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一章
第一段: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肉眼见有不见无,见利不见用。老子三喻,实为一喻。证无之大用存焉。车,行所用也】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器,食所用也】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安居所用也。老子以行、食、住日用为喻,世人易悟。】
第二段: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可见,用不可见。此用即《中庸》之庸也,唯庄子《齐物论》宣用、庸之分别。后世读《中庸》者皆错会庸之本意。有之用可见,无之用不可见。老子称可见之用为利,世人好利故也。世人疑道之无用,老子举无以明之。庄子弘无用之用妙旨,得老子真传焉。有是存在性,无是对有之超越,并非失去存在性,反而获得更高存在性。二宣无之教法】
【主旨:举日用三例,妙证无之存在性。开演无之教法,最终建立道之教法。】
第十二章
第一段:
五色令人目盲,【不见大象矣。世人失无入有,失道妙而陷五色五音五味,迷而不返,老子哀而劝之。】
五音令人耳聋,【不闻天籁矣。】
五味令人口爽,【味觉败坏矣。】
第二段:
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世人心发狂,不可不救。】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上下二句对调为佳。贪欲升级,令人发狂。】
第三段:
是以圣人为(wèi)腹不为(wèi)目,故去彼取此。 【腹,内也;目,外也。圣人以修内为要务,心不外驰。】
【破五执: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宝货。】
第十三章
第一段: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修道者知身为大患,故逍遥于宠辱之外。知辱为辱,宠亦若辱,宠辱无别。无行无根之竖宦,终日以邀宠为要务,可不哀哉!修道者岂与竖宦为伍。】
第二段:
何谓宠辱若惊?【世人不知宠辱若惊,闻之生怪。】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已知之矣。宠为下,世人惊怪之。宠之为性,愿得之,不愿失之。然天下岂有不失之宠乎?宠之扰心,甚于辱也。受宠者必失身。】
第三段:
何谓贵大患若身?【知身为大患,此知甚贵,无以加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wèi)吾有身。【人生大患,出于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知无身之大妙,始知有身之大患。】
第四段:
故贵以身为(wèi)天下,若可寄天下;【谁可寄天下?贵身而知身为大患者。贵身者弃身,可谓真贵身,不愿受辱,亦不愿受宠也。】
爱以身为天下(wèi),若可托天下。【谁可托天下,爱身而知身为大患者。爱身者离形,可谓真爱身,离形则无宠辱矣。】
第十四章
第一段:
视之不见名曰夷,【未显形也,故肉眼不可见。夷,平也,未显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未显声也,故肉耳不可闻。希,无声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未有质也,故肉手不可触。搏,手把玩触拿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夷希微三者,非耳目手之俗知所推究,唯玄照可得】
故混而为一。【因耳目体三官而分夷希微三者,原为一体,本无分别。世人妄有三官,故妄为分别,今复其本原,不可妄认为三,只可玄照为一。混而为一,非混三者为一。混,混成,不可用眼耳鼻舌身意五官六根分别割截之意。】
第二段:
其上不皦(jiǎo),【上视之,非明也。皦,有光之貌】
其下不昧,【下视之,非暗也。眛,无光之徴。上下文虽异,旨不二也。亦可谓“其上不昧,其下不皦”,不皦不昧,非明非暗,无明暗之相,故非肉眼可见。】
绳(shéng)绳兮不可名,【绳绳,无尽也,诗经曰“子孙绳绳。”非常名也,穷尽言语,终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道非物也。肉眼可见物,不见非物。】
第三段: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非物者何?状也,象也。物者,有质碍;象者,无质碍。物者言其粗,象者言其精。物像二分,妙理始生。世人妄认象为物,尽失妙理。象而非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超物远矣,非非物也,遣之又遣,始得其真。今日工程师电脑处理者是象不是物,搬运工搬运者才是物,不得谓搬运工是工作,工程师不是工作。视象为物,世人之大妄也。物亦非物,世人不知。】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凡物皆有首尾,无首无尾,更证非物。】
第四段: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物非物也,物者象也。此量子力学之妙理。凡夫不知,视象为物,心系于物,不知有象,迷误终身。今明此理,无物可觅。此理古今同,故可御今。文异意同,亦可云“执今之道,可御古之有”,物有古今,象无古今,无象之象,岂有古今?】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古始不可知,变也。古始可知,常也。道常,故可知古始。可变者,物也;不变者,象也。无象之象,岂可变乎?】
第十五章
第一段:
古之善为士者,【士者,修道士也。善为士者,证道之大宗师也。修道事业从远古混沌氏、黄帝代代相传,大宗师化现,以清浊世。帛书乙本:古之善为道者,义同。】
微妙玄通,【万物失无入有,牛马悬隔,而不相通。此凡夫之俗见,大宗师入玄同大定,玄照牛马一体;再深观,有无一体;故玄通也。通与断对,凡夫见断,大宗师见通。此通非可见之通,是不可见之桥梁,曰玄通。万物玄通,无不通也。万物玄通,万物玄同故也。】
深不可识。【修道士万物玄通玄同之甚深境界,凡夫叹不能知。内通神明,外显愚朴。】
夫唯不可识,【不可识,不可说,亦不得不为之说,济世救人故也。】
故强(qiǎng)为(wèi)之容:【道强为之名,修道士甚深境界亦强为之名,无得而称焉】
第二段:
豫兮若冬涉川;【修道士七徴之一。戒慎之至,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修道士七徴之二。敬畏之至,若畏四邻之敌。】
俨兮其若客;【修道士七徴之三。既谨且严,如黛玉临门。】
涣兮若冰之将释;【修道士七徴之四。得道之喜悦,身心泰然。】
敦兮其若朴;【修道士七徴之五。证道去智反朴,敦厚可亲。】
旷兮其若谷;【修道士七徴之六。心游太虚,超绝俗世。】
混(hún)兮其若浊;【修道士七徴之七。心清入浊,出污泥而不染,可济群迷。】
第三段: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无始浊世,唯修道士能入,清静心如如不动,能使浊复清。孰能:言其难也。王弼本: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丢一“久”字。久之极为关键。此据志本。】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静之徐清则安生,安之久则道不运。唯修道士能静之清之,安之动之,动静各得其宜,万物欣欣向荣。静不碍动,动不碍静。注释家为求对仗,删去久字,大误,实前句丢一久字】
第四段:
保此道者,不欲盈。【即静即动,动静玄同,此道甚大。盈则溢,计算机内存满则死机,道盈满则静不能动】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丕)成。 【道冲即虚,故不盈。天地之间,其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皆赖不盈。此天地生生不息之奥秘也。河本王弼本:蔽不新成。易鼎顺谓“弊不新成”应为“弊而新成”,而误为不,后人多从之,案不确。蔽,即弊。此据帛书乙本。不即丕也。丕成,大成也。新成、丕成可互相补足经义。《诗经·文王》:不显即丕显。】
第十六章
第一段:
致虚极,守静笃。【修道士修道密法。不盈即虚,虚乃无用之大用,静亦如是,世人不识。虚极、静笃,其庸大焉】
第二段: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是子,吾观其母,此为复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芸芸,唯道所化现。圣人当体即空,眼中无万物,唯有一道。凤兮,凤兮,终为一凤。】
第三段: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从何生?归根即生静。牛马各异,命有所定。复命则牛可为马,马可为牛,拘拘之吾,复为虫臂。复命,犹系统重置,复命可重新设置轨迹,牛可设置为马,马可设置为牛。】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复命则常,常则不异,故牛马本一,凡夫不识妙理,枉执牛马。徼复为妙,知此大常妙理,则谓之明,无不通达矣。此修道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甚深境界。帛书常与恒分开,形容词用恒,名词用常,常、恒义有差别。此处帛书为常,可细心体会】
第四段:
不知常,妄作凶。【牛马一体,人我不异,此乃大常。不知大常,则牛马分,牛马分则人我别,人我别则纷争起,纷争起则为凶。妄作,纷争也】
第五段:
知常容,【知大常则能容万物,消融彼此,人我两忘,】
容乃公,【容万物则天下为公。】
公乃全,【天下为公则复归全德。】
全乃天,【复归全德则合乎天意。】
天乃道,【合乎天意则道行在地上。】
道乃久,【道行在地上则无有生灭,长生久视则等闲得之。】
没身不殆(dài)。【肉身虽没,有不灭者存。】
第十七章
第一段:
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之君,即为道君,本无人形,事而无迹,行而无传,故民莫之知。王弼本等作“下知有之”,文意不胜。今从吴澄本。】
其次,亲之誉之;【次等之君,已显人形,如舜无为,垂拱而民亲之誉之。王弼本:亲而誉之。此从河上公本。】
其次,畏之;【再次之君,威权治世,而民畏之。】
其次,侮之。【最次之君,视民如草芥,则民视君如寇仇,国人逐之。】
第二段: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茫茫人海,中士闻之,将信将疑;下士闻之,不信而大笑之。有断句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大误。】
第三段:
悠兮其贵言。【上士闻之,默然深信。悠兮:妙理入心,欣然之貌。贵言:双关语,妙理珍贵,默然信受,目击道存,言语道断。】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舜之无为,事无为也,犹有畏垒之民祝之。太上道君之无为,理无为也。后者功大,无事不成。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万民自在,如鱼相忘于江湖,帝力于我何有哉!】
第十八章
第一段:
大道废,有仁义;【今世大道已废,有人唱仁义以救之。仁义处于人心,需赖人形君王为之。君若不仁如其何?儒道同源,文化乃昌。道主道德,儒主仁义,似乎势不两立。儒道分流,则华人文化衰;儒道合德,则华人文化昌。老子之言,乃谓仁义虽美,乃化城(中间休息站)而已。“托宿与仁”,应继续修行,人类最终到达天下均平正义之道境界。】
第二段:
智慧出,有大伪;【智慧,狡诈之所由生。我用智以胜人,人亦用智以胜我,互相角智,大乱不止矣。】
第三段:
六亲不和,有孝慈;【纯朴已失,孝慈难补六亲之和。】
第四段:
国家昏乱,有忠臣。【忠烈之士死于朝堂,无补国家终于复灭。忠烈可嘉,大道可贵。】
第十九章
第一段: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恢复纯朴,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以纯朴代仁义,父慈子孝。上二句令缙绅揪心,故疑文句有误,实大宗师之棒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无欲无求,巧利自断,盗贼不生。】
第二段: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zhǔ,瞩)。【圣智、仁义、巧利三者,文饰失道之不足,故令世人称叹。人知其子,不知其母。属,即瞩,众人瞩目称叹。】
第三段:
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复归素朴,无私无欲,修无我之道。守母方能无忧。老子宣“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无上妙理,绝学犹“学不学”也。王弼本“绝学无忧”连为下章,帛书不分章,楚简另为一简,争议较多。然为此章末句为确。】
第二十章
第一段:
唯之与呵(hē),相去几何?【唯,下人应诺之词;呵,上官训斥之词。人间有上下,道无上下。故在上者不可视己为上,如此则在下者不可视己为下。以道观之,人无上下。天道循环,岂有不下之上,不上之下乎?王弼本“呵”作“阿”,帛书甲本作“诃”,均是呵斥之意。此据帛书乙本。】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恶虽殊,然世人以利己为善,恶己为恶。世人之善恶,难逃利己之心。不思善,不思恶,浑然一个无心道人,岂有恶哉?】
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君王以让臣民畏己为乐,不知己亦畏人。从此君民互相戒备,君王藏于深宫,护卫随身,不复为一自由人矣。王弼本: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今从帛书,前句省一者字,经义甚明。】
荒兮,其未央哉!【荒谬游戏,无有尽期。】
第二段: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众人乐于荒谬游戏之中,安居火宅,不知出逃。】
第三段: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大宗师入玄同大定,见其几微凶兆,如通灵婴儿。古有灵童,能知未兆。】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我似丧家之狗,骨瘦如柴,在此浊世无处安身。】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都追求一时富贵,我独弃之不顾。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入不生不死。】
第四段: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已破智入明,破明入愚,安住在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玄同大定中。我以无分别心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牛马一如,人我一如,身无身等,人间之小乐岂能诱我出定?】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眼睛向外奔驰,我独入流亡所,反闻自性。】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之心察察于外,我无心道人一个。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闷闷:无心之貌。】
第五段:
澹兮其若海,【我无心,则心游太虚。有心俗人,为物所累。】
飂(liù)兮若无止。【无心之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宇宙中可任运自成。或化为鸟,或化为龙,出生入死,出死入生,以至美游至乐,岂俗物可拘哉!】
第六段: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所得,所得即所拘。世人不知也,惜哉!】
而我独顽且鄙。【我如老顽童,快乐游戏于瓦砾杂草丛中,即使屎尿涂脸亦何伤。世人不知我内心至美至乐。暗示:世人在生死中轮回,我已超越生死。】
我独异于人,【我入浊世以救人,与众人非同类】
而贵食母。【我以道为滋养,呼吸阴阳二气。范应元本:而贵求食于母】
【此乃老子证道歌,入玄同大定之觉受,反观众人之不觉悟,甚为可闵。】
道一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即让人害怕我,我必然会害怕人(互相戒备、敌视),所以帛书乙本作“不可不畏人”,前句省“者”字。注释家常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