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两副面孔”| 如何对待我们的至亲至爱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和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
探寻人类的幸福。
作者:明天
编辑:十六
图文来自网络
仔细回想,好像会有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的好脾气都是留给外人,坏脾气却常常留给最爱自己的人。我们能够对陌生人展示出足够的耐心,却很少认真的倾听身边的人的故事。爱是好像突然有了铠甲,又好像突然有了软肋。又或者,你内心的伤痕来自你最爱的人。那么同样的,最爱你的人,你也伤的最深。
几百万年前,人类通过群居的方式让自己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几百万年后,人类立足于食物链的顶端,依旧过着群居生活。
个体在母体的时候,就会通过母亲的身体逐渐接触外界事物,不论是光还是声音,这些信息都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长。在个体出生后,就开始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并且极有可能产生矛盾。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不得不面对的就是情绪的宣泄和人际交往。
其实个体在现代生活中依旧保留着几百万年前的一些特点:害怕孤独,不想被抛弃,喜欢群居。
一般来说,孤独会让人感觉很没有安全感,安全感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般会希望朋友越多越好,别人能够喜欢自己,不排斥自己,不离开自己。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表现出忍让、妥协以求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但是往往这些时候我们会挤压一些负性情绪,就像一个气球,不断的往里面充气,最终还是会达到一个临界点的。
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自我保护都是本能的行为。所以在情绪挤压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会本能的选择一些方式去释放。有的人会选择运动,有的人会选择听音乐,有的人会选择看书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小部分。
大部分的人很大可能会选择对着最爱自己的人(对该个体容忍度最高的其他个体)宣泄。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一个不熟悉的人很耐心,但是我们很少对一个亲近的人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倾听。这并不是某些错误的行为,而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或者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个体显示出的本能。
在面对一般个体的时候我们会充满很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这个人会不会因为我的一些行为而讨厌我;会不会因为我的某些话而离开我;会不会因为某件事而排斥我;会不会因为什么事情而和自己起冲突,从而对自己产生危害。
相对来说,在我们的认知里,对不熟悉或者充满较多不确定因素的个体,我们一般会选择隐忍、回避、违心的附和等方式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但是一般来说,这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这些并非本意的“妥协”而产生一些负性情绪,这些情绪一般来说我们很少有时候能够找到触发点能够在一个不熟悉的场合释放出来。因为在内心深处个体其实是知道自己如果要释放的话将会采取哪些行为的。
一般来说,情绪释放的行为(包括言语)都有着“暴力”和“破坏”的倾向,这样的行为在不熟悉的场合很容易给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这样会让我们处于矛盾的状态——因为妥协而导致的负性情绪,又为了释放负性情绪而导致这种妥协完全起不到效果,甚至还引起某些严重的后果。这种情绪释放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除非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例如某个人偏偏在你生气或是不高兴的时候来招惹你,因此导致你之前的情绪一触即发,猛然宣泄出来。
对于熟悉的个体,我们能够相对明确地去判断这个人是否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离开自己。所以相比不熟悉的人,我们会比较容易在他们面前将负性情绪释放出来。
举个例子,你小时候受了欺负,你会哭着回家,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他们不会因为你哭泣而抛弃你。你不会选择在小伙伴面前哭泣,因为他们很可能会因此嘲笑你,甚至排斥你。长大了,我们会变得更加地隐忍,我们很少在别人面前释放情绪,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会选择更为“安全”的方式来释放。
对于身边的至亲至爱,在我们的认知中,他们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或者我们能够确定他们不会因为我们所做的某件事而离开我们,所以在我们需要释放情绪的时候,我们会首先选择他们。
1. 他们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人。
2. 他们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
由以上两点,我们就拥有足够的触发点能够将情绪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因为我们内心笃定,所以也就不会去思考对方是什么感受,到底能不能接受。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们,而他们却不会因为这些而离开我们,抛弃我们。至少,在我们冲着他们宣泄内心的不愉快的时候是这样的。
分享一个我的个人体验:
有一天,我问女友:为什么你在工作中受了气,要回来跟我吵架?
她脱口而出:因为我知道,不管我怎么跟你吵,你都不会离开我啊!
那一刻,我表现得很平静,但是心里却是翻天覆地。
我想到了平时我对她的一些责怪,本来很小的事情,有时候我很烦我也会很生气的责怪她,当时我不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在这二十多年来,我的父母、我身边的至亲至爱,他们又当了多少次我的情绪垃圾桶,甚至直接就是“暴力行为”的承受者呢?
我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点,我们谦虚,我们含蓄,我们温婉。
但是我们似乎也忘了,我们身处于一个要学会说“爱”和表达歉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