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态度,藏着孩子的未来
“双向养育”的另一个养育观点就是尽早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对信息做出解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成长中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只有黑或白,他们只知道“对或错”、“你或我”、“这个或那个”。在这个简单的“黑与白”的世界里,他们不知道还有一个叫“灰色地带”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是“或许”。
和老公从楼下搬了花盆上来,看到原本在写作业的孩子居然已经坐在沙发上一边嚼着核桃仁,一边盯着电视,而外婆则在旁边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孩子剥着核桃仁。
看到我们回来了,孩子马上说:“我作业做完了,我陪外婆看会儿电视。”原本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地咽了下去。好吧,休息一下也无所谓了。
吃饭时,孩子一脸愤怒地说:“那个人太坏了,害死了那么多的共产党。”我一脸茫然地看着孩子和孩子外婆,孩子外婆解释说,那是剧中人物,有个卧底,为了取得敌人的信任,所以提供了一些线索,敌人就抓了几个共产党。
我试图告诉孩子“那个人”的真实意图,可是孩子却一脸倔强地说:“不听,你看都没有看过,你怎么就帮着坏人说话,你也是坏人。”
老公给我使个眼色,我马上领会他的意思,闭上嘴,吃饭。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对事物的判断非黑即白,而这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
作者在书中提到在孩子的世界里,认定了一方全对而另一方就是全错,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明了,而生活也被他们简单切割了。
“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没有给“灰色区域”留出空间。青春期之前的孩子通常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细微差别。
迪士尼动画、战争、牛仔等影视器材都是这样的模式,《星球大战》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型电影。观众很容易对坏人咬牙切齿,为好人的胜利欢呼雀跃。年幼的孩子在有能力拥有抽象思维能力之后,作为父母,就应该让他们了解到简单化地认识世界是有局限的。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看到哪个女的妆化得浓一点,还一身的名牌的话,就会说这个女的一定是被包养的;那个男的怎么娶了个比自己大那么多岁的老婆啊,肯定是吃软饭的;找对象不能找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肯定不健康……
这就是“非黑即白”的表象思维在生活中最具体的表现,这些人凭借着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就去捕风捉影,胡乱评价别人的人生。
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更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成年人的世界里尚且如此,在孩子的世界里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了。在孩子的心里没有那么多看不到的“角落”,他们只有能够看见的此时此刻。
他们做事情往往只考虑现在,上一秒孩子说:“你很坏!”下一秒就有可能抱着你说:“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他们只会思考眼前的事情,还不会拐弯抹角。
他们用眼睛或者具体客观可以感受到的方式来感知周围的环境,他们不会使用抽象或者概念化的思维。在他们的世界里,到处都是二元对立。他们只知道“是”和“否”,不能理解“或许”。
只有经历了更多人生历练和更复杂的思考后,他们才有能力进行抽象思维,也才可能培养出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在这之前,作为父母,你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就决定了你将会给孩子展示一个怎样的世界。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单亲家庭长大的杰瑞德13岁了,妈妈艾拉觉得自己之前忽视了对儿子的性教育启蒙,于是在一次杰瑞德和舅舅的垂钓旅行中。妈妈让舅舅给杰瑞德说一些关于性的基本知识。
结果旅行回来后,杰瑞德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他开始对性的问题充满了痴迷,以至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15岁时,杰瑞德就已经做了父亲,但是他还继续和几个女孩子保持着不安全的性行为。
妈妈非常后悔,不知道舅舅给当时青春期的杰瑞德说了什么。
其实,我们仅仅把信息告诉孩子,是完全不够的。孩子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比如你是否认为两个人只有在结婚并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才能生育后代?你是否能够接受青少年怀孕?你认为同性恋是自然取向问题,还是根本想都不愿意去想的问题?这些问题,你都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才会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但是在他们心中还没有完全确定之前,你的价值观将左右他们的想法。
引导孩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灌输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给孩子简单纯粹的黑白世界加点色彩,是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