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王天夫:空间、地点与城市社会学

作者简介
王天夫,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空间与地点是城市社会学中的两个不同但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前者强调的是抽象的、跨越个体的存在;后者则包含个人与群体身份的、用于定居的具体位置。除齐美尔以外,经典社会学家对于地点没有直接的论述。在从聚居地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与地点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城市其实就是一个特定的地点。城市社会学家在讨论城市与城市生活时,几乎离不开地点。各个理论流派看待地点的视角并不一样,因而地点在各个理论中的位置与功用各不相同。在芝加哥学派以来的城市民族志研究中,对地点在城市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有着深刻的阐述。人与地点的关系应该成为理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与实施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考量因素。






[1]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 第 2 卷(下册). 阎克文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
[2]Thomas F. Gieryn. A Space for Place i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26.
[3]段义孚. 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 王志标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 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 曾茂娟、任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米歇尔·德·塞托.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 方琳琳、黄春柳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大卫·哈维. 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像的省思. 王志弘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 台北:明文书局,2002.
[7]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埃米尔·迪尔凯姆.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渠东、汲喆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奥盖尔格·齐美尔. 空间社会学//社会如何可能:齐美尔社会学文选. 林荣远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奥盖尔格·齐美尔. 社会的空间和空间的秩序//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林荣远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3]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宋俊岭、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4]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15]UN Habitat.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Emerging Future (World Cities Report 2016). Unhabitat, [2020-11-21] https://unhabitat.org/sites/default/files/download-manager-files/WCR-2016-WEB.pdf.
[16]威廉·怀特. 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黄育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7]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金衡山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8]莎伦·佐金. 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 丘兆达、刘蔚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9]曼纽尔·卡斯特尔. 21 世纪的都市社会学. 刘益诚译. 国外城市规划,2006,(5).
[20]Henry Zorbaugh. The Gold Coast and Slum: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cago's Near North Sid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9.
[21]帕克,伯吉斯,麦肯齐.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 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2]米切尔·邓奈尔. 人行道王国. 马景超、王一凡、刘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3]素德·文卡特斯. 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 孙飞宇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4]段义孚. 恋地情结. 志丞、刘苏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5]唐有财,王天夫. 社区认同、骨干动员和组织赋权: 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实现路径. 中国行政管理,20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