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越来越需要人文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在于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合理的课程架构和系统的技能训练,需要有较扎实的人文素质作基础。

1.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从事不同职业必需的共有的能力。它包括阅读分析理解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数学计算运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求职创业能力以及文化艺术素质、道德法律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它具有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的特点,是作为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文化课教学来培养。专业能力是指适应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主要包括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等等,这种能力主要靠专业课教学来培养。

文化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表达和数学、计算等通用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这些能力越强就越能学好专业课,专业课学好了,其专业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就越快。

高职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这种从事职业的能力包含了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还包括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高职教育的这种“职业性”特征要求我们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来架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2.职业能力培养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2.1在课程开发上,要对准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设置相关文化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发展和提高离不开专业课、专业理论课、文化课的学习。专业课必须以专业理论课为基础,而专业理论课又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单靠狭隘的专业氛围不可能使学生达到专业上的“精”,走上社会就难以适应随时变化的就业市场和职业的转换。这就要求文化课教学必须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服好务,在课程设置上尽量与专业教学需要相呼应,保证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2在教学内容上,要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确定文化课教学内容

文化课教学应紧密配合专业教学,针对性一定要强。如工科类语文中“工艺流程与说明表达”模块,其能力培养目标是会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产品以及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维修过程,能清晰说明产品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能为各类型产品写出生产、使用与维修的说明性文字,能编写生产任务书、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各工种作业书等。这一专业能力目标要求有对应的说明表达等文化课内容相配合,即了解说明性文字的语言特点,掌握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表达方式等。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较好的将专业教学与人文素质教学结合,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3.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文课程设置不能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致影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否定人文课程的学科体系,仅仅强调“专业课需要什么,文化课就讲什么”,人为割裂文化课知识间的联系,削弱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从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模块课程,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1建设思路

3.1.1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

因职业能力分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故应针对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需要设置对应的人文课程,形成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课程模块。通用能力课程模块为各专业培养通用能力所共需,亦称为公共课程模块,此模块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系列。在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两个模块课程之间的搭配关系,如通用能力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开设大学语文,专业能力培养也需要开设对应的专业语文作基础,两者要搭配好,一般只开设专业语文,但对专业语文教材内容要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此外,还要根据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原则处理好文化课的开课训序,既要考虑专业课教学对文化课的需要,又要考虑文化课程之间以及同一课程内部知识间的前后有序联系,不刻意追求人文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也不能人为割断学科之间的联系。

3.1.2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控制知识和课时总量

文化基础越宽厚扎实,其发展的后劲就越强。但高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文化课教学只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文化课程的知识总量只能根据专业教学需要进行控制,文化课的课时量不能象学科体系下的文化课那样饱和,只能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选择和控制,一般而言,课时量应控制在总课时的1/3左右,否则,就会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2建设任务

3.2.1开发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

3.2.1.1培养通用能力的课程模块

“通用能力”涉及面比较宽泛,学校教育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发展要求择其重点而教之。通过筛选,应重点针对“通用能力”中的语言文字能力、数学运用能力、交往合作能力、求职创业能力以及道德法律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等来设计对应的人文课程。

必修课程:培养语言文字和分析理解能力的课程:《大学语文》(医科语文、工科语文、商科语文、农科语文的统称,在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中开设);培养数学运用能力的课程:《高等数学》(医科数学、工科数学、农科数学、经济数学的统称,在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中开设);培养交往合作能力的课程:《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36,此数为课时,下同);培养求职创业能力的课程:《求职与创业》(36);培养道德法律素质的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36);培养身体心理素质的课程:《职业健康与职业体育》(72)、《心理健康教育》(36);培养文化艺术素质的课程:《文化与信仰》(36),总课时(252)。

选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36)、《古诗词鉴赏》(36)、《影视欣赏》(36)、《演讲与口才》(36)、《中国历史》(36)、《哲学》(36)、《做人与成才》(36)、《增广贤文》(18)、《孝经》(18)、《易经与人生》(36)、《合同法》(18)、《劳动法》(18)、《趣味数学》(36)、《数学建模》(36)、《体育舞蹈(36)》、《音乐欣赏》(18)、《审美艺术》(36)、《职业体育与心理健康》(36)、《医学伦理学》(36)、《医学心理学》、《健美操》(36)、《就业创业指导》(36)。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进行选择,总课时应控制在180~220。

3.2.1.2培养专业能力的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需要设置对应的文化课,为专业教学服务。专业不同,文化课的设置及教材教学内容也应不同。这部分课程主要以专业大类为单位来设置(必修课)。

医卫类专业:《医用语文》(80)、《医用文书》(36)、《医用数学》(80)、《医用化学》(72),总课时(268)。工科类专业:《工科语文》(80)、《工科文书》(36)、《工科数学》(80)、《工科物理》(80),总课时(276)。商贸类专业:《商科语文》(80)、《商贸文书》(36)、《经济数学》(80)、《演讲与口才》(40)、《普通话训练》(40),总课时(276)。农业类专业:《农科语文》(80)、《农用文书》(36)《农科数学》(80)、《化学》(80),总课时(276)。

以上通用能力模块﹙含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能力模块合计课时为740~748。

3.2.2开发与专业教学内容对接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课程确定后,文化课的教材内容能不能与专业培养对接非常关键,在实践中可架构一套将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专业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既有专业针对性,又有人文素质特点的教材。如医用大学语文教材,可设计“语言艺术与医患交流”、“记叙说明与医用文书”、“沟通技巧与市场营销”、“文学欣赏与医道仁心”、“医学传统与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与健康人生”,“医学论文与医学综述”7个模块。工科类大学语文教材,可设计“工艺流程与说明表达”、“市场调研与应用文书”、“自我推介与现场求职”、“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等模块。每个模块都针对专业需要设置文本内容和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文本学习和练习中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并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作为一名专业技术应用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这样就把专业性与人文性、职业性与应用性较好的结合起来了,真正起到了文化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作用。(节选自《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