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字形中的殷切情谊
如果用保来组词,保护、保暖、保卫、保障、保养、保险……都有看守着、护着、不让有损失的意味在其间。那是因为保这个字,在造字之初就含有这个意味。保的字形,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是一个大人或手里抱着孩子,或背上背着孩子的场景,形体如下:
词义引申开,就有保护、保养的意义。作为名词,就是保姆,指养育幼儿的人。养育年龄大点的孩子,就是保教、保育。《礼记·文王世子》:“入则有保,出则有师。”“保”除了身体上的保护之外,还有教育、教化的作用。《周礼·地官·保氏》中说:保氏的职务是“养国子以道”,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谈到:“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可见,保氏有教育教化的职责。后来,这个意义逐渐扩大,由家庭中的仆人保姆扩大到了朝廷上的官员,成为了一个对执政者起辅翼作用的官职。
《大戴礼记·保傅》中提到:“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顺,此三公之职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年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之时,其父亲周武王就去世了,把周成王托付给三公,即召公、周公和姜太公。这三人分别负责保护周成王的身体、引导其德行,教之以事情的处理。太保、太傅、太师,各自有职责,在太保、太傅、太师之下还有少保、少傅、少师,少保的责任很大,要训护人主、导以德义,“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序,声音不中律,进退节度无礼,升降揖让无容,周旋俯仰视瞻无仪,安顾咳唾,趋行不得,色不比顺,隐琴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而这些,都是需要幼小时期便养成的习惯。
殷商的太甲时期,伊尹是太保。伊尹这个人,在商代的历史上和后代儒家的典籍中,一直是以贤人的身份出现的。据说,太甲不遵守商汤定下的大政方针,为教育太甲,将太甲安置在成汤墓葬之地,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伊尹放太甲于桐”。并写下《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为,不可为,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太甲守桐宫三年,学习伊尹的训词,并深刻反省,认识到了错误,并悔改。伊尹便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还,自己仍继续辅佐太甲。到了后世,皇权威严,自然也不敢有太保敢于像伊尹这般了,到明清两代,太保这个官职逐渐成为一种荣誉,不再是实职。
(伊尹)
但是,保这个字,因为其造字之初描摹的场景,无论怎样演化,词义扩大,总是含有意思暖暖的情谊。即便是在保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汉字,襁褓的褓,堡垒的堡,其保护、保障的作用依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