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西晋陆机《平复帖》考略

在故宫博物院历代法书展览中,曾陈列在最前面的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是一件在历史上和艺术上有极端重要价值的国宝,我国的书法墨迹,除了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缯书和汉代的木简等以外、历代在世上流传的,而且是出于有名书家之手的,要以陆机的《平复帖》为最早。今天,上距陆机(261—303)逝世的时候已有一千六百五十多年。董其昌曾说过,“右军(王羲之)以前,元常(钟繇)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平复帖》跋)。

实际上在清代弘历(乾隆)所刻的《三希堂法帖》中位居首席的钟繇《荐季直表》并不是真迹。明代鉴赏家詹景风就有“后人膺写”的论断。何况此卷自从在裴景福处被人盗去后,已经毁坏,无从得见。在传世的法书中,实在再也找不出比《平复帖》更早的了。

这件法书的流传,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的末年。据宋米芾的《书史》和明张丑的《真晋斋记》,《平复帖》是所谓《晋贤十四帖》中的一件,它原来与谢安《慰问帖》同轴,上面有唐末鉴赏家殷浩的印记。这方收藏印盖在帖本身字迹的后面,靠近边缘,长方形,朱文,颜色虽极暗淡,但“殷”字上半边,“浩”字的右半尚隐约可辨。此外据说卷中还有王溥等人的印,现在未能找到,可能是因为盖在《慰问帖》或其他帖上的缘故。

米芾在他的《宝章待访录》中,将《晋贤十四帖》列入目睹部分,而在他著书的时候(1086),帖藏附马都尉李玮家。李玮是从那里将十四帖买到手中的呢?《书史》记载他自侍中王贻永家购得。王贻永的祖父就是王溥,所以难怪帖上有王溥的印了。

说起王溥祖孙及李玮,都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人物。王溥字齐物,就是《唐会要》及《五代会要》的作者,在后汉、后周及宋历任显要职位。《宋史》称其好聚书,至万余卷,并多藏法书名画,原来是五代末宋初的一位大收藏家。

王贻永字季长,是王贻正之子,原名克明,因娶宋太宗女郑国长公主而改名贻永,使他与父叔辈同排行,咸平中(约1000)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他在当时防治水患的工程中有一定的成绩。

李玮字公招,娶仁宗兖国公主,在辈份上要比王贻永小两辈。他是一位画家,善水墨竹石,又能章草飞白,因此他对古人的法书是特别爱好的。

从上述线索中,我们可以概略地知道《平复帖》自唐末殷浩的手中流出后,到了王溥家,在王家保存了三代,被李玮买了去。

李玮与宋代的帝室既有亲戚的关系,他逝世又在哲宋之时(《宋史列传》:“李玮卒,哲宗临奠哭之”),所以继哲宗即位的、对法书名画家爱之入骨,刻意搜求的宋徽宗(赵佶),自然会注意到李玮的收藏。《平复帖》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宋御府。在宣和二年(1120)成书的《宣和书谱》(从余绍宋先生说)卷十四中著录了《平复帖》。赵佶除了在月白色的绢签上用泥金题了“晋陆机平复帖”瘦金书6个字(绢签现贴在前隔水的黄绢上)外,还在卷中盖了“双龙”、“政和”、“宣和”等玺。

《平复帖》在什么时候从宋御府中流出,确实年代未能考出,但知道元代初年,它在民间。吴其贞《书画记》著录得很清楚,济南张斯立,东郓杨肯[1]堂曾于至元乙酉(1285)三月已亥在《平复帖》后题写观款,此外还有云间郭天锡,滏阳马昫的观款。至于他们题观款时《平复帖》的主人是谁,尚待查考。

明代万历年间,《平复帖》到了长洲韩世能的手中。世能字存良,隆庆二年(1568)进士,是一位大收藏家。张丑所编的《南阳法书表》和《南阳名画表》,其中有一百几十件书画,就是韩氏一个人的收藏。

《平复帖》在韩世能的手中时,经过了许多位名家的鉴定。以文才敏捷著名的李维桢,在《答范生诗》中有:“昨朝同尔过韩郎,陆机墨迹锦装潢,草草八行半漶灭,尚道千金非所屑”,说出了韩世能对于《平复帖》的珍视,詹景风在《玄览编》中也提到它,认为这是一件笔法古雅的真迹。

在万历十九年(1591)董其昌为《平复帖》题签,现在卷中的第三个题签——“晋陆机平复帖手迹神品”10字,未署名,也无印记,可能就是董其昌所写的。13年后,万历三十二年(1604)董其昌又写了一段跋,现在还在《平复帖》的后面。陈继儒在《妮古录》中也讲到它,认为陆机用笔与索靖很相似。

韩世能死后,《平复帖》传给他的儿子韩逢禧(号朝延)。韩逢禧与张丑是非常熟的朋友,在崇祯元年(1628)张丑从韩逢禧手中将《平复帖》买来。他在万分欣喜之下给自己取了一个室名“真晋斋”,还做了一篇《真晋斋记》,载在《真迹日录二集》,记中他说古来以“宝晋”名斋,自米芾始,但据他看来,米芾未必得到真正晋人的墨迹。韩家的收藏虽富,但其他名迹,都无法与《平复帖》比拟。获此鸿宝,他真有“踌躇满志”之慨。

崇祯癸未(1643),明代亡国,张丑在同一年逝世。又过了17年,吴其贞于顺治庚子(1660)的五月二十二日在葛君常那里看到《平复帖》。这时,元代张斯立等四个人的观款,已被他割去了卖给了归希之,配在赝本的《勘马图》后面。

《平复帖》在这个时候不仅遭到了题跋被割裂的不幸,从吴其贞的语气中还可以看出当时一定有不少人认为《平复帖》是伪迹。因为《书画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此帖人皆为弃物,予独爱赏,闻者晒焉。后归王际之,售于冯涿州,得钱三百缗,方为余吐气也。”

葛君常是何许人,尚未查出,大概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古董鬼[2],王际之也待查,不知与卷中盖有收藏印的王纲是否是一人。冯涿州则为刻《快雪堂帖》的冯铨。

吴其贞的记载,确是有关《平复帖》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告诉我们此帖在清初时的辗转经过,还说明了为什么现在帖中已找不到张斯立等元朝人的观款。

大约《平复帖》经过冯铨之手不久,便归了真定的梁清标。安岐在他的《墨缘汇观》中讲到“余得见于真定梁氏。”梁清标在卷中铃盖了多方收藏印记,并将《平复帖》收入他所摹刻的《秋碧堂帖》中。

安岐虽然只说在梁家看到《平复帖》,但《墨缘汇观》中许多著录的书画,都是他自己的藏品,而且卷中的收藏印如“安仪周家珍藏”、“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更可以证明此卷确曾为安岐所有。

梁清标(1620一1691)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又号蕉林,明崇祯进士,顺治初降清,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安岐(1683一1746?)字仪周,号麓村,先世原是朝鲜人,入旗籍。这两个人都是清代前叶鼎鼎大名的收藏家兼鉴赏家。

《平复帖》从安岐家中散出,入清内府,确实年代,连成亲王永瑆都说“其年月不可考”(见《诒晋斋记》)。但大致的年代是可以推得出的,应该是在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或稍后。安岐在《墨缘汇观》中所提到最后一个年代是乾隆甲子(1744),那年他62岁,还买进了钟繇的《荐季直表禅但他已有“久病杜门”及“衰朽余年”等语,可见身体已不好。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面有弘历的题跋,中称“丙寅冬,安氏家中落,将出所藏古人旧迹,求售于人,持《富春山居卷》并羲之《袁生帖》,苏轼二赋、韩干画马、米友仁《潇湘》等图共若干种以示傅恒……”可能公元1746年时,安岐已逝世,而《平复帖》就在这一批书画中经傅恒的手卖给了弘历。

据永瑆《诒晋斋记》,《平复帖》原来陈设在寿康宫(即现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所在地)。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孝圣宪皇后钮钻禄氏(雍正帝胤禛之妻,弘历的生母,永瑆的祖母)逝世,《平复帖》作为“遗赐”赏给永瑆作为纪念品。从这时起,《平复帖》到了成亲王府,永瑆给他自己“取了一个室名——'诒晋斋’,并曾作七律、七绝各一首”,均载《诒晋斋记》中。

一向也有人怀疑过,弘历酷爱书画,凡是名迹,无不经他一再题跋。为什么独有《平复帖》既未经弘历题写,也无内府诸玺,更没有刻入《三希堂法帖》[3]。据傅增湘先生的推测,就是因为此卷陈设在皇太后所居的寿康宫,弘历就不便再去要回来欣赏题写的缘故(见卷后傅增湘跋)。

傅跋

《清史稿》后妃传中讲到弘历曾为他的母亲钮钻禄氏做60岁、70岁、80岁三次大寿,每次寿礼都送大批奇珍异宝,其中包括法书名画。假如弘历得《平复帖》在1746年以后,而将它送给钮钻禄氏作为60岁(乾隆十六年,1751)的寿礼,那末就没有多少时间来供他仔细欣赏并题写跋语了。

《平复帖》在永瑆之后,载治曾钤盖了“载治之印”及“秘晋斋印”两方收藏图章,载治是奕纪的儿子,而过继给了奕纬;奕纪是绵懿的第三子;绵懿是永瑆的第二子,而过继给了永璋(永瑆的三哥),从上列世裔,可见《平复帖》如何从永瑆传给他的曾孙一一载治的经过。

载治卒于光绪六年(1880),那时他的两个儿子溥伦和溥侗才只有几岁,光绪帝载恬派奕訢(道光帝旻宁第六子,封恭亲王)代管治王府的事务。奕訢知道《平复帖》是一件重宝,托言溥伦等年幼,为慎重起见携至恭亲王代为保管。从此他便据为己有,卷中有“皇六子和硕恭亲王图章”就是他的印记。

这桩公案是听熟悉晚清宗室掌故的人说的,应该有一定的根据。证以翁同龢日记,他于辛巳(1881年即载治逝世第二年)十月十日,在李鸿藻处见《平复帖》,那时已归恭亲王府所有,在时间上也是符合的。

宣统二年(1910)奕訢之刊溥伟在帖上自题一跋,称“谨以锡晋名斋”,他并将永瑆的《诒晋斋记》及七律、七绝各一首抄录在后面。

辛亥革命(1911)推翻了清室,溥伟逃往青岛图谋复辟,《平复帖》就留给了他在北京的两个弟弟。1937年溥儒等因为母治丧,亟须款项,将《平复帖》以四万元的代价,售给张伯驹先生。次年正月及十月傅增湘及赵椿年两先生各在卷后题跋。

傅跋在叙述此卷近世的流传大略之后,解释了何以此帖未经弘历品题及收入《三希堂法帖》的原因。赵跋则辨正翁同龢日记说此帖经恭亲王赠给李鸿藻,并非事实,只是借观数月而已。这一点是经询问了李鸿藻的长子李符真才弄明白的。两篇题跋对考查《平复帖》的近代流传经过,都很有帮助。

民国三十一年《平复帖》经清苑郭立志摄影印入《雍睦堂法书》,后附启功先生释文。历来鉴赏家都认为《平复帖》“文字奇古,不可尽识”,张丑《真晋斋记》仅释读了十几个字,日本刊印的《书道全集》在卷末说明中,梅园方竹也只试释了6个字,而且还将第一行的“瘵”字误释作“虏”字。据我所知,启功先生是第一个人将《平复帖》全文释读出来。

1956年1月,张伯驹先生将《平复帖》连同唐杜牧之书《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草书卷,蔡襄自书诗册,范仲淹《道服赞卷》、吴琚书杂诗卷,元赵孟頫草书《千字文卷》等法书名迹一齐捐献给政府。从此这些著名的墨迹将得到国家的保护,永远成为全国人民所共有的瑰宝。

关于《平复帖》的流传经过,作者大略地知道上面这一些,最后必须声明:像《平复帖》这样一件烜赫巨迹,它的文献资料是丰富的。由于作者对于书画方面的知识有限,又没有能深入的调查研究,所以错误和遗漏一定是很多的。譬如元初至明万历年间约300年的流传经过还是一段空白;清初时期曾经哪些人收藏过也知道的不够清楚。希望同志们予以指正和补充。

注释:
[1]卷中有白文“王纲私印”一章,盖在后隔水。原有较小的一印经剜去,而王纲印是补盖上去的。从该印的篆文及印色来看,像是明末清初时的图章。查清初时人王纲,字燕友,号思龄,合肥人,是一个理学先生,但并未查出他藏过《平复帖》。
[2]李光洛:《养一宅续编·跋陆士衡平复帖》称“此帖刻于三希堂法帖中”,误。
[3]或谓《平复帖》是钮祜禄氏陪嫁之物。查钮祜禄氏嫁胤禛在1703年;如《平复帖》系陪嫁之物,便不可能再到安岐的手中,故上说不可信。(节自《故宫博物院藏宝录》,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1985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