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性鼻窦炎
【病理特点】
目前分为四型,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和慢性无痛性真菌性鼻窦炎。
1. 真菌球 为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慢性非侵袭性的真菌感染,多累及单个鼻窦。镜下可见密集的真菌菌丝伴有非过敏性黏蛋白,坏死真菌球内可见磷酸钙和硫酸钙沉积,黏膜无受侵表现。
2.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发生于特异性体质的人,多累及多个鼻窦,易反复发作,经常与多发鼻息肉并存。镜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黏蛋白、Charot-Leydon结晶和真菌丝并存。真菌丝不侵犯鼻窦黏膜和血管。
3. 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病人。毛霉菌多见,真菌菌丝侵犯黏膜、血管、窦壁骨质及窦外结构, 造成黏膜和骨质坏死,短期内可侵犯颅面部及颅内结构,死亡率很高。坏死组织较多,颜色苍白,镜下可见菌丝侵入黏膜下骨质和血管内。
4. 慢性无痛性真菌性鼻窦炎 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并存,窦壁骨质的硬化和破坏并存,有时易误诊为恶性肿瘤。镜下可见菌丝侵入黏膜下骨质和血管内。
【选择检查的顺序】
1. 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软组织窗和骨窗必不可少,尤其是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及真菌球的诊断,易于发现钙化。对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多体位CT可以很好显示骨质破坏和增生改变。
2. MRI作为CT的补充,增强后T1WI尤其是联合脂肪抑制技术可显示病变侵犯邻近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和颅内等结构。
1. CT表现
图1 左侧额窦内真菌球
(2)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半组或全组鼻窦发病,常伴有多发鼻息肉。窦腔实变、膨胀,伴形态不一的脑回状或匍匐状高密度影(图2),窦壁骨质变形吸收和增生可以同时存在。
图2 双侧筛窦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3) 急性暴发型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最常见,筛、蝶窦次之。早期仅表现黏膜增厚,一般无气液平面,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窦壁骨质以破坏为主,并伴有窦外软组织影,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多由以前的慢性鼻窦炎引起(图3) 。
图3 急性暴发型真菌性鼻窦炎
A.CT横断面软组织窗示双侧筛窦内软组织样密度影,累及左侧眶尖区,视神经和眼外肌边缘模糊,左侧眼眶内壁骨质破坏;B.CT冠状面骨窗示双侧筛窦、左侧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左侧上颌窦后外壁、眼眶内壁和下壁骨质破坏。
(4)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最常见,筛、蝶窦次之。早期表现黏膜增厚。窦壁骨质破坏和增生硬化同时存在,窦腔充以软组织影,可以侵犯邻近结构,最常见为眶尖、海绵窦(图4)。
图4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2. MRI表现
(1) 真菌球:T1WI低或等信号,T2WI极低信号,不强化。
(2)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根据含有的蛋白和重金属成分的不同,T1WI呈高、低或等信号,T2WI低信号,甚至无信号,不强化。
(3) 急性暴发性真菌性鼻窦炎:T1WI信号不定,可以多种信号混杂出现,T2WI多为低信号,MRI增强扫描易显示病变对周围组织结构和神经周围侵犯。常见受累部位为眼眶、眶尖、海绵窦、翼腭窝、颞下窝等。注意观察海绵窦、眶下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受累情况。
(4)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T1WI多为等信号,T2WI信号不定,增强扫描可以显示神经周围侵犯(图4B〜D) 。
【评价】
CT易于显示窦壁骨质和钙化情况,是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及真菌球最佳的检査方法。对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应行MRI检査,以观察病变侵犯邻近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和颅内等情况。
作者|王振常等
编辑|杨海
审核|头颈编辑部
关注一下 精彩不停
版权申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及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微信y779243973},我们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