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赣联考2021届高三作文“珠算进课堂”辩论词名师下水范文
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下水作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珠算应该进入课堂。
从思维层面,珠算进入课堂,是返璞归真的大智慧。
庄子《庖丁解牛》中,庖丁“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沉浸其中,妙不可言,俨然一场体育、音乐、舞蹈的盛会。珠算进入课堂,也会如此。在滚瓜烂熟的口诀声中,学生眼到,手到,耳到,心到。因此,珠算蕴含着极为复杂的心智活动,如空间想象能力、心算能力、动手能力等。一种声音浑难忘,最是嘈嘈珠算声。珠算进课堂,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寓学于乐,何乐而不为?
“无用之中有大用”。珠算虽已丧失了实用功能,看似无用,但它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教育智慧。珠算,相当于君子六艺中的“数”。如果说,“礼”是德育,“乐”是音乐、美育教育,“射”是体育教育,“御”是生活技能教育,“书”是人文教育,那么以珠算为核心的“数”,则是最朴素的智育。礼、乐、射、御、书、数合起来,和今天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不谋而合。
一如毛笔,不再作为日常书写工具,但毛笔书法早已进入课堂,它涵养心性,砥砺风骨,使学生写工工整整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一手颜筋柳骨的书法,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性。同理,珠算,指尖上的珠响,目为之移,心为之动,思为之骋,神为之聚,心无旁骛,这边是教育最动人的图景。因此,珠算进入课堂,看似守拙,实则归真。
从文化层面,珠算进课堂,是延续千年文脉,悦纳中华文明。
算珠的上下格,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乾坤、天人合一的哲学辩证法;满十进一,隐喻学问事业循序渐进、登堂入室、技近乎道的大成之道;另外,珠算的口诀,如“三下五除二”“一退六二五”等,早已是耳熟能详的民间熟语,可喻处世之道,可喻行事风格……总之,珠子虽小,可以喻大。珠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美学意蕴。
且不说珠算是“第五大发明”,且不说珠算在古代度支会计、工程营造、货殖商贾等国计民生方面的劳苦功高,单凭珠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进入课堂呢?可以说,浸润珠算思维的中华民族,在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等方面异常发达,积久形成了这种中国特质的思维。
因此,粒粒算珠,串起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难道能因为“相见常日稀”,就弃之如敝屣吗?
从国家层面,珠算进入课堂,是一场申遗的争夺战,更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博弈。
近年来,韩日等国,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珠算、端午、拔河、筷子……不一而足。这些明明是中国的文化名片,缘何一次次被人觊觎?恐怕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这些文化瑰宝熟视无睹,“举以予人,亦不甚惜”。“一个没有辉煌灿烂文明的国度是可怜的,有了辉煌灿烂文明而不知道珍惜的国家是可悲的”。珠算,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却日渐式微,濒临消失。这无异于崽卖爷田,数典忘祖。
因此,算盘进入课堂,刻不容缓。它将成为孩子们家国情怀的启蒙教育:从小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版图,唤起我们枕戈待旦的文明守护意识,唤醒我们小憩的历史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珠算进课堂,是最接地气、最硬核的家国情怀。
“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语)
珠算进入课堂,实让我们回望来时的路,绿荫不减,返璞归真。
小小珠算,不只是数学课,更是一堂历史、文化、家国、人生的“大课”。
综上所述,我方重申观点:珠算应该进入课堂!
谢谢大家!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