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人工智能的优势和不能

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了。那么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优势是什么?不能做什么呢?
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观点: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变了,这是核心和关键。
学习内容也要随之而改变,学习场景和学习方式由于技术的加入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也会跟着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会改变。

沈祖芸(《上海教育》原副总编辑)的观点:
人工智能有所作为的地方是管理、控制减退,让教育生长,这是回到原点思考教育
人工智能给了教师很多脚手架,成为教师的协同者。

朱迪·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观点: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将学习科学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共同创建更高效的学习场景。

朱永新的观点:
人工智能不可能和学生之间有情感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这是人工智能没有办法做到的。

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的观点:
教师的优势在于一是情感,二是跟学生互动。
三条通用的教学设计原则:一是教师要根据大脑的加工规律提供多种表征途径,二是学生采用多种表达途径,三是教师要设计多种参与的途径。
丁宁(香港中文大学)观点:
人工智能技术有智能没有智慧,有智商没有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无通才。它很聪明,但没有大智慧。大智慧是什么?其实是一种妥协、协作、共同发展,是共生关系。
机器人的强项是记忆、逻辑、精准和快速,人的强项是直觉、感情、想象和创造。
启示:

人是感情动物,人的学习需要以感情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因此教育中的教师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学校也不会消亡。但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会有变化,那就要由知识传授转向互动、交流和协作。
直觉、感情、想象和创造,从目前来看是不可以计算的,是不能够逻辑化的操作的,所以,它们不是人工智能所能“教”的
直觉、感情、想象和创造是在体悟中产生和发展的,体悟的产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在关系的体验中,在情境的浸润中出现的“顿悟”式的学习和学习成果。主体际的互动在此一过程中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头脑风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机器的基于逻辑的“完全”枚举,是不可能产生头脑风暴的创造的。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实现人所不能达到的“完全”枚举,却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逻辑”的创造
非常赞同张志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观点:“要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寄予希望,不要把教育寄托在人工智能上”!
说明:上次发布此文时,标题中遗漏了一个字,故此订正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