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瓷器的鉴定小技巧
元代早期:龙泉窑青瓷有光素碗、莲瓣纹碗、撇口盘、折沿洗、南瓜式壶、灯、贯耳瓶、三足炉等。器物以碗、盘较多,其中折沿盘和莲瓣纹碗占较大比例。器型端庄规整,胎体较薄,胎质洁白细腻,釉层较厚,釉色以粉青釉为主色调,足端附近刮釉垫烧。圈足小巧,足壁截面呈倒梯形,足根比足端相对要宽,足端平整,外底心多数尖凸。器物多光素,碗、盘、洗等的腹壁多刻饰莲瓣纹,莲瓣较瘦长,莲瓣外侧多刻单线、中脊凸起,盘、洗类内底贴饰双鱼纹,鬲式炉的腹部用扉棱装饰。
元代在烧制大件龙泉窑瓷器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都可以不变形。要知道在当时制造工具不发达的条件下,还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瓷器,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前 所 未 有的。所以元代龙泉窑造型上的特点是器形高大,如大盘、大瓶、大罐、大碗、大执壶的形制之巨大均为前所未见。元朝的龙泉青瓷则像是带着来自于草原民族的粗犷之风,当这种风格与原有的烧制技法与装饰风格相结合时,也就形成了龙泉窑在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
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更趋向于简练,一切以服从工艺制作为主,不事繁缛堆砌,使之明朗、大方、精致、端巧,有些器物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不施纹饰,也有它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装饰方面,北宋龙泉窑流行刻划花、篦点和篦线等装饰手法,这些装饰手法也来自越窑。图1为越窑篦划牡丹纹,牡丹花轮廓为刻划手法,花瓣上的筋脉则以蓖状纹来表现,图2为龙泉窑刻划纹、篦划纹装饰的青瓷碗残片。
明初宋濂、王祎主编的《元史》卷七十四《祭祀三》记载“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由龙泉窑烧造“新器”,但究其事实,当时除了龙泉窑以外,江浙行省已不存在其他可以与龙泉窑相提并论的窑业在生产瓷器。
龙泉窑瓷器胎质细腻,按其胎色可分为白胎和黑胎两类,以白胎为主。龙泉窑有“哥窑”和“弟窑”之分, “哥窑”即黑胎青瓷,釉色以粉青为上,釉面多开有纹片,有“紫口铁足”之特征。 “弟窑”即白胎青瓷,釉色青翠娇艳,尤以“粉青”、 “梅子青”为世人所珍,代表龙泉窑系的主流。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故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