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是胃 “烂”掉了吗?哪些因素会引起?该如何治疗?

有些人去做胃镜,会拿到“糜烂性胃炎”的胃镜报告,那么糜烂性胃炎是胃“烂”掉了吗?是不是很严重?其实不是的,糜烂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从解剖学上来说,胃壁共分为四层,从里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糜烂性胃炎就发生在最里面的黏膜层。胃的黏膜层是胃壁内部一层很薄的、脆弱的组织,具有自我修复的平衡机制,如果胃部负担过重,或者刺激过强,就会打破这个平衡,造成破损,从而引发糜烂性胃炎。

一、哪些因素会引起糜烂性胃炎?

常见的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或者严重的创伤、疾病造成的应激状态反应;很多药物也可能引起糜烂性胃炎,最常见的有各种非甾体抗炎药、各种镇痛药、退热药、感冒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也可能导致糜烂性胃炎并引起消化道出血;某些成分不清的中草药和保健品等也可能引起糜烂性胃炎;另外饮酒以及辛辣食物刺激也可能导致糜烂性胃炎的发生。

二、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

常由应激状态反应以及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等引起,起病较急,在原发病的病程中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粪,单独黑粪者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出血时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多发性点状或弥漫性充血、糜烂,出血等。

三、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一般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反酸、餐后饱胀、食欲减退等,但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下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毫米,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

四、糜烂性胃炎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根除幽门螺杆菌

目前倡导的联合方案为含有铋剂的四联方案,即1种“拉唑”类+2种抗生素+1种秘剂,疗程10~14天。由于各地抗生素耐药情况不同,抗生素及疗程的选择应视当地耐药情况而定。

常用的拉唑类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环素等。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

(二)胃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包括: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硫糖铝、瑞巴派特、吉法酯、替普瑞酮、米索前列醇等,适用于胃镜下胃黏膜糜烂严重或症状严重的患者。

(三)抑制胃酸分泌药

常用的包括上述根除幽门螺杆菌所讲的拉唑类药物,另外也可以使用替丁类药物,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罗沙替丁、尼扎替丁、西咪替丁等。

另外还包括缓解症状的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以及促进消化的酶制剂,如复方多酶片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前提下,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和含硒药物及某些中药等。

同时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吸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