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首描写春雨的诗,全诗四十字,处处透着杜甫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水风社会 2021-03-10 12:59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那个时期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加上杜甫一直奉行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导致他的诗,风格多为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之作。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并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从老百姓的生活角度为出发点,为老百姓发声。
不过虽然杜甫经常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为老百姓发声鸣不平,但其时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是时时处处都是充满困苦,有时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也能看到令人欢喜之事,比如,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首《春夜喜雨》就是杜甫以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写的,处处体现着杜甫对这场春雨的喜爱和赞扬。
杜甫一生坎坷,他的一句“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便是他一生漂泊不定真实原因的写照。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春夜喜雨》便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的是“雨”,是诗人描绘春夜雨景的一首千古名作。全诗从夜雨的各个方面展开描写,处处透着诗人对于这场夜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我们来看一二句,第一句诗人一来就用了一个“好”字,直接赞美了这场夜雨,然后又用一个“知”字,把这场夜雨写活,为什么说这场雨好,因为这场夜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第三四句,诗人从听觉上描写,接着“乃发生“继续写夜雨的好,春雨来了,在寂静的夜晚,随风而至,他悄无声息,默默的滋润着万物,无意讨好。春日的雨,多伴随冷气和狂风,异常凶暴,容易毁坏它物,而这里诗人用一个“润”字,就把夜雨温柔和顺懂得爱护的面貌表现了出来。而前后两句中的“潜入夜”“细无声”相互配合,更是把夜雨无私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六句,诗人紧承上两句,从视觉上描写夜雨,表现出了诗人面对这样的好雨,希望它多下一会的思想感情。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唯独江上的江船渔火红艳夺目,诗人通过江上渔火的独明和到处漆黑一片的对比,衬托出了夜的黑,雨的密。烘托出春雨的繁密之景,夜越黑,代表着天上的黑云越密,云越密,春雨就下的越久。这两句看似诗人只写了夜雨的景,但读完之后,不难想象,诗人在看到此景后是有多么的喜悦。
最后两句,诗人运用了联想,诗人在目睹了这场珍贵的春雨后,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兴奋地想到: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一定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个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
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