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四招,快速识别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和特曲霉(集蜂曲霉)等产毒真菌侵染寄主后产生的一类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目前,已分离出20多种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常见种类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

自然条件下,受污染的植物源性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黄曲霉毒素B1在动物体内代谢转化为黄曲霉毒素M1,进而污染牛奶、奶粉及乳制品等动物源性食品。但其分子结构稳定,耐高温(熔点为237℃~299℃),一般的烹调加工温度下很难被破坏。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最强的一类真菌毒素,具有急、慢性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变。黄曲霉毒素急、慢性中毒一般表现症状有精神障碍、腹部胀痛、肝区触痛、恶心呕吐、抽搐、肺水肿、出血、食欲减退、食物消化、吸收或代谢的中断,较为严重的可出现水肿昏迷,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危害的主要靶标是肝脏,属肝毒素,对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毒性大小因黄曲霉毒素种类或结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强,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六六六的10000倍。黄曲霉毒素危害主要表现在损害组织器官、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和免疫抑制等。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黄曲霉毒素B1列为I类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产生条件和污染环节

黄曲霉毒素是污染农产品与食品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在花生、玉米、大米、坚果、棉籽、乳制品等110余种农产品及食品中均有检出,其中以花生和玉米等粮油产品污染最为严重。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和适宜环境条件。黄曲霉菌是主要的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以湿热天气为主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产品、食品受潮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几率较高。黄曲霉毒素污染在农产品种、收、储、运、加等环节均能发生。

如何快速识别黄曲霉毒素污染

虽然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致癌性很强,但发生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的事件并不多见,这是因为一般农产品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低,只有摄入含有高浓度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霉变食品才会发生急性中毒。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推算,人类急性中毒半数致死剂量约为5mg/kg。因此,正常膳食情况下发生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情况的几率极小,多见于持续性低浓度摄入而造成慢性中毒情况。

以花生为例,消费者可以通过感官认识,避免摄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等食品,也可以准确鉴别出花生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及其含量,从而判断其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从以下几个方面快速识别花生是否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看”

正常花生外观色泽鲜艳,有光泽,呈淡红色,内部为白色;花生霉变后颜色变暗,严重的表皮会产生一层黑色或黄褐色的菌丝体。

“闻”

新鲜花生带有花生固有的香味,长期储存变质后的花生会产生一股哈喇味,有哈喇味的花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风险增加。

“尝”

正常花生口感香略带甜味,花生霉变后,不仅有霉烂异味,吃入口内有不同程度的苦咖异味,因此,霉烂的花生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风险也会大幅增加,一旦误入口内,应当立即吐出并漱口;

“检”

采用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试纸条或其他产品,如黄曲霉毒素免疫快检试纸条、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检测仪、单光谱成像检测仪、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仪等,最快5分钟可以检测出结果,操作简单快速,适于家庭、超市和仓库的现场检测和快速定量筛查,保障消费安全。

花生、玉米、稻米、坚果等粮油产品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因此生活中储藏时要注意在干燥、通风、低温条件下以防止霉变。此外,黄曲霉毒素也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因此,经过漂洗和水煮,部分毒素能溶到水里去,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黄曲霉毒素摄入风险,有利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