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卫星技术,怎么绘制山川地图?有一个天才解决了这项难题
人造卫星在现代社会中,已经算不上高科技了,因为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地球轨道上有2787颗人造卫星在工作。
如果算上已经停止工作的人造卫星,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多颗,这还不算已经掉落或回收的人造卫星数量。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至此人类在探索太空之旅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多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古代没有卫星技术,地图要如何绘制,有一个天才解决了这项难题。
一、地图学家裴秀
我国地大物博、山川奇秀,虽然现在仅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早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领土最大面积曾一度达到2800多平方公里。
这是我国领土面积的巅峰时期,随后便出现了一个大断层时期,等到了明朝时期,国土面积才有997万平方公里。
后来到了清朝时期,达到了1400多万公里,后来因为一些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才导致现在我国的疆土面积严重缩水,不过也完全称得上领土大国。
大家都知道古代社会的科技水平有限,根本没有高精尖的测量仪器,更不会有先进的人造卫星,那古人是怎么绘制地图的呢?
公元224年,裴秀出生于魏晋时期的河东郡闻喜县,作为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家族的男孩,他的祖父是东汉尚书令裴茂,父亲则是曹魏光禄大夫裴潜,所以裴秀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由于他少年显名,所以长大后被曹爽看中,至此之后走入官场。裴秀除了在魏晋时期的政坛上位列三公,而且由于他在地图学上的突出成就,所以曾被后世之人推崇备至。
他通过总结魏晋之前的地图绘制经验,第一次明确建立了古代地图绘制理论。并且在著作《禹贡地域图》序中,首次提出了“制图六体”,并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二、“制图六体”法
现在由于人造卫星高度发达,所以以卫星为载体的卫星地图,可以精确到90%以上,并且还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直接观测到定位的街道和房屋。
但是在西晋时期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所以要想绘制地图只能通过丈量的方式,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险。
而西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地图制图学理论,已经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绘制地图法。
因为“制图六体”中提到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和人造卫星上天之前,也就是1957年之前的地图绘制方法基本吻合。
裴秀通过“制图六体”,创作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这部有关绘制地图的书籍,对贾耽、沈括、朱思本、罗洪先等,一大批古代制图学家都有深远影响, 他们在绘制地图的是时候都借鉴或采用了“制图六体”的原则。
“制图六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率",用来计算和反映面积、长宽之间的比例,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比例尺;第二部分为"准望",即准确地确定地貌和地物相互方位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道里",简而言之就是用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第四部分为"高下",就是大家熟知的相对高程;第五部分为"方邪",有点等高线的意思,指的是地面坡度的起伏;
最后一个为"迂直",说白了就是实地高低起伏和地图上距离的换算。可以说通过“制图六体”绘制的地图,经确定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结 语
中科院外籍院士李约瑟,曾评价裴秀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甚至还认为他和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不相上下。
并不是说受到外国科学家的认可,就能够抬升裴秀的身份和地位,只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裴秀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制图学”的先锋人物。
裴秀在制图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作为我国古代的制图学之父,虽然了解他的人并不多。或者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个政治家,但却并不了解他在制图学方面做做出的贡献。
为了纪念裴秀我国还设立了“裴秀奖”,这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作为我国地图学界最高奖项,可以说也是对裴秀贡献的最大肯定,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被后人继承并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