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5讲
词的字句格式
第五讲
词的字句格式·《鹧鸪天》
今天要学习词的字句格式和词牌《鹧鸪天》。
一、词的字句格式
大家已经知道了,词和诗不同,词的句式是不一样的,有长有短,有的字数多,有的字数少,从一字到十一字不等。这是因为不同的词牌格律格式,决定了需要用不一样句式和句数。下面我们就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逐一介绍一下:
1、一字句
我们在介绍《十六字令》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十六字令》的第一个字就是一个独立的词,一字句就是一个节拍,一字,就构成了一句。
这里先介绍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一字豆”。这个“豆”,就是文章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一字豆”常用在五言的句子中,它做为领字,和后面的四个字构成了“上一下四”的句式关系。它也经常被用在引领对偶句,比如用一个字引领出二个“四字句”,如毛泽东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再如:王安石的“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吴文英的“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都是上一下四,一字豆,引领的一个对偶句。
一字豆,有些由虚字构成,常用的有“但、又、正、更、渐、尚、甚、况、且、乍、方、纵”等;有些是动词构成,常用的如“望、对、叹、看、念、料、算、想、恨、怕、怅、问”等。这些字又大多是去声。去声的语气加重,更能表达感情,节奏鲜明清亮。我们以后用到一字豆,最好也用去声。但是,也需要根据前边一句的尾字来确定是不是用去声。如果前边的字是去声韵了,那这个一字豆就该用上声了。
“一字豆”也可以被称为“领字”。“领字”是清朝时兴起的说法,一个字来引领全句的就是“一字豆”,用二个字来领全句的就叫“二字豆”,同样,三字领句的,叫做“三字豆”。这个领字的概念对于词来说是比较重要,以后还要详细介绍。在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领字!领字出现在中长调中,如果不能准确定位领字,那填的词一定是不合要求的。
一字句不等于一字豆!
2、二字句
二字句的平仄,一般后一个不可改动,前一字或可通融,但总应该以原词为准。就是说二字句平仄更严格一些。二字句比较常见,通常需要入韵的。 二字句是诗词句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平时需要大量积累这方面的词汇,并熟悉其变通形式。什么叫变通形式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比如我们填词时候需要一个物象“雪花”,雪花--仄平,需要平仄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用琼雪 (平仄),需要仄仄了呢?就用白雪。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平时阅读的时候多记住一些物象的别称,以用来我们选择平仄的需要。比如说月亮的别称有:冰轮、冰盘、银盘、桂魄、婵娟、望舒、金波、玉弓、寒蟾、玉盘、银乌等。再比如,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倒装的方法来适应平仄要求,比如“肠断”(平仄),那么需要仄平了怎么办?对了,调换一下位置“断肠”,它们其实就是一个意思,这个就是 变通形式。
3、三字句
三字句,在词中大多可以对偶,比如:《鹧鸪天》下片的三字对。
三字句的平仄部分 “仄仄仄、平平平”是比较少见的,这点大家要注意。三字句的句式结构分为两种,一是21句式,如“柳丝\长”;二是12就是,如“鬓\微霜”。
4、四字句
四字句的句式大多数都是22句式,少数13句式,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如柳永的“对\长亭晚”。后者实际上就是一字豆加上一个三字句。
5、五字句
五字句的句式一般有:23、32、14等句式,例如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23)。佳节又重阳(23),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23)。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14)。莫道不消魂(2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3)。再看:
如秦观的“了不知\南北”(32),有黄鹂千百,(14)。
再看另外一首《醉花阴》:
霓裳浅艳来何处。不是闲云雨(23)。雪苑旧精神(23),燕席吟窗,昨夜生轻素(23)。
阑珊岂是东风妒。惜暗香分付(14)。香在玉清宫(23),不惹年华,只带春寒去(23)。
可以看出,14句式就是一个一字豆加一个四字句。
6、六字句
六字句的句式一般也有24、42、33等几种:
如姜夔“何逊\而今渐老”(24)、长记曾携手处(24)、辛弃疾的“气吞万里\如虎”(42)、苏轼的《水龙吟》之“浑不见花开处”(33),但这种形式,一般会在中间加顿号。
7、七字句
七字句的句式一般有43、25、34种:
如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43)、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43),秦观的“又岂在、朝朝暮暮”(34),有时,这种形式,一般会在中间加顿号。如刘过的《唐多令》之“二十年/重到南楼”(34),又如史达祖的《双双燕》 “又软语\商量不定、便忘了\天涯芳信。”
8、八字句
这种句式一般有35、26、17三种:
如苏轼的“但屈指\西风几时来”(35)、如柳永的“应是\良辰美景虚设”(25)、辛弃疾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16)。
9、九字句
这种句式一般有36、63、27、45、54五种:
如柳永“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35)、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7)。欧阳修的“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27)、苏轼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45)、周邦彦的“敛余红犹恋、孤城阑角”(54)。
注意:上面4、5两种句式,有的词谱定为两句。
十字、十一字以上的句式很少,就是有,一般也会分成两个句子来讲,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学习词牌《鹧鸪天》
1、词牌简介
《鹧鸪天》(zhègūtiān)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千叶莲》《第一香》《鹧鸪引》等,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中平中仄中平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中中仄句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中平中仄平平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拌pàn)1.古同“拚”,舍弃。2.古同“判”,分开。
久别重逢,是人类普遍的生活现象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题材。晏几道在这首词里以高度艺术地将异性恋人久别重逢的体验和感觉,形诸笔端,真切而又感人。
作品以时为序,上片回忆当年初次相逢,一见钟情,尽欢尽兴的情景。词人回忆当年与恋人的首次相逢,恋人玉手捧杯,殷勤劝酒,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当时词人心情兴奋,喝得满脸通红。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到月亮升至中天的深夜,一直到月亮落下西山时分的黎明,他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彻夜不眠,以至连手中的桃花扇再也无力摇动。起拍两句,首句写对方,次句写自己。彩袖,这里是以代指的手法写歌舞之女的美丽。玉钟,酒杯的美称。拌(pàn,判),不顾惜。拌却,甘愿的意思。三四两句写双方。“舞低”一句既是以月亮的升落,既是写时间的长,又是以夸张的手法。写的是双方的尽兴。“歌尽”一句也是以夸张的手法,也是写双方的尽欢。
下片写别后思念之深与再逢惊疑之状。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吐露了自从分别之后的思念,初遇的情景时常浮现眼前。有多少回自己在睡梦里与恋人欢聚相见。今天真得重逢了,却又难以相信这是真的,所以点亮银灯,一次又一次地照看,唯恐还是在睡梦里相见。
这是晏几道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再看一首《鹧鸪天·新晴水暖藕花红》
作者·赵长卿
新晴水暖藕花红,烘人暑意晚来浓。
共携纤手桥东路,杨柳青青一径风。
深翠里,艳香中。双莺初下蕊珠宫。
月笼粉面三更露,凉透萧萧一梦中。
宋人填此调者,平仄和押韵都是一样的。而赵长卿的这首词,前段起句中“新晴”二字是平声,“水暖”二字是仄声,“花”字平声,与正格的词平仄全不一样,这是特例,我们填写时,按照正格就好了。我们按照钦定词谱的正格来填,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3、《鹧鸪天》的写作方法及例词分析
《鹧鸪天》具有七律和七绝的特点。它和七律的不同之处:第一就是七字句变成了两个三字句的对句。第二就是写法上的区别:三字句和虚字的应用。七律是不允许用虚字的,而词往往用虚字加强情感,虚字的运用是词的特点。因为在曲子中是要唱的,这个词是为曲子配唱的,而在唱的过程中有短有长,这样就用虚字加以过渡,词和诗的区别也在这里。所以词中《鹧鸪天》有虚字,而诗不允许。
特点:
1)全词跟七律、七绝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鹧鸪天》前四句就像一首七绝,也有起承转合的讲究,上下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鹧鸪天》这个词牌和其它词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鹧鸪天》是由七个七言的律句,加上两个对仗的小三字句组合成一篇的。也可以看成上片一个七绝、下片一个近似七绝组成的。
2)对偶。七律中三四、五六句要求工对,而在《鹧鸪天》中原则上要求三四句工对,最好是流水对,流水对会使句子整首词更加流畅和灵动。
3)结。即结束语。一般来说,要以景语做结。若用情结,就很直白,不含蓄,不能做到留有余味。
另外对句的三四句是词眼所在的地方,一定要把握好,因为这个三四句是最出彩的地方,整首词只有最后一句是结句。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例词分析一下: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先看上片:“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如果不看下片,这就是一首七绝,区别只在用字上。由“当年”两个字,来交代作者写的是当年的回忆,接下来的两句就是回忆的内容。写的非常鲜美,尤其后边那两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一读就感觉到它是词味,非常柔媚。
我们接着看下片:“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里的句式变了,结构也变了。但整个内容实际上也是前面“当年”两个字引发而来。这样,整首词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我们都知道,双调词分上下片。上片写完后,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彩球。下片的开头要重新选一个点。关键是这个点如何选呢?这个点一定是在前边那个球之上的。好比上片是一个织好的彩球,然后我们从这个球里拽出一个新的线头来,然后在这个线头的基础上再接着绕,再绕出一个彩球,这就是下片。上片说的彩袖、玉钟、楼心月、扇底风等都是过去的,回忆的。下片的“从别后,忆相逢”就是一个新的线头,“忆相逢”就开始缠了, “几回魂梦与君同”,就已经缠起来了。接着再说“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种结构,先回忆过去,又回忆分别后这一段时间,再说到见面了都怀疑不是真的。这个结构与常见律诗的起承转合是大不同的,特别是后半部分,要是律诗肯定不会这样写的。这就是《鹧鸪天》,这是诗与词之间的区别。我们再接着来看晏几道的另一首《鹧鸪天》: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这句话说明词人和某人有一个约
会,这个约会,不是现在的,而是未来的,从一个“守”字可以看出。大致意思说,等到莲花开的时候,我们好去结伴游,然后,我们坐着船,冲开萍叶,也是上句“结伴游”的一个继续。我们再看他接着如何往下写的?然后他就想象了结伴出游以后的一个场景。“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就是对前两句的一个补足,手法上其实和“彩袖殷勤捧玉钟”大致是相同的。前两句做一个简单的交代,三四两句用很美的一个对仗把它补足。“来时”对“采罢”,“浦口”对“江边”,云随棹对“月满楼”,对的非常自然而又工整。一看就知道在这里就完了。也就是说读完这四句时候画一个句号。我们接着看下片: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上边说了莲花,所以下面就用花不语,用“花”来和“莲开”“萍叶”去衔接,这就是在上片那个彩球里又起了个线头。
然后为什么“花不语”?为什么“水空流”呢?原来是“年年拚得为花愁。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拚得”大概就是不顾一切。为什么会“年年拚得为花愁”呢?下边两句它做了一个解释:“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明天万一西风一吹,花都谢了,'争向朱颜不耐秋',就像朱颜似的。这个朱颜,表面看来说的是莲花,实际是暗含说的是人。到那时候,花也落了,人也老了。所以,就因为这样,才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时光,才要拚得为花愁。这样用解释的语言,推出了另一层意思,收住了全文。
全词分为四拍,第一拍就是第一句起,下句承接一下。第二拍用一个对仗句,把那个起圆满的结束了,然后下片三字对从上片那里重新拽了个线头,开始缠了,最后一收,这就是《鹧鸪天》的章法。
本讲提纲:
一、词的字句格式
二、学习词牌《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