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天才刘招华:亲手制毒31吨,狂赚3100万!墨西哥毒贩重金聘请

毒品曾经让中华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深渊,两次鸦片战争揭开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所以,中国人比世界上其他如何任何民族更有理由痛恨制毒贩毒的犯罪行为。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涉毒犯罪的打击也是极其严厉的,成果也是举世瞩目的。

可是巨额利润的诱惑下,还是有许多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从事制毒贩毒,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迄今为止,我国破获的最大一起制毒贩毒团伙的首犯,他竟然恬不知耻地为自己的罪行辩白,称自己之所以制毒,就是为了给“鸦片战争”复仇,制造的毒品不卖国人,都卖给外国人,当然,这纯属他自我洗白的鬼话而已。

刘招华口述

这个颇有“爱国之心”的毒贩就是刘招华。

刘招华这个名字许多读者都很陌生,不过提起央视曾经拍摄的一部缉毒电视剧《黑冰》,王志文在里面成功扮演了一个伪装成民营企业家的大毒枭,却给无数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个角色的原型,正是刘招华。

1965年,刘招华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赛岐镇,从小家境贫寒,靠父亲做豆腐维持生计。

刘招华一生有两大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让他与众不同的优点,也是让他万劫不复的弱点,这就是“聪明”和“胆大”。

刘招华有多聪明,在学校里,他是个非常顽皮好动的“孩子王”,可是却不怎么影响他学习成绩优异,他领悟力极强,稍稍下下功夫看看书,就能考出好成绩,也许是鬼使神差,刘招华格外喜欢能够引发千变万化神奇效果的化学,凭着超常的天赋和浓厚兴趣,刘招华曾经获得全省化学竞赛二等奖。

刘招华曾获得的奖状

12岁时,刘招华父亲去世,母亲操劳过度,也在几年后因病去世,家境巨变,使刘招华不得不高二就辍学打工。

18岁,刘招华入伍参军,进入了福建省武警边防支队。聪明能干的他很快就被提干,成为了一名正排级干部,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规划,在部队中一步步提拔也许是一种可靠而理想的人生。

可是这却不是刘招华所理想的,自幼家境贫寒,让刘招华对财富有一种远超常人的渴望,他想早早赚大钱,过人人仰视的富贵生活,可是部队干部要服役15年才能转业,这意味着他必须在生活单调乏味的部队待满15年才能一展手脚赚大钱!如此漫长的时间刘招华是忍受不了的,于是刘招华的聪明开始被用在邪门歪道上了。

为了尽快复员转业,刘招华想出一个“违纪”的歪点子,他故意贪污公款,数额又非常小,只有区区一百四十五块,这样既属严重违纪,又不足触犯法律。

这样,在所有战友的不解和惋惜中,刘招华结束了部队生涯。转业到福安市人民法院,任司法警察。

工作期间,他荣立“三等功”,是法院的“先进工作者”。可是,刘招华心中那个赚大钱的渴望还是时时让他心烦意乱。

刘招华

这时,刘招华命运终于开始转机,当时,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就连刘招华所在的法院,也成立专门部门从事招徕外商工作,聪明老练的刘招华被任命这项“肥缺”工作。

招商工作中,刘招华必然大量接触外商,刘招华也寄希望于得遇人生贵人,指引自己走上富贵道路,这是刘招华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真是一个贵人,刘招华也行会是另一个结局,不幸的是,刘招华遇到的却是一个罪人。

1995年他认识了来自广东的毒贩陈炳锡,一次饭局上,陈炳锡神秘兮兮拿出一小块冰糖一样的东西,告诉刘招华,就这小小几克的东西,竟然价值几千元!

刘招华顿时对这种比金子还值钱的东西迷住心窍,陈炳锡告诉他,这是国际最流行的新型毒品——甲基苯丙胺,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冰毒”。

身为法警的刘招华毫不介意他正身临犯罪边缘,而是对它的制造技术关心起来,当得知这东西不用传统毒品原料,仅仅使用市面可以得到的化工原料就能生产时,“化学天才”刘招华顿时感觉到自己梦寐以求的道路他终于找到了!刘招华当即就决定要与陈炳锡联手合作,制造病毒。

刘招华档案

于是由陈炳锡出资,刘招华负责生产,刘招华的化学天赋终于派上用场,原来,这种毒品的原材料,已经被国际警方普遍视作“管制原材料”,已经不容易大量购买,而且也容易暴露。

刘招华决定另辟蹊径,他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并经常“好学”的请教高校科研地位,终于找到利用更加廉价而且尚且没有列入警方管控的甲胺、盐酸等化学原料来制造冰毒,刘招华第一次就生产出30多千克冰毒,程度竟达99%!这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有了这项技术,刘招华生产冰毒不是按千克,而是按“吨”为单位!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10月到1999年10月间,他共计制造出了冰毒31吨!疯狂赚取3100万元,比世界任何一个贩毒集团生产量都多!

刘招华才是名副其实的最大毒枭,当时世界公认的最大毒枭是墨西哥的锡纳亚集团头子古斯曼,他获知中国竟有人可以用极其低廉的原料和工艺生产冰毒,自叹不如,非常想与之联络,希望能重金聘请这位制毒天才。

可惜当时还没有沟通渠道,否则东西两大毒枭联手,对世界的危害将更加巨大。

长期在武警部队服役的刘招华深知我国对毒品生产贩卖的严厉打击力度,所以他决定生产的毒品主要通过福建发达的“走私蛇头”等渠道,贩卖到境外。

刘招华也深知“狡兔三窟”的道理,他分别将毒品加工厂建在福建老家、广东晋宁、以及更加遥远的宁夏银川等地,一有风吹草动就弃厂而逃。所以尽管几次被警方打掉毒品加工厂,刘招华却屡屡成功逃脱。

1999年,刘招华在广州设法将银川加工厂偷运过来的毒品再偷运出境,他两个部下被警方抓获,最终供出刘招华。

做过六年武警五年法警的刘招华,其实早就预料到自己随时可能暴露,所以得知两人被捕消息,刘招华立即就开始潜逃,当广东警方在机场、火车站、公路要道布下天罗地网时,他却狡猾的骑着一辆自行车,像个普通农民一样行进在小路上逃离广州。

刘招华就以这种最简陋却又最安全的逃跑方式,一路北上,这过程中还不忘从各地银行取出他事先预备逃亡时使用的巨额存款,共计3100多万!按照普通人想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能有如此巨额的金钱,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太太平平的生活下去也不枉此生。

可是刘招华的“胆大”又一次让他不甘失败,他还想继续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刘招华一路北上来到青岛,他可能也曾经想过过平凡而富足的生活,因为他曾经在青岛承包过一个彩票站,并经常去高校请教化学“课题”。他出色的化学学识得到高校教授的钦佩,甚至经常聘请他到高校授课,这也算是一种莫名的黑色幽默。

刘招华这种安稳的生活只过了一年不到,他又因为无法忍受平凡而离开,下一步去什么地方?刘招华找了个“半仙儿”给他算了算,半仙儿告诉他,他五行缺木,要找一个有“木”的地方,才会时来运转。

于是,刘招华化名“李森青”,选择广西桂林图谋东山再起。

2004年他以投资红豆杉林场为名,承办大量荒僻的山林,极其贪婪的刘招华为什么会干起获利周期最慢的林业呢?说来第一个原因很可笑,颇为迷信的刘招华,还是不忘自己“五行缺木”的梗,所以现在做林木生意,也算图个吉利。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想利用广西最常见的溶洞,在林场掩护下,在洞中继续制造冰毒。

刘招华即便隐姓埋名,还是不忘广交朋友,到处抛头露面,甚至还因为曾经“见义勇为”,抓获小偷而被当地报纸登上头版,可见刘招华心态之轻松自如。就在刘招华打算在桂林的山洞里再做大毒枭迷梦时,公安部对他的A级通缉令,也下达到了桂林。

2004年11月的一天,刘招华和几个生意朋友在一家酒店打牌,身边的电视机随意播放着新闻,谁也没有在意。

正打着,突然银屏上播发一条警方的通缉通告新闻,并出现一张通缉犯的正面照片,一个朋友无意看了银屏一眼,不觉一怔,对刘招华说道:“李老板,你看电视里这个人怎么有点像你啊!”

刘招华扭头一看电视屏幕,直觉血往上涌!电视里的通缉犯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可是,刘招华那过人的胆略,这时又救了他,他依旧镇定自如的微笑着,好像也觉得有趣似的,问其他人:“你们觉得像吗?”

也许是刘招华的若无其事打消了其他人疑虑,也许是刘招华的镇定自如显露出的可怕,震慑住几人。

几个人都连说:“不像,不像”

刘招华就这样,继续不动声色的打完牌,几个人散去后,他才迅速逃离,足见其心理承受能力何等强悍。

刘招华知道桂林待不下去了,可是自作聪明的他,还是想在逃跑前再戏弄一下警方,于是主动打了一个电话给警方,赤裸裸的挑衅道:“公安局嘛,我是你们要抓的刘招华,我正在某某山洞,你们来吧”。

等警方来到这个山洞,果然洞壁上写着“刘招华到此一游”几个大字,却空无一人。

俗话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刘招华自持小聪明和一次次的侥幸,狂妄地嘲弄警方奈何不了自己,岂不是痴人说梦。

在全国警方的通力合作下,2005年3月5日,终日东躲西藏慌慌度日的刘招华,终于在福建福安市一个破旧民房内被抓,等待他的必然是正义的审判。

经过一审、二审,刘招华在法庭上,突然语出惊人,称自己在宁夏银川等地设立的工厂,是为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自己孤身前往,是有功劳的。

不仅如此,他还称自己制毒是为了报当年的鸦片之仇,他的毒品都是销往国外,自己应该是个民族英雄。加上自己被抓获后主动交代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事实,有自首情节和立功表现,请求二审依法从轻处罚。

然而这些为自己辩解的话,终究逃不过天眼。

2009年9月15日,刘招华被押解刑场,结束了自己罪恶一生,终年44岁。

(0)

相关推荐