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家的元宵节/赵振超

我喜欢过节,喜欢明月当空的中秋节,也喜欢祥和团圆的春节,更喜爱充满乡情的元宵节。

在我的记忆里,过完大年初一就盼望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我们豫西南的农村元宵节就是春节的延续,用家乡人的话说“不过完十五不算过完年”,虽然元宵节没有春节那样有隆重的仪式感,但老家那个年代外出的人极少,还是春节的那些快乐着的人们用另一种形式庆祝他们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

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总少不了孩子们的存在,成人的世界里似乎更不能缺少孩子们天真烂漫欢闹,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在下一代人的世界里寻找着自己的影子,村里的孩子们过完年就时不时拉着大人的衣角询问离元宵节还有几天。当父母笑着说“快了”,就开心地悄悄掏出一个小鞭放上一响,然后再家人责怪声中一溜烟跑了。

小时候听村上几个“能人”说城里人的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还要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可热闹了。而在我的老家更多的是用做红灯笼,做红枣馍、布袋馍等特有的食品,并被当做供品,在主人虔诚的表达中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在20世纪90年代的豫西南农村,每年能用上电的时间少之又少。正月十五家家都会做很多大大小小纸灯笼,然后选出两个最大最好看的挂在大门两侧,在等电盼电的日子里,元宵节的夜晚挂满红灯笼的乡村,过节就成了一种对明亮的期待,那是一种十分壮观的景象。

正月十五这天早饭过后,家家户户的女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把前一天晚上发好的面团和洗好的红枣拿出来做红枣馍和布袋馍。做红枣馍就是圆圆的白面馒头上放上一个红枣,寓意着一个女人用她神圣的乳房哺育着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这是一个怎样生动地表达,我想,世界上还有哪一种爱比母爱还要博大和宽广;布袋馍如同盛满粮食的麦桩,他们用最虔诚的形式盼望来年庄稼的丰收。

乡村的大街小巷里,每家每户的大门口和院子里都挂着自己做的红纸灯笼,条件稍好一点地把点燃的红白蜡烛做光源,还有很多家庭是用墨水瓶、铁笔杆、毛线做成的煤油灯做光源,这样的灯透过红纸一闪一闪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灯笼上面的一股黑烟直挺挺消失在黑暗里,那时的空气到处都充斥着一种煤油味,生活惯了,这种气味也成了元宵节独特的味道,站在村头放眼望去,村庄的美在灯影里浮动着、跳动着、闪动着,犹如小说里一个薄雾缭绕的仙境。

村干部时不时村里还会请周边的戏班子来唱戏,锣鼓一敲,来看戏的人都会搬着小凳子来到大队部的小广场上,广场不大但也能容纳百十号人。像我这样大的孩子根本看不懂戏的内容,来这里只是图个热闹,看到有卖有吃的便会哼唧着家长买几口好吃的。好像在大人的交谈中也记住了《卷席筒》里有个小苍娃、《铡美案》里有个包青天。

家乡的元宵节,不但闹出了村中的喜气洋洋,也为新的一年闹出了新的希望,为村民们闹出了五谷丰登,闹得人们个个笑逐颜开、春光满面、精神抖擞。元宵节过罢,那些勤劳的人们都牵着老牛走上了农田。

几十年年时光转瞬即逝,不在家乡生活已有30多年,如今居住在高楼林立的水泥钢筋楼内,整日忙碌于单位的工作和孩子的事情,仔细一想,已有许多年没回老家过元宵节,不知道如今家乡的元宵节变成了什么样,是否还如以前那样生动有趣,是否有了更美好的内容,然而,儿时元宵节幸福欢快的场景时时浮现在脑海,温暖又柔和,幸福又留恋,虽不富裕,却有着朴素而简单的快乐。

老家的元宵节就这样一点点远离,留在记忆里永远是那白面膜、那灯笼、那个广场,还有我最真诚的小伙伴。

望着老家的方向,我想今年的元宵节一定很热闹。

作 者 简 介

赵振超,喜欢到熟悉和不熟悉的地方走一走,看风看雨看生活,让每一天都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