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28有得有失仁者爱人
《淮南子》卷20泰族训诗解28有得有失仁者爱人
题文诗:
事凿一孔,而生百隟,树一物而,生万叶者,
所凿不足,以为方便,而所开则,足以为败,
所树不足,以为利益,而所生则,足以为濊.
愚纯人者,惑于小利,忘其大害.菖蒲去虱,
而人弗庠,为来蛉穷;狸猫执鼠,不脱于庭,
为捕鸡也.故事之有,利小害大,得于此而,
亡于彼者.行棋者或,食两路穷,予踦取胜.
偷利不可,以为德行,而智术不,可以为法.
故仁智也,人材美者.所谓仁者,爱人者也;
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则无虐刑,而知人则,
无乱政矣.治由文理,无悖谬事;刑不侵滥,
无暴虐行.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
则百残除,而中和作,三代所昌.能哲且惠,
黎民怀之.何忧讙兜,何迁有苗.智伯有五,
过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不爱人也;
齐王建有,三过人巧,身虏于秦,不知贤也.
故至仁莫,大于爱人,而至智莫,大于知人,
二者不立,察慧捷巧,劬禄疾力,不免于乱.
【原文】
故事有凿一孔而生百隟,树一物而生万叶者,所凿不足以为便,而所开足以为败,所树不足以为利,而所生足以为濊。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昌羊去蚤虱,而人弗庠者,为其来蛉穷也;狸执鼠,而不可脱于庭者,为捕鸡也。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者。故行棋者或食两而路穷,或予踦而取胜。偷利不可以为行,而智术不可以为法。
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乱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则百残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昌。故《书》曰:“能哲且惠,黎民怀之。何忧讙兜,何迁有苗。”智伯有五过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劬禄疾力,不免于乱也。
【译文】
所以有些事情一旦开凿一小孔就会导致由此产生的百处缝隙,这就好像种下一树苗便会长出千枝万叶来一样。开凿出一小孔不足以会引出什么事来,但随之引出的百余处缝隙就足以将整个事情搞坏;栽下一树苗不足以有什么收益,但随之生出的繁枝则足以引起麻烦。愚蠢者常常被小利所迷惑,从而忘记有可能带来的祸害。菖蒲虽然能除去跳蚤和虱子,但人们不用它来编席子,因为它会招引蛉穷虫;狸猫能捉老鼠,但人们不会让它在院子里挣脱跑开,因为它会吃掉鸡子。所以有些事利小而危害大,有些事是这里有所得而那里有所失。因此有时候下棋,贪吃了对方两子,反而使自己无路可走,但有时候让对方一着棋,反而取胜了。贪利占小便宜的行为是不可以算作德行的,同样,依靠智巧心计办事也不能算作法则的。
所以仁和智是人的美好资质。所谓仁,就是爱人;所谓智,就是了解人。爱人,就不可能滥用酷刑;知人,就不易引发动乱。根据礼仪法度治国,就不会发生荒谬之事;不滥用刑法,就不会有暴虐的行为。上面没有烦琐杂乱的管理,下面没有怨声载道的情绪,那么社会各种灾害容易被消除,而中正平和的局面就会兴起。这就是三代昌盛的原因。所以《书》说:“能够既圣明又惠仁,黎民百姓就缅怀追随他,哪用为讙兜忧虑,哪用迁徙有苗!”智伯有五种过人的才能,但仍免不了死在他人手里,这是因为他对人不仁爱。齐王建有三种过人的技巧,但仍被秦国俘虏,这是因为他不了解贤能。所以没有比爱人更伟大的,智没有比了解他人更大的;仁和智都不具备,即使审察聪慧敏捷灵巧,勤劳辛苦,也不免出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