳斯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芬兰还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下,当时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闹得很凶,在这样大的背景下西贝柳斯写下了这部作品。作品写完了也上演了,但刚演了一个月就被禁演了,因为沙皇俄国统治当局的文化检察官听出来了,你这个作品是想造反的,是想把我推翻的。一个纯粹的器乐作品,也没有词,怎么能够使人产生这么鲜明的政治思想感受。现在我要请在座的各位当一回沙皇俄国当局的文化检察官,看你的音乐细胞够不够格。
可能很多人在下边嘀咕了,前面的作品之所以能听出来,是因为你周老师想鼓励我们给我们提示,让我们在那么小的提示范围内去选,当然能选出来了,都把我们当小孩啊?我那音乐细胞,用东北话说就是,都是你搁这儿忽悠出来的。
现在我不给大家任何提示,作品的第一个主题,你告诉我,听了以后是什么感觉。
(现场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周海宏:是什么?
(观众:压迫)
周海宏:有人用的词跟我一模一样,“压迫”。
(现场继续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周海宏:第二个主题。
是什么感觉?
(观众:苦难)
周海宏:第三个主题?
(观众:反抗、觉醒)
周海宏:第四个主题?
(观众:战斗)
没错。
周海宏:第五个主题?
(观众:斗争)
周海宏:对,镇压和斗争。明白了吧,你们的音乐细胞足够当沙皇俄国的文化审查官,不是我忽悠出来的。
(现场继续播放《交响诗—芬兰颂》)
最后音乐变成了这样(主题6:斗争/前进),
然后变成这样(主题7:反扑/战斗),
然后是这样,这个旋律被选为芬兰国歌。
然后是这样(主题7斗争/胜利向前),
最后(主题10:胜利)。
周海宏: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作品的每一个主题,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和人的情绪反应都有非常准确的联觉关系,这样下来形成了非常通顺和完整的逻辑。你把音乐表现到这么直白的份上,你就不能怪人家把你禁演了,你这就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是,现在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令你们失望的消息,这些解释都是我瞎猜的。(观众笑)人家西贝柳斯没有这样解释过,都是凭我自己的感觉。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你猜得对吗?这样猜的话,谁不会啊?你该不会是理解错了吧?
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第三个问题:“音乐理解何需'正确’”。
我们来介绍一下音乐理解活动的特征。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这首曲子给我这种感觉,你说我理解得对不?我自己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听一首曲子好不容易有点儿感觉了,又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对,最后对一下乐曲解说,十有八九对不上。为什么?研究告诉我们,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这就必然导致了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比如明确的具体的视觉的东西,像家居、水果、长相,音乐表现不了。没有具体感性特征的抽象概念,像博爱、平等、经济、法律,音乐也表现不了。
下面听听这首曲子,你告诉我,它给你的感觉表现了什么?
(现场播放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周海宏:什么感觉?千万不能说,一说准错,这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观众笑)
亚麻色、头发、少女没有一样是音乐可以表现出来的,这首世界名曲从小我都听不出来,现在我也没听出来。大多少音乐作品的作曲家都没有透露创作意图,大家知道贝多芬有《命运交响乐》、《田园交响乐》、《英雄交响乐》,可能他的第一、二、四、七、八交响乐都没有标题。莫扎特写了40多首交响乐,海顿写了100多首交响乐,都没有说音乐表现了什么意图,有的虽然给了一个标题,但是作品绝大多数部分也是没有说明的。
给大家讲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在音乐界广为流传,据说是真事。
大家知道贝多芬最有名的是《命运》交响乐,表现了“命运在敲门”,很多人都知道。一位老哥去听,听到第一句“当当当当…”时,他说“呀,命运在敲门勒”(用河南话)。继续听,他又说“又敲门了?”,再听,他说“还敲个没完了”?(河南话)
作品表现什么意思啊,不可能从头敲到底吧?绝大多数乐曲解说都包含了很多解说者个人主观想象的成分,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只要是音乐内容的解说,跑不了写解说的人编的成分,不是他自己编的,就是他找别人一起编的。我都干过这活,上大学的时候,出版社要出一版严肃音乐的磁带,想找人写解说词,说没解说词妨碍购买,我就把这活揽过来了,分给其他学生一起写。一开始我们翻书找内容,但是找不着,根本就没有,怎么办?只好自己听自己写感受。作曲家在作品当中表现了什么,或者直接写乐曲表现了什么,欣赏手册、节目单、教材有哪个写着“我个人觉得音乐表现什么”,没有那样写的,因为站在一个权威的位置上,所以大家都信以为真。我甚至还要告诉大家,甚至许多作品的标题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也不是作曲家本人给的。
大家都知道贝多芬最出名的是《月光奏鸣曲》,哪来的?咱小学生都知道,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有《月光奏鸣曲的诞生》,从小我就听过这个故事:有一天晚上贝多芬在郊外散步,远方传来琴声,贝多芬循声找去,发现一个小盲女在弹贝多芬的作品,他很感动,就说“能不能让我弹弹啊?小盲女不知道大师就在眼前说“好啊”,贝多芬就即兴演奏了一曲,茫茫月光、湖畔月色,《月光奏鸣曲》就此诞生了。
编的,(观众笑)一小报记者编的,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当初贝多芬就只写了编号没有标题的,一个小报记者杜撰了这个故事第一个放在报纸上,第二个就抄第一个的,第三个抄第二个的,三抄五抄作品就有了标题《月光奏鸣曲》,七抄八抄就进咱们教材了,历史就是这么诞生的。
下面这个作品是伟大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叫《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他首演节目单的解说词是作曲家亲自委托自己的好朋友写的,资料来源绝对直接,现在我来放音乐,你来看解说,看谁能听出来。
(见PPT,解说词:在一个阳光和煦的早晨,一个美国人漫步去爱丽舍广场…走过一家敞了门的咖啡馆…这位美国人过了河…)
现场播放《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周海宏:谁能听出来这是法国巴黎爱丽舍广场?根本就听不出来。大家可能会说了,写解说词的瞎编,作曲家作曲家也不管管他?我再告诉大家一个震惊的消息,很多作曲家也参与了纵容这样编造的行为。我在学校还干了这样的活,别人来找我,作品完成了该交了但还没标题呢,你们搞理论的是不是帮我想一个?我说,让我听一下。一听,我说,就那什么什么什么,作曲的人说,“好,就它了”。作品交上去了,有标题,是我起的,他创作时没想那么多,所以让我替他编。我说让我听一下,他说还没演奏呢,没有音响,不能听。不能听?不能听也能起名字,怎么起?一般来说起抽象的。一个字抽象,叫“诉”,诉啥?诉啥都行。
上次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作曲家写了一个标题,人家贝多芬是《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乐》,他的作品啥标题呢?俩英文字母“YY”交响乐。北京的大指挥家写评论批评他,问作曲者“YY”什么意思?他说,就是“音乐”这俩字第一个字母。(指挥家说)哦,音乐交响乐,那不是跟没标题一样吗?(作曲家说)可我的标题还是“阴阳”、“意韵”俩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人家说,那你还是哪俩字字母?“医院”不也是“YY”打头吗?
音乐作品当中根本就没有办法表现标题、解说等等,这一方面让我们因为听不出来而产生挫折和沮丧感,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觉得音乐高深难懂,音乐家高深莫测。那天我随便抄了几个标题,都是很玄的词“….com交响乐”(观众笑)
“听不出来”不是听众的错,因为那些内容音乐根本就无法传达。理解错误也不是我们听众的错,因为以联觉对应关系为基础,音乐内容的理解一定是主观的、模糊的、多种多样的。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就连演奏家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都是千差万别,那怎么要求听众和作曲家保持一致呢?现在给大家听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演奏者理解的差异有多大。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现在让伟大的钢琴作曲家克劳斯来演奏的,听上去会有点儿像“土耳其轻骑兵”,而让更伟大的世界顶级钢琴大师古尔德来弹,像什么?让我们听听。
(现场分别播放两位作曲家演奏的《土耳其进行曲》)
周海宏:这哪儿还有轻骑兵的影子?是“小白兔进行曲”吧。(观众笑)
这是何等的错误?谁敢说古尔德的错误。
周海宏:我们下面来听听伟大的《命运交响曲》,看看大指挥家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来演奏的,他是怎么个敲门法。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非常粗暴的敲门法。我的朋友说,这哪里是命运在敲门,是命运在踹门呐!
我们再来听听另外一位大指挥家科纳帕尔茨布是怎么个敲门法?
(现场播放音乐)
周海宏:哆哆嗦嗦、颤颤巍巍,哪是《命运交响乐》?这是“命运不济交响乐”啊!
演奏家尚且如此,怎么可能要求我们听众的理解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一致?反过来说,连演奏家都这样,咱老百姓有什么必要在乎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说,“听不懂”把一大批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纸一样薄的观念障碍就把很多人都挡住了,而“理解错误”又把一大批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
一个老先生跟我讲,周老师,听完你的讲座我太感慨了,我本来是特别喜欢音乐的,我尤其喜欢听二胡,每当音乐奏响,我就浮想联翩,人生的诸般感受涌上心头,听了很多年都很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听音乐欣赏讲座,这一听我才知道敢情这么多年来我全理解错了,那音乐根本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理解全是错的,它的解说我全听不出来。很受打击,从此以后不听音乐了。今天听了你的讲座,我才知道,敢情每个人都可以在音乐当中体验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敢情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音乐当中去,连那么多那么伟大的演奏家们都是这么干的,我还有什么顾虑。今天晚上,我就要把以前喜欢的音乐拿出再听一遍。
我们之所以强调“音乐何需懂”、“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是因为“要听懂”、“要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要求给我们听众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老怕听不懂,使我们在音乐的大门之外不敢进入,老想听懂,结果妨碍了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纯听觉之美。“怕理解错误”束缚了我们,想象力无法展开;一听说“理解不对”,又产生了挫折和沮丧感。你想象,你有这么多障碍还怎么可能去热爱这门艺术。
我们认为在音乐欣赏当中活动当中,体验重于理解,体验个人感受重于理解别人的意图。听不出来、理解得不对,无所谓,重要是“你觉得音乐好听,你听得舒服,你在音乐当中有你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才是音乐审美活动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给大家几个建议。
第一个,放松地听,就像听轻音乐一样。
第二个,尽情地想,让你自己的想象来完成音乐最后的生成过程。
第四个话题,到底什么是音乐欣赏方式?
首先我要强调,音乐就是听觉的艺术。你长了这么多感觉器官,每一种感觉器官受它美的感官愉悦、感官享受的需要,对应的人们创造了各个艺术门类,音乐就好比是耳朵的“美餐”。大家想想,美食的欣赏方式是什么?一盘东坡饺子端出来了,你马上会想这里面有什么思想内涵我怎么没吃出来吗?不用想那么多,享受味觉的美就是美食的欣赏方式,体验纯粹听觉的美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
所以为什么听音乐会不能说话、不能打手机、不能乱走动、照相、不能让小孩在里面又哭又闹?你想想,别人请你吃饭,饭不好吃你可以不吃啊,你总不能往盘子里面吐痰吧?不能让孩子在旁边撒尿吧?音乐是耳朵的美餐,音乐是一个作曲家精心选择、精心组配,演奏家精心调制呈上来的。你弄出声音来不像盘子里面的苍蝇一样吗?凡是听我今天讲座的朋友,再听音乐会绝对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别人出声,如果你家孩子闹你赶快带别人走,别让他干扰别人。这是规矩!要是想咳嗽怎么办,想咳嗽?憋着,(观众笑)等到音乐强的时候再抓紧时间咳嗽几声。想睡觉?可以。打呼噜?不行!这是规矩。
我现在给大家讲讲音乐厅里的规矩,好不好?(观众:好)
人们在听音乐会的时候最最吃不准的规矩是什么?(观众:鼓掌)对,不知道该什么时候鼓掌,很多人不清楚有些“乐间不能鼓掌”的规定,“啪”地一下鼓掌了。
有一个朋友是很高级的领导干部,是副市长,他说有一年去维也纳去金色大厅听音乐会,他不知道规矩,一个乐章完了以后他热烈鼓掌,一看一千多人就他一个人鼓掌,一下子2000多只眼睛看过来了,他只好赶快去厕所了,回来不坐那里了。
怎么鼓掌呢?三条。
第一条,看节目单。
所谓分乐章的曲子都是套曲,比如交响乐,四个乐章一套;协奏曲三个乐章一套;奏鸣曲三个乐章一套,大凡这种曲子,大标题底下往往有小标题。你数,一个完了,两个完了,三个完了,四个完了,基本上可以鼓了,但有时候五个,你吃不准时看第二条。
第二条,看眼神,看动作。
大指挥家不想让你鼓掌时,他是屏住呼吸慢慢地放下来,如果想让你鼓掌他就马上放松,大家一看就能明白的。基本上就比较可靠了,还吃不准就家上第三条万无一失。
第三条,就是跟着人家鼓掌。(观众笑)
周海宏:乐章间不许鼓掌的规矩特别不合理,因为乐章完了以后咱不鼓掌憋得难受。道理就是,乐章间的乐思是连贯的,你的掌声打断了乐思的连贯性。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主要是习俗和传统。音乐厅还有一个规矩,是第三个,正好相反。
歌剧、舞剧、独舞、双人舞单练一大段,干干净净地结束,音乐没有马上跟上来,这时候大家一定要鼓掌,大家铆劲儿鼓,还要跺脚,还要叫好,中国人就叫“好”!外国人叫“Bravo”。这是习俗,演员等着呢,你要不鼓掌演员难受。前两年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去北京演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太棒了,全世界最顶级的,男演员太帅了,那技术…。最后一个鼓掌的都没有,只好自己下去了,多尴尬啊!你说是怕打乱乐思,这是习俗。
像《茶花女》,最后女主角得肺痨要死了,死之前不都得唱一段吗,男主角唱一首凄美欲绝的咏叹调,一边抱着一边唱,唱完了以后,女主角死了男主角接着唱?不行,不能死,就抱着等观众鼓掌,鼓完掌了才能死。都是习俗。
(观众笑)
周海宏:节目单上的节目都演完了以后不要走,要热烈鼓掌让演员加演返场,一直到观众席亮灯,才能走。
我一个朋友,也是很高很高级别的领导,这个领导一出去看的演员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到节目结束以后,演员谢幕、下去、再谢幕、再下去,不上来了。大凡演员加演之前都会都撑一下,领导同志不知道,站起来往外走,老百姓不管这些接着鼓掌。领导走一半,演员露头了,大家看演员又出来了掌声更热烈,领导以为是谢幕继续往前走,演员往里走,领导往外走,演员走到了正中间,领导走到了过道里。演员准备再演!你想全场热烈掌声过后,一下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就我们领导同志一个人在前面站着,演员开始演奏,领导回去也不行了,硬着头皮继续往外走,全场1000多听众盯着他一个人在乐声中走出剧场,多尴尬!
听音乐会穿什么呢?最尊贵的领导请你吃饭,你穿什么,听音乐会就穿什么。外国人听音乐尤其是交响乐,特别是歌剧、舞剧被当作是最正式最重大的社交场合,那时候大家一定要正装出席,男士西装领带皮鞋,女士正装。
掌握了这几条,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规格、任何档次的音乐会你去听,没—问—题!
(观众鼓掌)
周海宏:咱们回到正题。
音乐还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我们除了有视、听、味、嗅、触这些外感系统之外,人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感系统,就是我们情绪和情感的世界,这种感受是那样地细腻、微妙、强烈、深沉,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它也需要一门艺术来表现,音乐就最擅长表现人类内心这个世界活动感受的艺术,我们说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在音乐的欣赏当中体验心里微妙不可名状,难以言传的感受,这是音乐欣赏当中最重要的方式。
下面我要举一个例子培养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体验细腻、微妙、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我用下面这个例子来引导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去体验那种纯情绪感受的欣赏方式。比如说有一个小伙子特别爱一个姑娘,特别想向她袒露你的爱慕之情,但是你心里很明白人家根本不爱你,但你老想说点什么。有一天,你发现对方迎面走过来了,在一条狭长的校园小径上,一分钟之内的距离,就你们两个人,越走越近。从五线谱上来看是特别直观的(见PPT 五线谱),这就好像是你的心情,在同样高度上,犹豫了一下,然后一个冲动,跳到第二条线上,我今天要跟她说点什么,紧接着一想,没戏,算了别说了,失落得下来了。但还是要说,这个机会太好了,过了这村没这店啊!于是第二次冲动一下子就跳到第三条线上,又没敢说,又下来了。还是要说,第三次冲动,到不了第三条线了,只冲到了第二条线了,使劲到了第三条线上又下来了。都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首曲子还有第四次,但是这次连第二条都没到,只到了第一条线上,再使了一下劲到了第二条线上,最后是彻底失望了,这个是延长符像一对眼睛,给我的感觉,人家都过去了,你回头惨巴巴地望着,心头一涌,心如刀绞。大家注意全局第四次冲动最凄惨、最悲凉、最绝望。有点儿像股票了,下去一下你不抛,再下你不抛,最后被彻底套牢了。(观众笑)
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瞬间的情绪的起伏跌宕、矛盾的冲突变化语言是难以形容的。大家可以不跟着我这个蹩脚的例子,你可以想象生活中任意让你渴望、幻想、激动但又让你绝望的事情,你想好了这件事,我们来听着音乐,大家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前面有段乐队的引子,后面是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演奏。
(现场播放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周海宏:是不是特别难受啊?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像音乐这样如此细腻、丰富、微妙、动态、即时地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感动。美术很伟大,但美术是静态的,缺少时间的过程,而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时间中展开和铺陈、发展变化的。文学很伟大,也有时间性,但是通过阅读、理解、想象、体验,对这样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的变化来说,文学来得太慢。电影和戏剧纪事性很强,但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去体验内心的感受,这两门艺术都太间接了。我们的音乐是从心灵射向心灵的语言,音乐无须言语,直达人类内心的深处,言说语言无法言说之物,音乐是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艺术。
现在我来概括一下,我上次人事部讲课的时候,他们的领导给我概括了一下,我觉得挺好的,所以我就一直用他的概括了。
第一,音乐何须懂?就像听轻音乐那样听,不要有理解负担。
第二,音乐理解何需正确?想到哪儿就是哪儿,也可以把自己的感觉放进去。
第三,实在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了,也不是我没有音乐细胞,而是他写得不像。
讲完了前四个话题以后,关于音乐欣赏观念层面上的障碍基本上被扫除了,但是“曲高”为何“和寡”,大家难以欣赏严肃音乐,不仅仅有观念层面的障碍,还有别的原因。
大家说“我不懂音乐”时,第一个原因是不知道音乐表达的是什么,还有其他层面的原因。大家想想轻音乐你也听不出来?那你怎么就不说你自己不懂呢?轻音乐都有标题的,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曲子《秋日的私语》你也听不出来?你为什么不说自己不懂?中国传统音乐如广东音乐名曲《大浪淘沙》、《雨打芭蕉》等也都有标题,你也听不出来,你怎么不说你听不懂啊?实际上,当大家说“我不懂音乐”的时候,除了有不知道是啥意思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上无法接受。我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听过一句话叫“喝洋酒,喝不懂”,喝不懂是啥意思,就是不习惯它的味儿,不适应这种感觉,也可以说听众在感觉的层面无法接受严肃音乐。
我经常把欣赏音乐和美食做比较,美食的世界酸甜苦辣、百味俱全,单独的苦、辣、酸,像臭豆腐、外国人的奶酪、南方的榴莲、北京的豆汁、江浙的臭冬瓜,你还需要适应一下子。
我把人们在感觉层面上无法接受严肃音乐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
对应的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红字是音乐方面的表现,蓝字是欣赏者方面的原因(见PPT)。曾经有人说,即便听了你的大道理,我也不爱听外国人的音乐,因为什么?难听!大家所说的难听基本上可以归结到这四个方面去。
首先第一个不爱听严肃音乐的原因是觉得“旋律、音调怪”。什么叫怪?臭豆腐怪、榴莲怪。什么叫“音调怪”?我给大家讲一点乐理知识,大家都知道音乐是由1234567组成,实际上中国的传统音乐不是7个音,大家都知道是几个音符吧?(观众:5个)少俩,为什么说你五音不全啊?本来都少俩了,你还不全。少什么呢?少了4和7,中国的音乐缺“发、西”(音同)。大家都听过“宫商角徵羽”吗?这就是12356的古代叫法。弹钢琴的时候是123456,一个手对应一个键,把弹4的手去掉,没问题。“唻嗦咪唻咪 嗦咪唻哆唻…”(音同),只要你不唱4(发)、7(西),一唱就能唱出中国味。要是让你做一首中国味的曲子,别看你既不识谱、更不懂乐谱,甚至从来没见过钢琴,你都可以把中国曲给作出来,你就光弹黑键,别弹白键,在黑键上乱按,按了以后就会发现真出中国调。(观众笑)但你如果老按4(发)、7(西),就容易出外国调。
还有日本音乐也是五个调,少了2(唻)、5(嗦),你要经常唱6(拉)、7(西),就能唱出日本调来。(观众掌声、笑声)
周海宏:大家还记得《鬼子进村》怎么唱吗?
“啦西啦哒咪”(音同)…。
我的好朋友到西北农村给农民朋友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问下面的听众什么感觉?大家说像《鬼子进村》了。(观众笑)
在乐理上,“咪发”和“哆西”(音同)之间是半音关系,其他都是全音关系,中国的传统音乐因为少了“发西”(音同)这两个音就没法构成半音关系,如果音乐当中有很多半音的话,在中国环境中成长的听众就很不习惯。
(现场播放音乐)
人们还不爱听不能唱的东西。
(现场播放音乐)
其实这就是习惯问题。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成长过程当中有的东西大家很习惯,成长过程当中没有的东西大家会觉得怪异。原来人们管啤酒叫什么味?马尿味,现在很少这样说了。人们原来喝葡萄酒,就说酸不拉叽的怎么喝啊?现在喝多了也挺好。多接触,习惯了就好。
人们还不爱听太低的东西。
(现场播放音乐)
也不爱听太高的东西、太弱的东西、变化太细微的东西。
(现场播放音乐)
人的听觉能力是需要选择的,人所有的感觉能力都是需要训练的。
你去儿童用品商店会发现所有的颜色都是很鲜明、艳丽、单纯的,小孩喜欢鲜明、反差大、对比强的东西,成人喜欢细微、微妙、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喜欢这个画,长大以后喜欢《蒙娜丽莎》(见PPT 一幅中国美女年画、一幅《蒙娜丽莎》)。以前觉得这个画(年画)挺抢眼挺好,这个(《蒙娜丽莎》)黑乎乎的,现在长大了觉得这个年画乱哄哄的。小时候觉得《蒙娜丽莎》不好看,不哭不笑的样子,长大以后才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太微妙了。刚开始看外国人觉得他们长得都一样,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也都一样。现在就不理解了,那么大差别怎么当年愣是分不出来,为什么?你感觉能力多了,经验多了,分辨能力强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看黑人、阿拉伯人还是会觉得长得都一样的,因为经验少,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所以,小孩子喜欢的音乐一定要变化鲜明、对比强、反差大,如果是很少变的,小孩不爱听。
人们不爱听太慢的东西,一慢就感觉特别沉闷。有的人不爱看节奏慢的电影,还有人不爱看足球,嫌进求太慢,因为慢的东西对人注意的保持能力要求高,而人的注意力保持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增长的。所以小孩喜欢的音乐要一定的速度,“嗦咪咪唻发发 多唻咪发嗦嗦嗦…”,小孩就喜欢这样。什么叫慢?就是两个事件间隔长,这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的音乐孩子就不喜欢听,像“咪——啦——发—”,小孩等你“啦”出来,“咪”早就忘了,注意力保持不了那么长时间。
人们不爱听找不着旋律的东西。有人说,所谓的高雅音乐,特别是交响乐听起来“嘎吱嘎吱”半天,听不出个调调来,怎么样欣赏这些部分呢?还是注意力的保持问题。
我爱把这部分跟看足球赛相比较,很多人不爱看足球,为什么?因为老也不进球,还满场乱跑,不知道该看什么。但是没有人能够否认,足球是最令人疯狂的运动。为什么?还是因为进球太少,每进一个球才特别激动人心,这是心理学的效应,我们管它叫做“没有强烈的期待就没有强烈的感动,快感的强度与期待的张力成正比”。什么意思?足球一开场就进球和踢到第89分钟才进球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音乐当中没有旋律,是为了阻碍旋律出现,是铺垫、蓄积、酝酿的过程,当我们的内心期待铺垫得特别强、心理能量聚集得特别大的时候再把旋律给你,才特别地激动人心。但是很多人不喜欢听这部分,就像很多人不爱看不进球的比赛,他不能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地专注于对过程发展变化的感受。
下面我要用这个例子,培养大家在音乐欣赏当中体验过程的变化,从过程到激动人心的感觉。这个需要一个例子来引导大家,这个曲子特别像一场足球比赛,上去就像进攻,下来像撤退。进攻、进攻、进攻,没准备好,一脚长传过来全军撤退,放慢节奏、稳定阵脚,长传、短调,调整阵形以后发起第二轮进攻,第一轮进攻是大敌压境,杀到禁区外围,这时候单刀直入带球杀入进去,这是钢琴协奏曲,乐队停了就剩一架钢琴往前冲,然后临门一脚应声入网,全场欢声雷动,这时候开始旋律了。
(现场播放钢琴协奏曲)
周海宏:没旋律了,往上踢、进攻、传、进攻、冲、上、全军撤退、长传、短传、再长传、开始进攻啦…迂回、外围、全线进攻、大军压境、单刀直入…。
多好听的旋律啊!上去就唱不如经过一番铺垫以后推出来那么激动人心,大家可能不知道,你们刚刚听了半天毫无旋律的东西,怎么听的?专注于对过程变化的感受,这并不复杂。
人们不爱听太吵闹的东西。
(现场播放很吵的音乐)
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音乐。
我的祖籍是河南,有一天我们家从农村来了一个老乡,当时我有一个索尼的录音机,那天我特别想向那个农村老乡显摆一下录音机的音响效果。那天就拿了一盘最能发挥录音机音响效果的磁带插进去,然后把耳塞塞进他的耳朵里。他听了之后说:哎呀!轰轰响!(河南话)那么伟大的音乐,在他的耳朵里竟变成了“轰轰响”!我估计刚才的音乐在下面很多朋友的耳朵里基本上也是“轰轰响”吧!这就如同我不会喝白酒,你把最好的五粮液和最差的高粱酒给我喝,哎呀!真辣!别的啥也感觉也没有,哪个好也不知道。没有敏锐的感受力、耐受力,就不能欣赏这样的音乐。
当你觉得严肃音乐难听的时候,跑不出我说的这四个方面。
有人问,周教授,到底什么是严肃音乐?什么是通俗音乐呢?
其实,没有截然的界限,但是今天我想解释一下,其实我特别不喜欢“严肃音乐”这个词。当然还有一个词,相对来说我更不喜欢,它就是“高雅音乐”。每个人都可以欣赏最伟大的作品,一听“高雅音乐”让人敬而远之,这个词有一股阶级分层的色彩。而且这个词很不准确,音乐当中那些阴森、恐怖、焦虑、挣扎、滑稽也不能用“高雅”这个词代替。“严肃音乐”这个词也不好,一副阴森森、冷冰冰板着脸孔教训人的感觉。但是没办法,没有别的词用。用“经典”这个词吗?大部分音乐作品不是经典,还有每日涌现的新作,既不经典更不古典,找不到一个好词。
我想强调一下,左边这个东西(见PPT 年画)是人生来就可以感受的,右边这个东西(见PPT 《蒙娜丽莎》)是要你的感觉能力达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能享受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认为世界上听严肃音乐的人永远不像听通俗音乐的那么多,这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上能喝软饮料的永远比喝烈性酒的人多。但是有一点,世界上很少有人终生热爱、依赖软饮料,却有人终生热爱、依赖烈性酒。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道路:简单的东西容易腻。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追捧贝多芬,将来二百年,还有人追捧、热爱贝多芬;过去二百年,有人热爱茅台酒,将来二百年,还会有人热爱茅台酒。大凡经典的东西都不能太简单!但只要你复杂,相对来说你的受众面就小,受众的年龄段就比较窄。人的感觉能力是有发展阶段的,当你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你才开始去思考,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特别像。一岁的小孩爱喝白糖水,再长大一点爱喝鲜橙多、可爱多、葡萄多等饮料,你这时候让他喝可口可乐他觉得苦、辣。再长大一点爱喝可口可乐了,再大开始喝甜葡萄酒、干葡萄酒,等白酒喝上,你再让他喝软饮料,他就觉得没意思了。这个道理和音乐一模一样。
我们为什么不爱听严肃音乐?其实我们从来都不反对通俗音乐,我甚至在全国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为流行歌曲摇旗呐喊,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有不同的需要。在一个健康、文明、发达的社会,人的每一种正当的需要都有对应的东西去满足它,我要强调的是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欧洲某个大城市在它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放上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这音乐比警察还管用。现在大家跟我一块儿想象一下,一个歹徒手持一把凶器来到地下通道,准备实施抢劫,一进入地下通道他听到了这样的音乐,你告诉我,他的抢劫出得了手出不了手?
(现场播放。(播放音乐)我估计他的手腕已经软了。音乐不能使他变成好人,但是在这样音乐的伴随下,他无法聚集犯罪所需要的情绪,大家知道人们做一些事都是受情绪支配的。
欧洲某一个大城市过街天桥放音乐以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大家想象一下,一个歹徒手持一把凶器到地下通道实施抢劫,他听到了这样的音乐,你想他的抢劫出得了手出不了手?
(现场播放马克涅《沉思》)
周海宏:我估计他手腕都软了。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非常大,通过影响情绪影响人的行为。如果打仗时你喊“同志们,冲啊!”,同时放上这个作品,你看战壕里的人都不爱动了。(观众笑)
大家早上起床昏昏沉沉的,但是马上还要投入到工作中去,怎么办?现在你就知道了,在这样的音乐伴随下刷牙、洗脸,清爽爽的一天马上就开始了。
(现场播放泰勒曼的《巴黎四重奏》)
你如果是闭起眼睛的,听到后看是不是眼前一亮,大家试一下,别太矜持了。
到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你觉得累了,腰也酸了、脖子也硬了、脑袋也糊涂了,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加班加点怎么办?男士们站起来抽根烟、女士们站起来扭扭腰,效果都不大。现在你就可以听听这样的音乐…
(现场播放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周海宏:大家不要矜持,人家说了,矜持的程度和社会地位成正比。大家一起来扭扭腰,动动手。(观众跟着节奏扭动)这个音乐下去以后就来神了,再干半天活没问题。
有一天你犯错误了,你领导怒气冲冲过来,“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马上大难要临头了,赶快放上这个作品。
(现场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
他要批评你啊,你让他严肃不起来。(观众笑)
周海宏:音乐对人情绪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影响情绪影响人的行为。我们国家太不重视这个问题了,我想找一个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帮我写一个提案:禁止在公共场所放垃圾音响!那么拥挤、那么嘈杂的环境你放那声音,人家能不打架吗?北京西单贸易中心、中关村,深圳华强北,沈阳三好街…,这什么环境啊?创造和谐的社会,听觉环境不和谐,叫什么和谐。我这次到珠海来,在飞机上看一个报纸,上面有一个投诉噪音扰民的,其实是乐音扰民,垃圾音响。每个店都放不同的音乐,“哐哐哐…”地,人家还怎么吃饭?
去理发店剪头发,要是给你洗个头,按摩按摩多舒服啊!我一进理发店就听到轰隆隆地音响声,我说师傅能不能小点儿声啊?刚一小声,马上又放大了,我就明白了,我到那里是想放松一下,听点儿柔和的音乐,他们干了一天活郁闷地狠,想振奋振奋精神,那音乐根本就不是为你放的。
有的地方需要音乐,却没有。什么地方需要音乐?我觉得地下通道最需要,我最怕走地下通道到楼梯口那一段,鬼楼一样。医院需要音乐,我住过几天院,真难受!不是死一样的沉寂就是呻吟声、叫喊声、器械碰撞声,我一进病房马上加台音响立刻好多了。我们单位有领导得了癌症,手术化疗特难受,住院期间我给他配一个音响。他出院后说,海宏啊,你的音乐伴随我渡过了我一生当中最最艰难的时刻。
办公空间需要音乐,特别是政府办公机关特压抑,当然是我们想听领导不让听,说干扰工作。好多家长说小孩做作业老喜欢听听音乐,不干扰学习吗?小孩说不干扰学习。很多家长关心这个问题。有一个试验等下试一下就知道了,家长不让听音乐不就是怕干扰学习吗?第一个试验就是“注意力保持试验”。心理学家做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我可以马上给大家做,我说一个数,你就算。1+1?你知道是2;再加1?你知道是3;再减1?你知道是2;再加2…………,简单吧?能连算三分钟就不错了,给你一百万美元。你想要?错一次扣十万,不敢错吧?大家就怕走神。结果你知道吗?任何人不可抗拒地,每隔八到十秒一定会走一次神,错了一次,哎呀十万没了,赶紧又集中注意力,不到三分钟一分钱不剩。在纯神经层面上你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集中到那种程度的,这是人生物学层面自我保护的机制。所以你要求人注意力保持那样的程度,要求本身不合理、不现实。
第二个试验,司机在实验室模拟开车。一组有音乐,一组没有音乐,检测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结果证明有音乐伴随的反应速度更快,尤其是长时间持续差距更加明显。音乐通过片刻地吸引人的注意力,降低了神经的张力,减缓了神经的疲劳,间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音乐提高效率,其实是通过改善环境氛围,让你高效率的工作保持时间长一点。大致原则,智力投入越高,听的音乐要越柔和;智力投入越低,听的音乐可以越激烈;智力投入越高听的音乐要越统一,智力投入可以反差大一点。这是大致的原则,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可以有音乐。
在座的很多都是领导,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生活很紧张,有的人已经到了精神减压的程度了。我还告诉大家,音乐还是最佳的精神减压的办法。为什么说音乐最佳呢?
很多东西都可以减压,旅游减压,一年去不了几次。
运动减压?可是当你身体很疲惫的时候,强体力活动并不是好的减压办法。(见PPT)爱立信中国区总裁杨迈下飞机去锻炼身体,猝死在健身房中。当人的身心很疲惫的时候,强体力活动不是好的减压办法。
找人倾诉也可能减压?可生活当中很多东西不变说,即便你想说也不能随时随地抓到一个好的耳朵来听。音乐就是随时随地抓在每个人手中的精神减压办法。有人说不爱听音乐,心情不好听了闹得慌。你选错音乐了,你忧郁、沮丧,能听通俗音乐吗。我们有一个专业叫《音乐治疗》的课程,是通过音乐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专业,在音乐治疗当中有一个原则叫做—同步性,你选择的音乐要和你当前的心情保持一致,逐渐逐渐地把你带到你想要的情状之下。比如说我给得到选一个音乐,一开始是非常阴郁、安静、深沉、舒缓,你专心地听了,就觉得音乐像是你内心一种诉说,你有一种灵魂被按摩的感觉。不知不觉地音乐开始活跃、兴奋、上升、提速、变强,最后达到高潮,然后再缓缓地下来。你觉得心情好多了,你的情绪被宣泄出来了。减压两种办法,一种是宣泄,一种是放松。宣泄的音乐太长了,现在我们来听一段放松的音乐。
请大家把手放在膝盖上,腿放下来。
周海宏:大家先做一次深呼吸。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想象一幅山水画,高山流水、天高地远,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嘈杂的工作,来到大自然中间。大家闭上眼睛,跟着音乐深深地、徐缓地呼吸。
(现场播放舒缓音乐)
深呼吸一次、放松!
(现场持续播放舒缓音乐)
周海宏:吸气,呼气,放松。肩部放松、腰部放松。
吸气、呼气,放松。眉头放松、下巴放松、全身放松。
周海宏:由于时间问题,不听太多了。
我们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音乐美学家叫青竹(音同),他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在繁杂和喧嚣的社会生活当中,人类需要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音乐正是这样一种艺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音乐一样给人如此自由、如此广阔、如此自我的精神活动,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喧嚣、太烦燥了。
上次在讲座中,有人讲,周老师在你放放松音乐时,我突然间意识到一个问题,在生活当中我已经有很长很长时间内心没有这么宁静、这么平和,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喧嚣了,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的需要多种多样,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在严肃音乐门类当中有些伟大的作品,它们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你心灵深处的感受和全身心的震撼,这是通俗音乐做不到的。如果你现在还没去听这样的音乐,不是你本身没有这样的需要,而是因为你还不知道音乐的力量!有人说没时间听音乐,大错!因为在人类所有的生活享受当中,音乐这门听觉艺术的享受相对来说是最不需要专门时间的。上班坐车、走路、跑步、买菜、做饭、刷碗、擦地…,脑袋空下来都可以听。现在很多人大量时间在车里,碰到堵车、跑长途,不去听音乐那不是浪费生命是什么?如果你要说你根本就没有时间听音乐,你基本上等于在说“你根本就没有时间享受生活”,那你基本上就不需要活着了。(观众笑)
大家都跃跃欲试啦,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从今天下午开始、从今天晚上开始听音乐,放松地听,你的欣赏能力自然提高了。人的听觉能力和味觉非常像,小时候大家不吃辣椒,怕辣,但有人终生都不吃辣椒,一辈子吃辣的能力都不能提高。作为一个人,来到地球上就一次,一辈子没有尝过川菜的美味就离开世界,你的人生是遗憾的。不要拒绝辣,先吃微辣,慢慢吃,越吃越辣,从怕辣到不怕辣,最后变成怕不辣。有人说过了30多岁以后就越来越没有音乐听了,原来爱听轻音乐了,理查德.克瑞德曼的东西上大学那么上瘾,现在为什么觉得这么松垮垮、软塌塌的,一点都没劲。轻音乐没意思了,通俗音乐又闹哄哄的烦人,严肃音乐又听不懂,都没音乐听了。我告诉大家,超越了“懂”和“不懂”的观念障碍,在座的各位正是到了该听严肃音乐的年龄了,如果现在还不去听,你后半声的耳朵就是寂寞的,人生就有遗憾了,到了关键时刻你的灵魂就少了一块避难的场所。
如果说今天讲座的上半场是引领大家进入音乐大门的话,下半场是告诉大家进了大门以后会遇到哪些感觉层面的障碍,会发现哪些音乐当中的精彩,剩下的修行就全靠你个人了。
有人说,周老师,你能不能推荐点合适曲子啊?我的讲座讲了七、八年了,今年终于要出版了,除了收了两张讲座的DVD之外,还专门选了八张音乐CD,里面全都分好了类,有让你睡觉的音乐、有让你起床的音乐、浪漫的、宣泄的等等背景音乐一共八张,所有的曲子都不太辣不太苦,现在完全可以听,当然也不太甜,不像轻音乐那么容易听,你要仔细去听。当你把这些全听完,全听烦了,你就发现自己发生变化了,你再听通俗音乐就觉得没意思了。你想听更多的时候,套装里面有一本小书,我推荐了100位西方最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全都标了星级(三星级、五星级),你从高往下听。还标了难度级,谁比较容易听,谁比较难听,你从下往上听。按图索骥,等你把这些音乐全听完,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观众笑),你就基本上“登堂入室”了,音乐就成了你一生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的伴侣,那时候我的讲座的最终目的也就实现了。
下面我要抓紧时间开始讲最后一个话题。
有人开始要鼓掌了,有人要收拾包袱走了,“请神容易,送神难啊”。(观众笑)
为什么我要讲最后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的讲座后面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更核心的目的,为了这两个目的,我把自己的讲座当作使命到处去讲,我来谈谈“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作用”,请大家再给我最后的半个小时时间。
我有一个学生,他从小跟我学钢琴,但是这孩子不仅仅学钢琴,他妈还同时让他学小提琴。大家知道学一种乐器已经够累了,这孩子他妈既让他学钢琴,又让他学小提琴。不仅如此,他妈还给他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外语班、书法班等,一点也不夸张,我们那天统计了一下,他同时上六个班。学两样乐器加上平时的作业,把这个孩子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到周六周日,这娘俩就像赶场一样满北京飞。那天我就问我学生他妈,你为什么这样逼你的孩子啊?每天除了学习啥也不让他干,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凡是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一律被看作是浪费时间,不许做。这个孩子他妈说,还不是为了将来上名牌大学啊!我说,上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他妈说,将来才能有好工作啊。我说,有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他妈说,那将来才能有出息、挣大钱。我说,有出息、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一点都不夸张,孩子他妈想了半天才说,孩子将来生活不就幸福了吗?我说,归根到底,溯本求源,我们对孩子做的一切,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一生幸福,但是像你这样每天除了学习,别的啥也不让他干,他将来能幸福吗?大家注意我的问题,我问的不是他现在童年快乐不快乐、自由不自由、幸福不幸福,因为在我们的家长当中普遍有一种观念叫“先苦后甜”、“吃完苦中苦,再当人上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该珍惜生命、享受生活”这个观念太复杂了,我跟她说不清楚。所以我的问题是,你将来让他幸福的目的能实现吗?
每年金秋十月,我都愿意跟我爱人去北京的香山植物园去玩,香山植物园的金秋特别漂亮,我们经常能在那儿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这种现象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学校都带着孩子们去郊游,在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当中不看景、不玩,一人拿个小本本,全趴在那里抄树名。大家知道干什么吗?为了写作文。家长高兴,老师也高兴,看咱这孩子旅游也不耽误学习,这将来得多有出息!我的问题是,当你要求你的孩子凡是跟学习没关系的事情一律不准做,当你的孩子在旅游的时候还被要求去掌握知识,你有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展机会。
什么是感性能力?视、听、味、嗅、触、情绪、情感等所有感觉的总称。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才会发展的,我们的头脑因为思维而敏锐,我们的肌肉因为劳作锻炼而强健,我们的感觉也因为感受而敏感,如果从小不重视一个人感性能力的发展,你就会使他的一生枯燥乏味。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这样的人,他有好工作、高工资、有房、有车、有数码相机等等,总之生活当中该有的基本都有了,但是你看他每天的生活,他对什么都没兴趣。下班就在家里待,你让他听音乐?听不懂。看电影?(他认为)都是瞎编的。旅游去?太累了。吃饭?腻透了。找朋友聊天?烦死了。这老婆想,我嫁给这么个老公生活也太枯燥乏味了。(娶了这样的老婆的人会想)我娶了这样的老婆,日子过得也太没劲了。大家想想,生活当中该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了,你说他幸福吗?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因为他没有感觉,他是麻木的。所以我们说,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能力,作为一个完善的人,我们不仅要有获得幸福条件的能力,还要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
要想获得幸福的条件,你必须要有理性的能力,要特别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特别到位,解决问题特别坚决果断,这样你就能拥有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但是要想体验幸福,还必须要有感性能力,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需要。可以这样说,同等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的生命质量要高得多。感性能力低的人是不会享受生活当中的美好的!比如旅游的时候,来到一个湖光山色的地方(见PPT),你一下车,扑面而来清新的空气,深深吸一口沁人心脾。湛蓝的天空、碧蓝的湖水、碧绿的草原、苍翠的青山,有感觉的人就能够享受这份大自然的恩赐,没感觉的人,下车撒泡尿又回去睡觉去了。同样都是旅游,但质量差远了!
这时候突然跑过来一个小朋友,穿着红夹克,“万绿从中一点红”大自然骤然地活跃起来了,有感到的人操起相机咔嚓咔嚓记录下生活当中精彩的瞬间,没感觉的人不会注意这些东西,(他认为)旅游有什么意思?都是山水、草木、建筑,到哪儿都一样。因为他麻木了,所以他觉得都一样。请大家继续看,如果小朋友走到这儿的时候(见PPT 图中小朋友跑到1/3的地方)就按下快门,是不是比小朋友跑到这儿时(见PPT 图中小朋友跑到1/2的地方)才按下快门,这个照片的效果好一些?这就叫构图啊,这就需要感觉啊。有的人照相能把人框进去就不错了(观众笑),有的人照相人都框不进去,有时候说“来,我给你俩照个合影”,他晃半天“咔嚓”,真不放心,回来一看脑袋就一半,照片上全是菜。(观众笑)
所以说,体验幸福生活是需要能力的。去年八月份我刚刚去了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活了40多岁,头一次去桂林,我觉得相见恨晚,大家如果没有去过的话一定要去,要不然会后悔的。从桂林上一个大油轮,沿着漓江三个小时到阳朔,沿途风光美不胜收,那天眼睛都不够使,拿起相机霹雳啪啦,我拍了好几百张照片,拍得漂亮吧。(见PPT 阳朔风光)可是三个小时的旅途,这两个人从头睡到尾啊。(见PPT )现在流行什么,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点拍照、回去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体验人生的幸福是需要能力的,感性能力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家长和教师乃至全社会还没有把这种能力(感性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非但如此,往往还剥夺这种能力发展的机会。不仅如此,我们往往还剥夺这种能力发展的机会。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如果停课的话,先停什么课?音体美!搞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这叫小三门,就是不重要的课。为什么这些课程不重要?因为高考不考,为什么高考不考?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感性能力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是多么地重要!
现在生活好了,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很多人已经小康富裕了,衣食无忧以后人们开始享受生活。现在很多人是怎么享受生活的?除了吃饭就没有别的,过年——吃、过节——吃、生日——吃、朋友——聚会吃、拉关系走后门——吃;吃完了家禽走兽,吃山珍海味,再尝尝珍稀动物,连珍稀动物都吃过了,还在吃上下功夫,又推出了人乳宴、金月饼,为什么整这些东西?为什么整这些东西啊?因为他其他感觉器官不发达!(观众笑) 大家吃完了开始搓脚、按摩、洗澡,我不反对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很舒服,我也很喜欢,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些东西都是简单的感官愉悦,简单的感官愉悦容易腻。
上次在广东认识一个小伙子,32岁的房地产界亿万富翁。他跟我说,周老师,我现在对什么都没兴趣,上班一杯茶一泡泡一天,下班一待待一晚,他得忧郁症,从来不带笑,真的,我从来没见过他笑。大家想,一个亿万富翁想要什么没有?但是他不快乐!
上次在山东讲课时,一个女老板跟我讲,周老师,我们家资产过亿啊,我跟我老公说,你想买奔驰就去买奔驰,想买宝马就买宝马,想要啥就买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可他成天就不想活,说活着没意思。大家想,亿万富翁要什么没有?怎么会活着没意思?我估计那些简单的感性欲望早已经腻透了,但在他生活当中缺少了高品位的感性生活,缺少文化艺术的享受,他生命的质量没办法进一步提高。这还算好的,吸毒、赌博本质上讲也是增加了人生感受的,缺少高品位的感性生活,就在这些地方找出路。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道理,一个人生命的总能量是一个常数,不花在这个地方就花在别的地方。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做什么不行,赌博去,甚至挪用公款、铤而走险,为什么?记住,一个人必须要把自己成就转化为感受,必须要把自己的财富还原成体验,当经济发达人们富裕了以后缺乏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文学艺术享受,会滋生出很多贫穷社会没有的社会问题,“穷极无聊”固然讨厌,“富极无聊”才是真正可怕!大家应该听说过,“穷得只剩钱”了,什么意思?这个钱不能转化成感受了,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真正的感性需求,没有高品位的感性生活。
周海宏:下面请大家看一组漫画,朱德庸的《一无所有》,特别贴近我们今天讲课的主题。
(现场播放幻灯片)
幻灯片内容:我有一个成功的事业,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贤慧的妻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聪明的儿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妖艳的情妇,但我觉得一无所有;别人都认为我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但我还是觉得一无所有。有一天我决定辞了工作、弃了老婆、丢了孩子、离开情妇,现在我真的是一无所有,这时我才明白,当时我确实拥有了一切,只是我没有感觉。
所以,生活当中大家拥有的很多。有钱人拥有很多,没钱人拥有很多,地位高的人拥有很多,地位低的人也拥有很多,但是感觉麻木使我们失去了本来有可能体验到的幸福生活,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需要良好的感性能力,这是从个人角度来说。
下面,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再重谈这个话题。
请大家注意。(现场播放一段录音 转电话时的等待音乐铃声)
难听不难听?那是相当难听啊!这是我们中央音乐学院办公室的一个电话转接器。(观众笑)
这么难听的产品是工程师设计的,工程师觉得挺好给厂长看,厂长觉得挺好就生产,我们员工觉得挺好就买回来用,用了一年多,那天我把它录下来了。大家想,一个如此拙劣的产品从最初的设计者开始穿过了所有人耳朵的检验最终走到了我们用户手里,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全社会普遍感觉麻木。
如果说这个电话转接器大家见得少,电子门铃大家见过吧。就那“嘀嗒、嘀嗒”的声音,多难听啊,碰上没电了“嘀—嗒”。难听不难听啊?我们家装修时想买“叮当”门铃,跑遍了北京城还真有得卖,一看欧洲进口产品机械门铃,很贵。这么大一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挂着两个小钢板、一个小锤子,一按门铃“叮—当”,声音非常和谐!大家想想,德国如此发达的国家要生产机械门铃而不是电子门铃,为什么?为什么人们宁愿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去买机械门铃而不是电子门铃?因为不好听的东西无法忍受,所以我想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在于经济和科技方面,还在于我们国民对环境的感性质量缺少要求。我们的国民是不太重视感性质量的,那么是不是因为在很多国民身上缺少了一种素质。随地吐痰随之差、乱扔垃圾素质差,到底是什么的素质差?我把这种素质具体地、明确地称之为——感性的素质。
什么是感性的素质?
首先感性能力强,有感觉,不麻木;其次感性要求高,他追求美好的感觉,不能容忍恶劣的感觉。现在大家都在谈素质,领导的素质、员工的素质、国民的素质,我认为做一个完善的人,我们必须要同时拥有以下三种素质,缺一不可。作为一个合格的父亲和母亲,你们必须要培养我们的后代以下三种素质,缺一不可。
第一,理性的素质。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征服世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征服自然、战胜他人成为强者,需要的这种素质。一个理性不发达的人,他一无所长,他是弱者,会被淘汰。
第二,情感的素质。人类要创造友爱、关心、和谐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人间的温暖,在事业发展中获得群体的支援和帮助,需要这样的素质,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没有朋友,关键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他。
第三,感性的素质。我们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文化艺术,体验人生的幸福和美好需要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生活会枯燥乏味、环境会丑陋不堪。我要强调的是,缺少任何一个素质的人,都是素质不完整的人。但是理性的素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重视,情感素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呼吁,但是感性的素质人们还没有起码的概念,还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素质构成方面被明确提出,也没有在我们系统化的教育当中得到有效培养,更没有在我们的人才选拔当中得到考察和检验。
如果我们的感性素质低,他就会对恶劣的环境麻木不仁,如果感性素质低,他会对基本的生存环境缺少起码的要求,这个不需要举太多例子了。我教了一个德国学生,他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厕所为什么那么脏?”我一愣,赶快回答,我说“可能在传统上,我们中国人认为那就是应该脏的地方。”他说,“可是我认为那是最应该干净的地方啊!”我无言以对。
真的,各位领导同志,咱们可以想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请客吃饭,一顿饭可以把清洁工一年的工资吃出来,少一顿饭就可以在厕所里专门配一个清洁工,但是吃饭的要求从来没含糊过,清洁工这个事情基本上不在乎。
珠海真的是太美丽的城市。我在别的城市看到,特别明显用于打理市政环境的经费投入不足,为什么?他可以成千成万地花那个钱(建房子),但是舍不得花在市政建设上。为什么?他们觉得这事不重要,因为他们看到了不难受。如果人的感性素质低,就只要实用不顾美观,能用就行什么都不管的事实在太多了。
(见PPT 钢琴上了一把锁)
周海宏:大家看到钢琴上有什么东西啊?(观众笑)
当管理者举起锤子在这么漂亮、这么贵重的乐器上钉下这个破锁鼻儿的时候,他心里有没有一点点不舒服,领导有没有一点儿不高兴?没有!因为他没有感觉。请大家注意我下面一段话,“由于一个人的感性能力低,所以他在决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在诸多要素的权衡中忽略和放弃了环境的要素”。大家想想,多花一点时间,多花一些钱,装一把暗锁行不行?当然可以!但是他就会在这么一点时间、这么一点钱和这么难看之间选择了难看,为什么?因为他不觉得难看。
周海宏:俩夫妻打架,为什么?为买一台洗衣机,好看的1600块钱,难看的1400块钱,老婆想多花点钱买好看的,老公认为老婆浪费钱。上次有人跟我说,周老师,我家的情况跟你说的正相反,我老婆是觉得能用就行了,什么也不管了。咱们家装修房子去买灯,最重要的大客厅的灯,一百五十万块钱买的房子,我老婆非要买一个75块钱的灯,还说怎么不是照亮。我看中了一盏灯2000多块钱,看都看用看了,再怎么打折也是1000多块,为这个事我们俩夫妻整整吵了一个上午,最后吵翻脸了,根本就说不通,我坚决买了1000多块钱的。明白吗?表面上夫妻有分歧,原因双方对环境的感性质量要求不同,深层原因双方感性素质有高低。
给大家提一个醒,我跟小朋友提一个醒,你们找对象一定要找感性素质差不多的人。感性素质高低不同的话,你们会在价值观上面发生严重分歧,每天为这件事打架。感性素质高的人,要为享受生活、美化环境付出一定成本,感性素质低的人,会要是你把每一分钱、每一分钟花在实用、功利的地方。
下面我想说的是国家大剧院入口走廊的黄色警示带。(见PPT)这是我用我那破手机拍的照片。因为大剧院入口隔三、五米远就设置了一个小台阶,在人流高度密集的地方你设置这个表示什么?几分钟之内绊倒很多人,几秒钟之内踢一下(台阶)。当然现在已经全部拆掉重做了,知道大剧院的石头有多贵吗,看看就知道了。我想说,因为设计师、工程师感性素质低,小小一点疏忽造成多大的浪费。
一个手机好看的一千块,难看的几百块。当然我买这款手机之前,我一个朋友刚刚送我一款手机,什么牌子不说了,很俗的一个蛋形(音同)设计,底下大、上边小,大家都知道手机有翻页、调音量等等作用,这手机是一款滑盖手机,设计师把按纽设在了下面这块滑盖的上部,滑盖一推起来,大头把小头压住了,这个按纽根本就摁不着,还要抠着弄,能看到的功能基本上都不能用。大家知道当年开发一款新的手机投资几千万元,因为我们的设计师在很小的细节上没有感觉的话,整个投资打了水漂。我想说,我们的知识分子感性素质低,这是一个大问题。
(见PPT 丑陋的被撬坏的门锁)这是大剧院的男厕所。我估计这里装修好了以后要把厕所门订一个锁,然后没钥匙了又撬开了。
(见PPT 一高一低的小便池)这是某一家500强公司的男厕所,小便池一高一低。
我估计是碰上钢筋了,不好处理。但是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处理,不能这样,工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高一低直接挂起来了,施工完了检验通过了现在用起来了。我想说的是什么,任何一个环节的人但凡有一点感性要求这种工程根本不可能通过的,但是我们的每一个环节的人感性素质都很低,所以我们国家才到处充斥了那种拙劣的工程。
(见PPT 拙劣的雕塑)这叫是华罗庚,这叫是李四光?!(观众笑)
(见PPT )多少漂亮的自然景观,环境绝对超一流。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公园,绿地一下子来一个变形金刚,一下来一个四五米高的大家伙,满公园都是这种张牙舞爪的大雕塑,太吓人了,太可怕了,太不协调了。我想说的是,由于我们的管理者、经营者感性素质低,他工作越努力,他产生的破坏就越大。(观众笑)
如果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可怕的,短短二、三十年祖国的青山绿水满目疮痍,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建设。为什么有些人只注意经济增长,不注意保护、建设环境。我想可能有非常非常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原因?因为感性素质低、感觉麻木,所以环境问题根本就进不了他思考问题的要素当中去,因为他麻木没有感觉,所以没有发自内心、来自感官的触痛。任何一件事跟环境相权衡,他都会放弃环境。现在政府提出了非常好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缺少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干部发自内心来自感官的对美、对和谐的要求,这些理念要如何落实?宣传得还不够吗?
所以我想,要想创造和谐社会,更不能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但是,感性素质的培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绕了这么大一个大圈子,我就为了说这一句话“艺术在人类生活中固然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道德教化的作用,但是艺术那些方面的作用是可以被替代的,艺术在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培养人的感性能力,培养人们对美、对和谐发自内心来自感官的要求,这是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不能代替的作用。但是多年来,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文化传统乃至意识形态等,艺术这个方面的职能被大大地忽略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在我们本来就不足的艺术教育中,又把艺术教育变成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化。在我们过去竖立的所有榜样当中,都刻意强调他们是那种除了工作别无旁顾、绝对不会去享受生活、毫无欲求的人。在我们的道德观念当中,一个越没有生活情趣、越不好美的人就越让人放心,如果他有成就,就越受人景仰。我要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不爱(保护)环境不是从现在开始的,二、三十年前出门就把大小便倒在家门口,当然那个时候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破坏环境的能力有限,现在我们的生产力发达了,已经发达到可怕的程度了,但是国民的感性素质没有同步提高。一个社会发展两个轮子都在转,但是两个轮子转得(速度)不一样快。
所以让我来强调,让我们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的艺术素养,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全局性、基础性的一个大问题。这使得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无法真正腾飞,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在人才瓶颈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的经济如此发达、科技如此进步、国民如此富裕,而和谐社会仍然遥遥无期的全民素质的一个大问题。
这是我整个讲座最核心的目的!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感性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和谐社会的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谢谢!
主持人殷亚敏:在我主持了几十期的珠海文化大讲堂的讲座当中,掌声最热烈最经久不息的一次,这掌声代表了我们对周教授精彩讲座最衷心的感谢。
周教授还可不可以给十分钟左右的互动时间?(周教授:好)
好,现在还有十分钟的提问时间,然后是周教授签名售书的时间。
现场提问:尊敬的周教授,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因为你的书上也有关于儿童钢琴的问题,我有一对双胞胎孩子在学钢琴,我想问一下,家长辅导孩子学钢琴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什么,除了提高他们人生的感性素养以外,我们应该关注他们在学琴当中感受什么?
周海宏:你问了太复杂的问题,在国家大剧院我连讲了几个小时关于同样的问题。
我送给你们每个家长三句话。
第一句话,每个孩子一生至少要学一样乐器,这个不需要论证,大家都可以形成共识了。还有一个强调,这个学习要持续到初三,不要过早地停止,在初三以后还学习对未来有很大影响,早早停下来就连影子都没有了。
第二句话,让孩子自己选择乐器。有人说“钢琴是乐器之王,小提琴是乐器之后”,那是你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你问小孩为什么要学贝司呢?因为贝司最大!这就是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最重要是他选择的压力和你让他学的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孩学着学着不想学了,怎么办?你就说,这是你选择的,实在不想学就换一样,不能停。很多孩子在学第二件的时候就喜欢音乐了,初三之前不能终止学乐器。
第三句话是最重要的,学琴不要学得太苦、太专业化,过于专业化的学琴,使很多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观众鼓掌)大家想想,我们打球、游泳一辈子享受活动的快乐,让专业的教练看觉得你拍子都用错了。你搞不了专业,是不是认真练就能成专业了?你不要抱这种梦想,你成天抠孩子手指头、抠孩子手腕,这种孩子你就指望他搞这个了,因为成为钢琴家的人根本不需要训练这些事情,就像喝凉水一样自然地就解决技术问题了。所以学琴主要是为了人的一生增色添彩!当一个人听到说学琴苦的时候,大家觉得很正常,我认为这太不正常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童年接触的教育能够像音乐这样给孩子如此多的快乐,但是我们整个社会过于专业化的器乐学习使很多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我把这三句话送给每位家长!(观众鼓掌)
关于学琴的话题我今天没法展开说了,我写过12篇文章《琴凳上下》,大体上问题可能都在里面涉及到了。
现场提问:周教授好!我是图书馆管理员,今天我们是在珠海市图书馆接受您的音乐洗礼。您也过音乐对环境和情绪的影响,能不能恭请您为珠海市图书馆留下一个建议,我们图书馆需不需要背景音乐,需要什么样的背景音乐?谢谢。
周海宏:我觉得公共场完全可以有音乐,但是阅览室就不建议,因为音乐偏好问题很严重,你喜欢这样的,他喜欢那样的,这时候容易出现偏好的差异,如果喜欢听的话,他们会带耳机去听。如果是公共空间就完全可以放,我的那个套装里面就有很适合的背景音乐。比方说轻音乐,声音不是很大、音低的话,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图书馆一定要有音乐,但不建议阅览室有音乐。
最后一个问题。
现场提问:我想问一下,音乐跟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有没有关系?我看过很多文章写说中国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跟我们的创新能力很差有关。我们作为一个人才,是不是科学、艺术什么都精通一些更好?
周海宏:我觉得你问了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社会现在一直在强调通识教育,似乎可以培养人更广泛的素质。但是我认为,大凡杰出的人都不完善,但凡完善的人很难杰出,既杰出又完善的人是极少的个案,不能作为教育的常规模式来培养和追求。所以我倒觉得我们一定要“术业有专攻”,这种基础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创新的问题,我们缺少对创新的心理机制研究,我最近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什么叫创新?创新有很多很多具体的要素,我没法具体展开,但是我想强调一点,创新相当于两个电极碰撞出火花,只有一个电极不会激发火花。当你有两个电极时会碰撞出一个火花、三个电极可以碰撞出三个、四个电极就可以碰撞六个火花。所以我想,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和创造力和思维发散程度有关的,没有这么多经验,没有这么多电极在放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火花创造出来。音乐教育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弱的环节,我们人类的心智能力有四个:数字、言语、视觉、听觉,在中国古代就不说了,都包含了乐。而现代教育严重地忽略了这个问题,这个国家没有创造力是和它缺乏感性教育有很大关系。
我想说一个题外话,我们国家缺少创造力还有更大的一个问题,创造需要自由,需要越离正轨,需要对个性的宽容,而我们国家一直进行的是“听话教育”,请大家记住“听话教育”是一个扼杀创造力的教育。所以我想,教育要突破改革,但是没有个性的张扬和自由,创造性的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我们大家共勉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